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4102434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练0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巩固练0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并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这里的“它”指的是( ) A诗经B离骚C西游记D水浒传2“偏重于咏物写志,词藻华丽,讲究对仗”是下列哪一文体的特点( )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3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 )印刷术的

2、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BCD5明末小说主人公的社会层面十分广泛,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都能成为小说的主角。这反映出明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6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 A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7距今约5000年

3、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8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线条的多样和章法自然,注重感情、气势、意境的表达。甚或近于山水画中的泼墨笔法,线条舞动如游龙疾驰,“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体现出一种纵意豪放的风姿神貌。这种字体是( ) ABCD9某一时代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问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到以山水画、

4、花鸟画为主。这个时代应是( ) A宋B唐C汉D魏晋10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11如图描绘的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戏曲名家。作为史料,该图片可用于研究( ) A黄梅戏B越剧C粤剧D京剧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明传承从未中断。下表所列信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萍洲可谈;武经总要感天动地窦娥冤;赵孟頫文征明;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抱朴子仙药;行

5、书开始盛行ABCD二、非选择题13材料 晚清至民国时期国人对中国文化与西学的态度魏源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左宗棠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未;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严复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梁启超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混)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以“输入学理”(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再造文明”(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为宗旨。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围绕“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拟订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