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1023017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C社会阶

2、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3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4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5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

3、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6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7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

4、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8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说明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9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声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C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10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

5、“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轻徭薄赋”,国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12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做法

6、旨在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13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国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这反映了当时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 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 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14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体现了浓厚

7、的道德教化色彩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15老子说“圣哲、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又好像自己不曾做过什么;教化惠及万物、惠及百姓,又使百姓感到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据此可知,此时的道家学派A意在推崇对万物的教化B强调社会变化是辩证的C期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D要求治国应取诸子之长16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可以看出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17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夫陈善田利宅,所以厉战士也”,即

8、战士在战争中立功就要用好的田宅来奖赏。韩非子的这一主张A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严重 B促使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18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主张逍遥处世无为而治 D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9“终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甚者旅见而朝于楚焉。”这表明春秋时期A

9、分封宗法体制消亡 B天子地位受到冲击 C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D家国体制得到巩固20天气转冷,四名学生讨论穿衣问题。甲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就好。”丙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这四名学生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依次对应正确的是A墨儒道法B道儒墨法 C法儒道墨D儒墨道法二、非选择题 21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

10、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六)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 摘自论语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材料三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周文疲敝”。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

11、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周文疲敝”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敝”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敝”的主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

12、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B【解析】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

13、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A排除;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2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3B【解析】由材料“部分有

14、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正确。4D【解析】材料中“体政”“正民”“礼之可以为国”“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等信息表明,礼乐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国家和统治集团的秩序和利益,在加强对人民统治方面与刑政具有同样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功能,彰显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作为齐家治国的方式,故选D;B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君臣间的关系,故排除;A、C的表述均无法体现题目中的父子间、兄弟间、夫妻间等关系,故排除。5【解析】选B。材料中“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的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故A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正确;C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D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错误。6A【解析】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当时兼并争霸的时代特征,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正确。【易混易错】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