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2276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0104任务答案(2020年8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XXXX中国教育简史形考题答案01任务一、名解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3.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4.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

2、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5“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百、千,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6.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

3、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二、简述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

4、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2、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

5、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4、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6、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5.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论述题1.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

7、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 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答:科举考试的弊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

8、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通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统治。第二,科举考试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第三,科举考试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第四,科举考试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02任务名词:1窗体顶端一名词1、京师大学堂答: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

9、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2.南洋公学答: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答: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

10、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4庚款兴学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5、设计教学

11、法答: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一是改造硬件教学环境,如将传统的教室改造成音乐室、谈话室、工作室、读书室、游戏室等。二是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没有规定学什么科目。时间、学习计划等都由学生自己掌握。 (P174)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答: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1923年 ,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 动。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

12、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 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简答: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答: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

13、个方面的延伸。(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2.简述科举制度的废除及意义。答: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

14、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3.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

15、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4.阐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实施情况。背景:乡村教育运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入乡村,进步教育人士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占着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中国的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农村

16、教育的问题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推广近代教育体制,同时改良农村社会,以实现救国理想的必然之举. 实施情况:中华职教社和黄炎培比较重视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陶行知重视普及基本文化及将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平教会和晏阳初主要是想总体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则着眼于农村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仅靠乡村教育,是不可能根本改善农村面貌的,本身的推广也有限. 借鉴:“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