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02008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培训课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2008年,中国石油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世界500强公司排名中居第25位。12010年5月30日,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份名字1949-1955石油工业部成立之前1955-1970石油工业部1970-1975燃料化学工业部1975-1978石油化学工业部1978-1988石

2、油工业部1988-1998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8至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6-83集团文化,海外收购 收购英力士 2011年5月1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中石油以10.15亿美元的作价收购英力士集团旗下的两家炼油厂部分股权。 负责欧盟反垄断事务的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经过审查,这起交易不会对欧盟市场上的竞争构成严重影响。 中石油此次收购的两家炼厂是分别位于苏格兰的格兰杰莫斯炼油厂和位于法国的拉瓦莱炼油厂,资料显示,两家炼厂的原油日加工能力均为21万桶,年处理量也各达到约1050万吨,属于千万吨级的大型炼厂。中石油在两大炼厂中所占股权分别为51%和49%。 中石油国际事业部一名内部人士

3、透露,早在2008年中石油就已经向英力士集团发出了收购意向,而吸引中石油的因素除两大炼厂的原油加工能力外,其辐射欧洲的贸易网络更是被中石油“看中”的主要原因。 收购LNG股份 2012年12月12日,全球多元化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宣布,同意以1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8亿)现金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售澳大利亚Browse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股份。 公告显示,这项交易涉及中石油购买必和必拓在East Browse合资公司中8.33%的股份,以及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的West Browse合资公司中20%的权益。,集团业绩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集团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业绩如下:009年

4、20120年2011年财务摘要资产总额(亿元)22216.026299.630278.8营业收入(亿元)12204.917208.923812.8利润总额(亿元)1284.21726.61817.2净 利 润(亿元)872.21241.81305.3业绩摘要国内上游业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万吨)627506557771512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亿立方米)461657014879原油产量(万吨)10313.210541.410754.0天然气产量(亿立方米)683.2725.3756.2国内下游业务原油加工量(万吨)12512.213529.014483.5成品油产量(万吨)8044.98

5、632.69299.6乙烯产量(万吨)298.9361.5346.7加油站数量(座)172621799619323成品油销售量(万吨)8874.510247.211497.6国际油气业务原油作业产量(万吨)6962.07582.08938.2权益产量(万吨)3432.23602.94173.2天然气作业产量(亿立方米)82.0137.0170.6权益产量(亿立方米)55.1103.8125.718-195主营业务,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企业面对着跨国公司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想我们应该更好的通过对跨国公司联盟分析得到启示来振兴我们的民族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淘汰一批落后

6、的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国有和海外企业,同时扩大市场份额,然后让精英民族企业逐渐取代外资,让海外企业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民族企业,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让民族企业最终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让我国的海外企业成为世界的主导。 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已经占据很大的份额,世界500强商业巨头中已有400多家涉足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中国社会和公众生活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中国经济中极具活力的力量。在中国创造的连续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奇迹中,众多跨国公司显然功不可没。 在一定程度上,跨国公司的投资是集资本、技术、管理、营

7、销等于一身的复合体。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拉开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序幕,到2000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66亿美元,其中“九五”期间累计达到2135亿美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07;全球500强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自1993年以来,我国直接利用外资一直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处于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0年为例,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25,(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缴纳工商税占175,出口产品占499,提供就业岗位2100万个。,大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兴办

8、企业为我国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和进一步推进同跨国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以来,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系统化程度高的投资。自1994年下半年以来,纷纷在中国设立投资性控股公司而且系统统一协调管理其在华投资企业,最终实现投资管理的系统化。在短时间内,大量世界级著名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国家投资,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必然导致极其激烈的竞争。竞争将有力地推动“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即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短短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它所生产的增加值或者GDP,已经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9、外资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技术;二是资金;三是管理;四是就业和人才培训。其中,尤以管理最为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国人忽视。,跨国公司也在盛行一种新的生产战略,大规模地实行产品外包。跨国公司保持产品核心部件的生产,同时将大量零配件生产分包给具有成本优势和物流优势的上下游加工企业。这种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具有符合跨国公司产品链需要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大量加工订单。因而那些生产规模适当、具有较高管理水平、能够为大公司提供配套产品的民营企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会。 然而,跨国公司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外资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是中国的GNP并没有取得与GDP同样快速

10、发展GDP和GNP是两个不同的统计指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即国民总收入。(GNP不包括外国企业在我国取得的收入,包括我国企业本国以外的收入)。1992年前各年份,中国的GNP与GDP数量基本持平,有时略大于GDP。但是从1993年起到2003年11年间,中国GNP数量年年少于GDP,而且GNP与GDP差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一差额表明,中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每年约1000亿元人民币)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民收入,而是流向国外变成外国国民的财富。199

11、3年以来,恰恰是我国吸收外资规模放大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收获期,外国投资者从中国获取的收益还将增加。,跨国公司的管理知识,经营经验的溢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生了“技术深化”效应,从而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但是,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大多是二流技术,实施核心技术锁定,并受到母国政府的政策限制。我国的技术吸纳能力较弱,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技术水平低,科研、政策环境不理想。国内企业的关联、吸收能力制约着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从吸引外

12、资角度看,中国在以政策优惠(比如税收)、需求优势、廉价的初级劳动要素作为吸引外资手段之后,这些方面吸引外资的空间将日渐缩小,而且长期以廉价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不利于国民收入和生活福利的整体提高,不利于对中国民族企业的成长,不利于提高国内的有效需求。 经济发展当思路偏离科学发展观时,招商引资成为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捷径。恶性引资竞争使得外资工作在一些地方偏离了科学的发展观。一些地方各种额外的优惠政策以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来自国务院五部委的检查验收信息表明,截至2004年6月,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741个,规划用地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对

13、各类违规设立的开发区加大清理整改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撤销各类开发区4735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2%;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4%。优惠政策泛滥带来的招商引资高投入高消耗显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这些问题理所当然应当得到纠正。,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全球化的企业战略,其日益追求的“深层一体化”的生产结构,使其在竞争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和成本优势。对于中小规模的、产品结构落后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挑战几乎就是致命的一击。对于规模较大的已具有多种经营特征的民营企业集团来说,这种挑战也是严峻的。因为这些集团总资产额相对较高,但由于一些企业陷入多

14、元化误区,因而其主营业务往往实力并不强大,与产业优势明显的跨国公司相比,这种“集团”的竞争力可能比单一化企业更弱,更容易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来自挑战的另一方面是对外资 流入的盲目乐观。一些民营企业认为,中国入世后,市场更加开放,外资会增加,与外资合作的机会也会增加。但事情的另一面是,随着关税壁垒的下降,那些市场导向型的外资会逐步减少流入,而这些公司对中国的出口反会大幅增加,产品的竞争会更激烈。事实上,生产进口替代产品的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恶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贸易和技术合作,特别是通过在华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以及战略调整,已经在把中国逐步纳入其价值增值链之中或者经营网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