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101956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7.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问题一: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此定义提出了健康的三个要素: 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与愉快 行为协调统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适应能力,.,第4页,.,第5页,.,西安音乐学院 大三学生药家鑫 2010年交通肇事杀人案,.,.,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第11页,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第12页,问题二:当孩子患有重感

2、冒时,您的选择是: 一不吃药不看病,让他自然好; 二看病吃药,必要时可以打针输液住院。,.,第13页,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和家人不接受必要治疗的原因,不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导致的 因为患有心理问题有耻辱感,而不愿寻求治疗 担心因心理问题求助的事不能在学校保密而导致各种后果 普通医务人员不能识别伴有抑郁的病人,也常常不愿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 缺乏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 治疗费用太高,家庭投入精力太大,.,第14页,问题三:当孩子( )的时候,您认为他陷入了心理危机,需要您的帮助?,.,第15页,小实验:一杯水你能举多久?,突如其来的过大压力; 持续不变低量的压力,心理衰竭,.,我真的很

3、累,很想追上同学们的步伐。 刚升入初三那段时间,我经常被父母骂,他们经常用不耐烦的语气和我说话,一直骂我不努力,真的好烦好烦啊。暑假有次,因为我培训班没有完成任务,回家后我妈妈就来我房间骂我,还扇了我一巴掌,说:“我后悔生下你这样的女儿!”当时我真的觉得好难过好难过啊,很绝望。夜里只能闷在被子里不敢发出声音偷偷哭,我觉得我有今天的脾气都是因为他们! 外表开朗的人有一颗孤独的心。 没有为自己撑伞的人,只能把所有糟糕的事情都说给自己听。需要憋眼泪需要坚强需要努力奔跑。 可是我觉得我快跑不动了,摘自学生作文,.,第17页,问题三:当孩子( )的时候,你认为他陷入了心理危机,需要你的帮助?,心理危机:

4、 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障碍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共同特征: 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什么制造了危机? 负性事件本身,.,你看见了什么?,心理危机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心理危机的结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 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一般会有四种结果。 第一种是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渡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承受不住强烈的刺激

5、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四种是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第21页,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组统计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电子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共计确认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以下具体呈现自杀数据案例的面貌: 在年龄年级分布上,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在显示有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

6、数量的1.6倍。,.,预知是为了预防!,只有知道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才能决定你或你所关心的人是否需要帮助。,.,WHAT 什么“信号”需要引起你的重视?,个体心理危机常见的具体表现: 1、性格:平时性格开朗、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出现危机时则相反,如果平时性格内向,可能会加重。 2、情绪:表现紧张、恐惧、怕见人、情绪低落或不稳,焦虑、丧失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等。 3、言语:沉默少语、或言语本身带来特定意义令人费解,如打听什么方式自杀没有痛苦,活着不如死了等。 4、认知方面:记忆和知觉发生改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 5、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6、行为:躲避人、对

7、关心他的人采取回避的态度、呆坐沉思、麻木,有攻击行为。 7、人际关系方面:不愿与人交谈或见面,人际关系恶劣,经常责怪他人或孤立自己,与 人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WHO 谁需要引起你的重视?,易陷心理危机的人群: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疾病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自杀者的学生。 4、患有严重身体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个人情感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

8、、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哪些人自杀危险性高? (1)父母有暴力倾向 很多青少年自杀者是来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养子女模式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儿女幼小时常受虐待。 (2)家庭出现危机 自杀者的家庭出现危机,这危机虽然不以自杀者为中心,却会影响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贯注病者身上,因而减少对自杀者的责任及关怀。 (3)出现抑郁情绪 大部分企图自杀者因危机的出现而变得抑郁,但亦有情绪显得甚为激动或敌对的时候。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4)侵犯或冲突 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例如:自杀者成绩平凡,

9、但家长坚持要老师安排转读名校;自杀者虽然极喜欢就读原校,但转校的决定无法改变。,.,(5)外控个性 学者曾对一百个自杀及非自杀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自杀性儿童除了对将来没有期望外,他们的外控个性亦是显着高于非自杀儿童。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师长、运气)所控制,所以他们便不会设法去克服面对的困难 (6)解决困难能力较弱 很多研究显示自杀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弱,甚至较其它精神病人更差。这现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发现。相对于正常组别,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对他人的建议,却诸多挑剔及不满。 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

10、处理问题时一成不变,缺弹性,较倾向孤立自己,或以药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7)个性冲动 绝大部分青少年自杀均属于一时鲁莽的行为。学者认为青少年企图自杀者的个性多属十分冲动,他们自制力甚低,其自杀多未经慎密考虑而决定。这种个性可能受家庭内处理冲突的方法所影响。 (8)学业欠佳 自杀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绪等问题而无心学习,就业情况也甚差,而且有颇多滥用药物或毒品者。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学业成绩欠佳或失业与自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学童的学业成绩或就业情况,只是反映学童的个人性格、成长状况及家庭成员的亲密和互相支持程度。若家庭内关系欠佳及个人性格成长受阻,学童的学习或以后的就业也自然出现问题,最后亦可能因某一

11、次较严重危机的出现而导致自杀。,.,第27页,抑郁的诊断标准: 必须有5个或5个以上症状,并持续存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对多数活动甚至自己喜欢的活动失去了愉快感 体重或食欲发生改变 睡眠不好 (早醒) 坐立不安、急躁或易激惹 疲劳感(早重晚轻) 内疚、无价值感或无助感 集中注意力困难、记忆力下降或做事情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觉得自己生不如死,.,心理危机的结果 四种结果 第一种是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渡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承受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四种是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12、1、关于爱的表达 2、树立规则意识 3、适当的惩罚 4、关于礼仪、感恩教育 5、注重生活细节 6、关于生命教育、安全教育 7、父母的示范作用 8、男女生交往 9、随时向老师告知孩子情况,健康、家庭变化、心理变化等 10、关于学习 观念 11、言行一致,密切配合老师,我们怎么办?与家长们交流几个问题:,.,HOW 面对学生心理危机我们可做什么?,微观: 1、首先关注并接纳孩子情绪,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2、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对待他。 3、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孩子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4、及时发现孩子异常状态,并寻求专业的帮助。,.,危机干预中不应该做的事,

13、对事态严重性认识到不足; 表现震惊、困窘、惊恐; 空洞的说教; 刺激当事人加速实行自杀; 认为当事人的难题微不足道; 给予虚假的承诺; 发誓保守秘密; 离开当事人使其独处;,.,危机后有用的应付策略,开展叙事(叙事本身就是一个脱敏的过程) 提供宣泄机会释放心理压力(拍手操;保险箱) 与他人进行比较(与更糟的情况相比较) 建立恐惧的边界(找到不会产生恐惧的地方) 聚集于自己的控制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充分认识其自身的资源,.,危机后有用的应付策略,寻求社会支持(创伤病人恢复的最有利条件) 发现该事件对自己生命的意义 分散注意力的技术(找到一些喜欢做的事情) 躯体锻炼(有氧运动) 体验大自然(旅行) 有用的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深呼吸、想象放松),.,第34页,建议:1.正确认识,坦然面对。2.拨打心理热线电话123553.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4.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进行专业诊断,.,第35页,家校携手,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第36页,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