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01709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381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81页
《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81页
《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81页
《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81页
《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精品课件共10章——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教学幻灯片(3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统计学原理 课件,曹 刚 李文新,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出版社,目 录,第 一 章 导 论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收集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 四 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第 五 章 时 间 序 列 分 析 第 六 章 统 计 指 数 第 七 章 抽 样 与 抽 样 估 计 第 八 章 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 十 章 常用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分析,第 一 章 导 论,第 一 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三层含义及相互关系*,(一)统计工作(统计的基本含义) (二)统计资料 (三)统计学 (四)三者关系,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2、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活动的总称。,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二、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的起源 1.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2.人类社会早期的统计实践活动。 (二)统计的发展 1.资本主义社会里统计实践活动得到较快的发展。 2.1853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统计会议。 3.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50届国际统计年会。,三、统计科学的发展,(一)古典统计学时期(17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后期) 1

3、.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首次运用数量对比分析法,又称“有名无实”的统计学。 2.记述学派/国势学派:“统计学是研究一国或多国的显著事项之学”,以文字描述为主,又称“有实无名”的统计学。 3.图表学派: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现和保存统计资料。,三、统计科学的发展,(二)近代统计学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 1.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阿道夫凯特勒,第一次将概率论引入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被誉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2.社会统计学派:代表人物恩格尔,采用大量观察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三、统计科学的发展,(三)现代统计学时期(20世纪初至今) 1.主要成果:在随机抽样基础上

4、建立了推断统计学。 2.数理统计学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1)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2)边缘统计学的形成。 (3)借助计算机手段,统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第二节 统计学的分科,一、从统计方法的构成角度分*,(一)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 研究如何取得、整理和表现数据资料,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反映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与分析方法等。 (二)推断统计学(inferential statistics) 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包括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和回归分析等。 (三

5、)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关系 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前提,推断统计学则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和统计工作的关键。,二、从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角度分,(一)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 利用数学原理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统计学,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应用统计学(applied statistics)* 研究如何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形成的边缘学科。如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统计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等。,三、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为统计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统计学与数

6、学的关系 1.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数学研究抽象的量, 统计研究具体的量。 (2)研究方法不同:数学是演绎,统计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 2.联系 数学为统计研究提供数学公式、模型和分析方法。,三、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几乎与所有学科都有联系,本书侧重介绍统计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本教材的篇章结构,第一章 导论 第一篇 统计基础篇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收集 第二篇 描述统计篇 动态数据描述法 第七章 抽样与抽样估计 第三篇 推断统计篇 第八章 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四篇 统计常识篇第十章,第三章 统计 数据的整理 第四章 数据

7、分布特征的描述,第五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六章 统计指数,本章小结,一、统计的三层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二、统计学的分科 (一)从统计方法的构成看,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二)从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看,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 (二)指标和指标体系。,END,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收集,学习目的及重难点提示,本章学习目的 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 领会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数据和变量的类型。 明确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 掌握统计数据的来源、统计调查组织方式。 本章重难点提示 重点:数据的计量尺度、数据和变量的类型

8、,普查、抽样调查等统计调查组织形式。 难点:数据的计量尺度、数据和计量尺度之间的关系。,第 一 节 数 据 的 计 量 与 类 型,一、数据的计量尺度*,(一)定类尺度(nominal scale) 1.概念:又称列名尺度或类别尺度,是按照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将其划分为若干组或类的一种测度。 2.举例: 人的性别 、籍贯、民族、职称;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行业隶属。 3.特征 (1)只能区分事物的类别,无法比较优劣或大小。 (2)对事物的区分必须遵循穷尽和互斥的原则。 (3)对定类尺度计量分析的统计量主要是频数和频率。 *应用: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定类尺度?,一、数据的计量尺度,(二)定序尺

9、度(ordinal scale) 1.概念:又称顺序尺度,它是对事物之间等级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2.举例:教师的职称、学历,商品的质量等级等。 3.特征 (1)对事物可以分类、比较优劣和大小。 (2)对事物的分类要求穷尽和互斥。 (3)对定序尺度计量分析的统计量除频数和频率外,还有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应用: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定序尺度?,一、数据的计量尺度,(三)定距尺度(interval scale) 1.概念:又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的间隔进行的一种测度。 2.举例:学生的考试成绩、人的身高、温度等。 3.特征 (1)能分类、排序、比较大小,计量差距。 (2)没有

10、绝对零点,“0”表示“0”水平,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 *应用:还有哪些常见的定距尺度?,一、数据的计量尺度,(四)定比尺度(ratio scale) 1.概念:也称比率尺度,是对事物之间比值的一种测度。 2.举例:人的收入支出、企业的产值利润、某地区的人口总数、失业人数等 3.特征 (1)分类、排序、比较大小、求出差异、计算两个数值之间的比率。 (2)具有绝对零点,即数字“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 *应用:举一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定比尺度的两个特征。,表2-1 四种计量尺度的比较,二、数据的类型,(一)数据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1.定性数据(品质数据) (1)概念: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

11、,不能以数值表示,只能以文字表述,由定类和定序尺度计量形成。 (2)举例:高校教师职称有助教、讲师、教授等。 2.定量数据 (数量数据) (1)概念: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以数值表示。由定距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 (2)举例:考试成绩80分、95分、100分,身高1.73米、1.80米等。 *应用: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常见的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二)变量及其类型,1.变量的含义 说明现象某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统计数据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 2.变量的类型 (1) 品质变量:反映事物品质特征的名称,表现为定性数据。如教师职称。 (2)数值变量:反映事物数量特征的名称,表现为定量数据。如人的身

12、高。 3.数值变量的分类 (1)离散变量:只能间断计数的变量。如人口数、设备台数等。 (2) 连续变量:可以连续计数的变量。如产值、利润、收入、年龄等。,第 二 节 数据的直接来源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一)概念 根据统计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和登记统计数据的过程。 (二)分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 (1)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全部个体一一调查登记,如普查。 (2)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部分个体调查登记,如抽样调查。,统计调查的分类,2.按照调查组织方式不同 (1)统计报表:经常性制度化的调查,是搜集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主要方式。

13、 (2)专门调查:为研究一些特殊问题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 3.按照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1)经常性调查/连续性调查:适用于时期现象的调查。 (2)一次性调查/间断性调查:适用于时点现象的调查。,二、统计调查方法,(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如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 (三)采访法:具体分为个别口头询问、被调查者填表、开调查会等形式。 (四)通讯法:通过邮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填表获取信息。 (五)电话访问 (六)网上调查法,三、对统计调查数据的基本要求,(一)准确性 (二)及时性 (三)系统性 (四)完整性 (五)经济性 总体要求:以准确为前提,准中求快,力争以较少的投入取得完整、系统的数据

14、资料。,四、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为什么调查) 这是设计方案的首要问题。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1.调查对象: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对应于统计总体。 2.调查单位:调查对象中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对应于总体单位。,四、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三)确定调查项目(调查什么) (四)设计调查表(调查问卷如何设计) (五)确定调查时间* 调查数据资料所属的时间 调查时限,调查工作的起讫时间 (六)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两层含义,五、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一)普查 1.概念: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2.意义及原则 *相关链接我国的普查

15、制度 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 每逢末尾数字为“1”或“6”的年份进行基本统计单位普查。 每逢末尾数字为“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 每逢末尾数字为“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 每逢末尾数字为“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五、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二)统计报表 1.概念: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2.意义:是搜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统计数据的主要方式。 3.局限性:,五、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三)抽样调查* 1.概念:是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以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2. 意义:是相对最科学、应用最广的调查方式。 3. 特点:(1)经济性高。 (2)时效性强。 (3)适应面广。 (4)准确度高。,五、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三)抽样调查* 4.抽样调查的作用(应用场合) (1)不可能或很难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采取抽样调查方法。 (2)没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也可采用抽样调查。 (3)其他作用:如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对全面调查结果的检验修正。 *思考题:对河水水质进行检测、推断种子的发芽率、推断食品的保质期应采用什么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