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6讲生物的进化-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16272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6讲生物的进化-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6讲生物的进化-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6讲生物的进化-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第26讲生物的进化-作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第第 2626 讲讲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 【真题与模拟速递】【真题与模拟速递】 1(2020河南省开封市高三模拟)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实际上就是种群的进化,而当基因频率改变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不同,就产生 了生殖隔离,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 正确;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

2、会 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 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 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正确;虽然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但是 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 错误。故选 D。 2(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一模)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野猪人工养殖后形成了肉质细嫩的优良品种,支持了拉马克的观点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但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C杂合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前提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

3、】C 【解析】野生生物经过人工驯养后形成优良品种,是环境影响下的变异向下一代遗传的结果,支持拉马克 的获得性遗传观点,A 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使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 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B 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前 提之一,C 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D 正 确。故选 C。 3.(2019潍坊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就是生

4、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答案】C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共同进化,A 错误;适应性变异是本来 就产生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只是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B 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 4.(2019武汉市高三调研)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 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 B 和 Bb 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 2 代,才能使 b 基因频率下降到 25%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淘汰前种群中 Bb、BB、bb 的比例为 1/2、1/4、1/4,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大于白色 个体数量,A 错误;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不变,B 错误;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 羊群中 B 的频率增加,Bb 的比例不一定增加,C 错误。 5.(2018武汉调研)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

6、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红绿色盲 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2a 1a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b C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1c 2 2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占 bc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 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 率为(1a) 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 1a, A 项正确;男性的基因型有

7、 X 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 所占的比例为 b,B 项正确;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 率为 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1c 2 2 ,C 项 正确;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占 b 2(2cc2),D 项错误。 6.(2018江苏,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 3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

8、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所以群体中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A 正确;突变和基因重 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不代表形成 了生殖隔离,C 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种群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 在各代保持不变,D 错误。 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 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9、 60%,a 基因频 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 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B50%C42%D21% 【答案】C 【解析】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 A、a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 群 A、a 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 基因频率(80%60%)270%,a 基因频率(20%40%)230%。 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故选 C。 8.(2018天水一模)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

10、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 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 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a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 表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9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4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

11、,增强了抵抗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 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 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 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 中长期使

12、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 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A 正确;杀虫剂没有诱发基因突变,B 错误;杀虫剂没有诱导基因表达,C 错误; 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D 错误。 10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 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进化。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A 错误;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 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 正确;双方在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

13、不适者被淘汰,C 错 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进化,D 错误。 11(2020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一模)我国古人常讲“相生相克”,生物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一些昆 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B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该例子中的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D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昆虫相应的解毒基因是随机突变产生的,并不是由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诱导产生的,A 错误; 5 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可能是一对相对

14、性状, 并不影响昆虫的交配, 这些昆虫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B 错误; 该假说认为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植物,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 昆虫也会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 正确;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基因 突变,D 错误。故选 C。 12(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 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 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

15、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 错误; 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 错误;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 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 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 错误。故选 C。 13.(2018全国,29 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

16、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 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 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 【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 供机会 【解析】(1)猎物和捕食者通过捕食活动相互影响,自然选择有利于猎物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也有 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 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14.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 A 和 a 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 Aa 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 问题: 6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 A 基因频率a 基因频率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