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4100841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346 大小:8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6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课件(3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全部课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语文 三年级 上册,17 古诗三首,读懂诗题,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别写了哪几处景色?,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看,喝,洞庭湖,写景,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东梁山在今天的芜湖,西梁山在今天的马鞍山,两山隔江而对,犹如天然的门户。,谁对天门山有了解?,一起解诗题,读了诗题,我知道了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望天门山,统领全诗,天门

2、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驶来的画面。,当你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断,楚,至,帆,一起来把字音读准吧!,dun,ch,zh,fn,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唐李白,朗读指导,这首诗气势磅礴,要读出雄浑开阔的意境,其中“中断” “至此”要重读;后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意境。,自由朗读,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

3、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天门山,天门山,长 江,孤零零的船,长 江,整体感知,太阳,天门中断楚江开,,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一起解诗意,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掘,开通。,互动课堂,“断”是“断裂”的意思,“中断”是从中间断裂。“开”是分开、断开的意思。,从“断”和“开”,我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回旋,回转”,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天门中断/

4、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学完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后,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澎湃。,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耸出来。,出,品析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想一想: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感受“孤”的意境,孤帆一片日

5、边来。,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望天门山 天门 楚江 , 碧水 。 青山 , 孤帆 。,背诵积累,补充诗句,中断,开,东流至此回,两岸,相对出,一片日边来,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课时,看图,读句子,想想诗句。,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孤帆一

6、片日边来。,断,楚,至,孤,帆,指导书写,dun,ch,zh,g,fn,“楚、断、帆”左右两部分宽度大约相等,“至”下面一横最长。,楚,把横钩写正确,孤,帆,不要漏掉点,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结构梳理,山水相映,对祖国 山河的 热爱之情,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 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现了诗人 和对祖国山河的 ,之情。,主题概括,长江,宽阔的胸怀,热爱,一、填空。 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他“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课堂演练,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二、背一背,写一写。,望天门

7、山 天门( )楚江开, 碧水东流( )。 两岸青山( ), ( )一片日边来。,中断,至此回,相对出,孤帆,诵读望天门山,回顾学法。,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第二课时,读好停顿。,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想象画面。,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去领略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语文 三年级 上册,点击图片 欣赏视频,苏堤春晓,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

8、首。,一起解诗题,地点:西湖上,饮湖上初晴后雨,事件:喝酒,天气:先晴天后下雨,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lin yn,y,m,y,mng,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在朗读的时候要用轻柔、赞美的语气,读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朗读指导,前两句描写了西湖什么天气下的美景?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互动课堂,水光潋滟晴方好,,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正。,一起

9、解诗意,波光闪动的样子。,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云雾迷茫的样子。,奇妙、奇特,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觉得他可能会说:晴天时的 西湖像一个安静 的小姑娘一样。,你觉得诗人看到晴天或雨天的西湖时,可能会说什么?,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我们来借助注释,总结一下诗意吧!,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晴天西

10、湖,雨天西湖,我仿佛看到雨天西湖,雾蒙蒙,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浓妆的人拍艺术照一样。,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你看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如果请你为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分别取个名字的话,你会怎么取?,潋滟湖,明净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比喻,比喻,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因为西施的家乡在浙江,离西湖不远,而且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首,西湖的风景非常美丽,像西施一样,无论是不施粉黛还是化妆后,都同样光彩动人。这样比喻,突出了西湖的美丽。

11、,古诗赏析: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来赞美西湖,写出了它的美丽动人。,语文 三年级 上册,望洞庭,小组合作,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我会自学古诗 1.我能朗读。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 )。 (2)读好停顿,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我能理解。 能够使用借助注释、图文对照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想象。 (1)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背诵古诗。 (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

12、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我会读,磨,潭面无风镜未磨。,m,他正要到村外的磨坊去磨面。,m,m,我知道“磨”字有两种读音。,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我来说说作者,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一幅什么画面?,一起解诗题,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望洞庭,题意: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夜晚的洞庭湖有怎样的景色?,湖光秋月两相和,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

13、静。,你见过月光下的湖面是怎样的景象吗?,潭面无风镜未磨,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铜镜磨平、磨光,制作成铜镜。,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指湖面,湖面的波光,互相映衬,未经打磨的铜镜,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边读边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话在朗读的时候语气要轻柔,读出湖光秋色相映成趣的和谐画面。,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

14、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想象画面,感受色彩美,望洞庭这首诗画面颜色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颜色的字有: 、 、 。,翠,白,青,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形容洞庭湖。,比喻句,比喻,品析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比喻,比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边读边感受洞庭湖的美。,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话语气要舒缓,读出洞庭湖的宁静。,看到这么美的洞庭景色,诗

15、人会想些什么呢?,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遥望洞庭湖所作,从水光秋月交融不分写起,写出了湖面的开阔辽远,水平如镜;然后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中的青螺,新颖别致,趣味盎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并把诗句描绘的画面记住。然后可抓住诗中的景物或重点词语边想象画面,边逐句进行背诵。望天门山:“楚江”“东流”“青山”“孤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山色”“淡妆浓抹”;望洞庭:“湖光秋月”“无风”“青螺”。,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未,磨,遥,镜,银,盘,jng,wi,m,

16、yo,yn,pn,指导书写,交流小结,初,饮,yn,ch,“饮、初、未、磨、银”的撇捺要写舒展,重点指导书写“磨”,“麻”中“广”的撇要舒展,“林”要写得扁一些,捺要舒展,“石”要写扁一些,撇要舒展,但不能超过”广“的撇。,饮湖上初晴后雨,写景,比西子:总相宜,赞美,结构梳理,晴:水光潋滟,雨:山色空蒙,望洞庭,近望:两相和 镜未磨,喜爱 赞美,远望:白银盘里一青螺,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西湖 、 ;雨天时,西湖 、群山 。,云雾迷蒙,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若隐若现,主题概括,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 和 之情。,喜爱,赞美,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