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00820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43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模具设计}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培训讲义(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资料来源,更多资料请访问.(.),课件,5.1 概述,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 模压成型模具与液压机 5.1 概述 5.1.1 模具的作用 模具的作用是使能制造出一定形状、尺寸、外观及各种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的制品。 设计模具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1)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 (2)模压料的成型工艺性能; (3)制品成型后的收缩率; (4)有利于物料流动和排气; (5)有利于稳定快速加热; (6)结构尽量简单,降低成本,。,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1.2 制品结构与模具的关系,(1)出模斜度,为了脱模方便,需要一定的出模斜度,一般为11.5。,5.1 概述,图5-1 脱模斜度,课件

2、,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3)园角和边缘修饰,在转角处采用圆弧过渡,有利于充模,脱模;有利于模具加工和模具强度。同时还有利于制品的外观修饰。,(4)孔和金属嵌件(自学),(2)壁厚与加强筋,模压制品的壁厚不宜设计太大,否则不易传热,导致内部固化不完全,冷却慢,并造成材料浪费。,热固性模压制品控制在 16mm 热塑性模压制品控制在 24mm,如果在此厚度范围内不能满足制品的力学性能要求,可考虑增设加强筋,或改变形状增加刚度。 P108 图52,53,54,55。,5.1 概述,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2 压模结构与分类,5.2.1 压模结构,由型腔、加料室、导向机构、抽芯机构、脱

3、模机构、加热系统等组成。,典型的压模结构见图510 P111,5.2.2 压模分类,5.2.2.1 按模具的固定方式分:,移动式模具:,装料、脱模等都在机外进行,劳动强度大, 适合于试制产品或小批量生产。,固定式模具:,适于大批量生产,大型制品。,半固定式模具:,适于大批量生产小型制品。,5.2.1 压模结构,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2.2.2 按分型面特征分:,水平分型面:,图511;512(两个水平分型面),垂直分型面:,图513,复合分型面:,5.2.2.3 按上下模的配合结构特征分:,溢式压模 图514,优缺点P113;,不溢式压模 图515,优缺点P113;,半溢式压模

4、图516;,带加料板压模 图517;,5.2.2 压模分类,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3 压模结构设计,5.3.1 型腔总体设计,5.3.1.1 施压方向的选定,应注意如下的因素:,(1)有利于压力传递,图5-18 a、b,轴线太长时用b式。 (2)便于加料,图5-19a、b,用a式比较合理。 (3)便于安装固定嵌件,图5-20a、b,用b式比较合理。 (4)保证凸模的强度,其形状愈简单愈好,图5-21,a式。 (5)一般长型芯位于施压方向上。 (6)保证重要尺寸精度(重要尺寸不在施压方向上)。,5.3 压模结构设计,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3.1.2 分型面位置和形状的

5、选定,一般选在制件断面最大的地方;多采用水平分型面;避免侧抽模。,5.3.1.3 凸、凹模配合结构的选定,由模压料的特点和制品形状确定:,溢 式压模: 适合于高度小,物料流动性好的情况。,半溢式压模: (届于两者之间),不溢式压模: 适合于高度大,物料流动性差的情况。,5.3 压模结构设计,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3.2 型腔配合形式,溢式压模配合形式:凸凹模在分型面水平上接触,见 图5-24 a、b。,不溢式压模配合形式:凸凹模之间不存在挤压面,图5-25,凸凹模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间隙(0.0250.075mm),便于气体排出和溢料,并有利于开模。,5.3.3 压模设计,自学一、

6、二、三,一、凹模设计 二、凸模设计 三、型芯设计,5.3 压模结构设计,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3.4 加料室设计,溢式压模无加料室,模压料放在型腔中部。,不溢式压模具有加料室,加料室是盛放模压料并使之加热塑化进入型腔前的一个腔体(实际上是型腔开口的延续部分),其体积设计是很重要的。,模压料体积计算:,VGV件,V所需模压料的体积,m3; G模压料质量, kg; 模压料比容, m3/kg; V件模压件体积, m3; 模压件密度 kg/m3。,5.3 压模结构设计,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1)不溢式压模加料室高度计算 图5-37,H,10-2 (m),(2)半溢式压模加料室

7、高度计算 图5-38,H,10-2 (m),H-加料室高度m; V-模压料体积m3; V1-下凸模凸出部分体积m3; F-加料室断面积m2。,V0-挤压边以下体积m3。,(3)其他情况加料室高度计算 公式(5-5),(5-6),(5-7),5.3 压模结构设计,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4 压模强度计算,压模必须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才能保证在压制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变形或破裂。,型腔壁厚按“最大压力”设计。,对小尺寸型腔,在发生大的弹性变形之前,其应力往往超出了允许应力,因此,对小尺寸型腔按强度进行计算壁厚(按拉伸、弯曲允许应力)。,对大尺寸型腔,往往变形是主要的,因此,按刚度进

8、行计算壁厚。,最大不溢料间隙0.0250.08mm;,最大允许弹性变形量0.0250.05mm。,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4.1 凸模,不发生失稳的最大压力,P,其中 Jd4/64,E弹性模量 n安全系数,一般不需进行校验,对于特别细长的情况进行失稳校验,P122。,Lmax,(m),P-压力,N; E-材料的弹性模量,MPa; J-凸模最小截面处的惯性矩,m4;L-凸模长度,m。,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4.2 整体式圆形凹模型腔侧壁和底板厚度计算,对于整体式圆形凹模,在工作压力下,模具内表面承受的应力最大。其承受的切向应力

9、T,径向应力r,轴向应力s,分别由下式表示:(5-12)(5-13)(5-14)式。,max,rmax,q,5.4.2.1 强度计算,s ,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由第二强度理论,等效应力vmax允许应力(515)。,则: vmax Tm(rs),m泊松比,钢材m0.3。,将5-12、5-13、5-14代入5-15式并整理得:,a,其中: q凹模内壁经向工作压力,MPa; a凹模型腔外径比内径,ad2/dI=r2/r1。,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又,型腔壁厚 Sar1r1(a1)r1,即:Sr1(a1)= r1,根据5-12 、5-1

10、6式作图,max/q及vmax/q 与a 的关系曲线(即切应力、等效应力与工作压力q的关系)如图5-42,P123。,由图5-42看出,a4以后,再增加a值,应力值降低趋于平缓,即再增加壁厚对改善强度已意义不大,所以一般取a46 。,此即圆形凹模厚度计算公式(518)。,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4.2.2 刚度计算 P124,图5-43,根据制品尺寸允许变形值(即制品精度),确定型腔侧壁的厚度。,lc,受约束的临界高度, mm.,1lc4/l14,l1处膨胀径向伸长值,mm.,自由膨胀径向伸长值,mm.(522),根据制品尺寸精度确定允许形变值,由允许变形值及

11、公式5-22 可计算出侧壁厚度。 然后与强度计算比较,取最大值。,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4.2.3 底板计算,整体式圆形型腔的底板,最大变形量发生在园板中心处;最大应力点发生在底板周边。,刚度条件计算(524):,底板厚为,h,强度条件计算(525):,底板厚为,h,计算完成后取较大的h值,为底板厚度。,5.4 压模强度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5 电加热装置及其功率计算,模压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加热。,5.5.1 电加热装置,5.5.1.1 电热元件,电阻丝、电热棒(硅碳棒、硅钼棒)等。将电阻丝密封起来,不易氧化,使用寿命长,安全 。,5.5.

12、1.2 电热板与电热套,电热板固定在压机上,板上有一排孔,用以装电热棒、电阻丝,图5-45、5-46 。,电热套:,由电热片组成,在特殊部位,用以补足电热板加热的不足,图5-47 。,5.5.1.3 控制系统,5.5 电加热装置及其功率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5.5.2 压模电功率计算,5.5.2.1 模具装置的蓄热和散热量计算 P127,(1)、蓄热需功率(由室温到所需温度的功率),模 具:,Q1CmGm(T2T1)/t (w),模压料:,Q2CpGp(T2T1)/t (w),Cm 、CP模具与模压料的比热,J/Kg; Gm 、GP模具与模压料的质量,Kg; T1 、 T2分别

13、为室温和最高成型温度,; t 模具由室温到成型温度需要的时间,s。,5.5 电加热装置及其功率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2)散热需功率,模具散热量,Q3(cR)(TwT1)F (w),(3)理论总功率(单位时间内需要的总热量),QQ1Q2Q3,c 对流放热系数,W/m2; R 辐射放热系数,W/m2; TW 模具外表面最高温度,; T1 环境最低温度,; F 模具外表面面积,m2。,5.5 电加热装置及其功率计算,课件,第五章 模压模具与液压机,(4)理论电功率,N0Q/1000 (kw),(5)实际功率 NN0 (kw) (=1.5), 设计保险系数,5.5.2.2 近似计算法及经验公式计算法P127-128,5.6 液压机,作业:1、压模强度计算与型腔尺寸有什么关系?,5.5 电加热装置及其功率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