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0640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368 大小:94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68页
{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68页
{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68页
{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68页
{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讲义(3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 一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咨询的参与性技术,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 二技能要点 (一)倾听 1如何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咨询师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对求助者的倾诉做出反应,比如,“噢”、“嗯”、“是的”、“然后呢”等,以及点头、目光注视

2、、微笑等。 有些初学者往往以为咨询主要是咨询师“讲”,而不知道最重要的还是“听”,尤其在咨询的初期和中期。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询关系,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有时求助者说的和实际的并不一致,或者求助者避重就轻,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本质性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性是许多人羞于启齿、极为敏感的问题,因此,求助者常常只谈些皮毛的问题或打“擦边球”,有时他们希望咨询师能听出问题,主动地向他们询问。 正确的倾听要求

3、咨询师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还要注意求助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的判断。 比如,求助者说到在马路上骑车时与他人自行车无意中相撞了,对此他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述方法:自行车撞到一起了。我撞了他的车。他撞了我的车。真晦气,自行车撞了。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可以洞悉有关求助者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观的线索。比如,第一句是对事件作客观的描述;第二句求助者以负责的态度作了自我批评,但同时这种,人也可能凡事都自我归因,自省自责

4、,自卑退缩;第三句表明是别人过错,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人可能常推诿,容易有攻击性;第四句则含有宿命论色彩,凡事易认命。所以,求助者描述人和事时所使用的词语或结构,有时往往会比事件本身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 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反应的目的既是为了向求助者传达咨询师的倾听态度,鼓励求助者叙述,促进咨询关系,同时也是为了深入了解,澄清问题,促进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和求助者对自己的了解。,2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初学者往往不重视倾听,不愿意倾听,容易犯以下的错误: (1)急于下结论 有些初学者往往在真正了解求助者所述事情真相之前,

5、便急于下结论,提供咨询意见。这有许多弊端:求助者感到咨询师没有耐心听自己述说,会因为讲话被打断而扫兴,容易影响咨询关系建立;咨询师对求助者问题的把握会因此不够全面、准确,若求助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对咨询师所作的判断和提供的意见表示怀疑;由于倾听不够,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个性、思维方式、情感特点等就可能缺乏了解,把握不准,从而影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有些初学者缺乏共情,认为求助者的问题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虽然有些求助者的问题在他人看来没有什么,但对于求助者而言却是一个困扰他的难题,因为他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影响了他对事物做

6、出客观、理智的评价,这也就是心理问题的特点。对于咨询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让求助者真实地感知到问题的性质,转变其观念。轻视求助者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明咨询师还不了解心理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咨询师还缺乏共情的特质。,(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初学者在了解情况,尤其是寻找问题根源时,由于把握不了问题背后所潜藏着的东西,不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故像大海捞针似的茫然,有时又蜻蜓点水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他们常常打断求助者的叙述而转移话题,对方刚讲了一点就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搞得求助者无所适从,不知道说什么好。这需要咨询师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应有耐心,认真地倾听,仔细地思考、判断,逐渐缩小包围圈。,(

7、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有些初学者喜欢对求助者的言行作正确与否或道德上的评判。比如“你讲话怎么有这么多的口头禅”,“你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这件事上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说别人的不对”,“你这种价值观念是不正确的”等等。并非说不能作这样的评判,但这样的评判一是不要轻易做出,二是不要在求助者还在叙述问题时就讲,三是不要仅仅只作判断而没有具体有说服力的解释,四是尽量少作这样的评判而改用别的方式。一般来说,如果咨询关系建立得好,咨询师又适时适度地有根据地分析,则效果较好,否则可能会起反作用。初学者应认识到,求助者是来求助的,而,非来听批评、指责的。最好让求助者自己来评价,而不是咨询师把自己的

8、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强加于他。 (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有些初学者将从书本上学习的咨询技巧用于实践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询问过多。求助者只是被动提供资料,处于一种被询问而无奈的状态之中,不利于充分表述自己。充分地表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宣泄作用,二是提供资料。许多情况下,求助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根源是什么,如果咨询师倾听得当,他才会渐渐理出头绪,找到问题及根源。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咨询师应尽量多听少问,非问不可时再问。, 概述过多。这样一是占用时间太多,二是让求助者觉得咨询师的领悟力不足,有点婆婆妈妈,一定要通过概述和得到求助者认可才能搞清楚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表达能

9、力强的求助者,更应避免概述过多。 不适当的情感反应。比如次数过多或程度过重,反而对求助者产生某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强化了他的某些不良情绪。如,“你感到很伤心”、“你觉得很委曲”、“你心里觉得受了很大的污辱”等等,有时反而煽起或扩大了求助者的情绪,他会觉得似乎真是这样。尤其当求助者比较信任或崇拜咨询师时,咨询师的话就更有份量,其暗示作用就更强。而对于那些自知力、,判断力较强的求助者,则会觉得咨询师太罗嗦,反应不准确,心里可能会感到不舒服。而且过多的反应会打断求助者的思路,转移谈论的话题。因此,适时适度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度”并非有具体的数量标准,并非说,说10次一定比说5次多,或者10次是过度的而

10、5次是适度的,要因人而异。对于有的求助者,询问、概述、情感反应20次不算过度,而对有的求助者,或许10次就过多了。重要的是,咨询师要多体会多思考多实践。 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运用倾听:可问可不问时,少问;可说可不说时,少说。咨询师并非说得越多越好,有时点头比说话是更好的倾听方式。,3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咨询中,咨询师常用某些简单的词、句子或动作来鼓励求助者把谈话继续下去,这是一种倾听的技巧,简便实用,效果较好。 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点头。但点头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常配合目光的注视,同时这种点头要适时适度。若点头是机械式的、随随便便的,或者一边点头一边东张西望或者翻看无关的东西

11、,或者不该点头的时候点头,那么求助者很快就会发现咨询师心不在焉,从而会影响求助者的叙述,甚至对咨询师产生不良印象。,某些词或句子也是常用的,比如“是的”、“噢”、“确实”、“真有意思”、“说下去”、“我明白了”、“你再说得更详细些”等等。而最常用的言语则是和点头动作连在一起的“嗯”。这些言语向求助者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我在听你说”、“我对你说的内容很感兴趣”、“请继续说下去”,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求助者的叙述是在他自己的参考框架中,而不是为了迎合咨询师的兴趣。,案例介绍 一位女大学生自述近来饮食不香,坐立不安,睡眠不足。通过询问,方知是学习成绩下降所引起的。然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又在

12、哪儿?经了解,得知是因为上课时注意力下降,在教室或图书馆看书时容易分心。到此,有些初学者可能认为问题已经找到了,便会针对如何调整分心、集中注意力进行相应的咨询。 然而,分心是否就是最终问题呢?是否还会有更深的原因呢?咨询师开始询问为什么分心,什么事情在干扰她看书、上课? 她回答,之所以分心是因为上课或看书时老在注意是否有人在察看自己、议论自己,注意力都在这上面了,自然听课、看书就走神了。然而这一情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她回忆道:大半年以前她配了副白色框架的眼镜,戴上后总觉得不那么舒服、不那么漂亮。上课时,她透过眼角余光发现似乎有些同学在注意自己,心里不知怎么就紧张了起来,老

13、师讲什么也就不知道了。之后,对同学的眼光就非常注意,尤其看书时,眼睛看着书,脑子里却想着别人有没有在说我,议论自己配了这副难看的眼镜。好几次,她想把这副眼镜扔了,可又舍不得,何况没眼镜,上课看书怎么办? 看起来问题是从配眼镜开始的,然而配眼镜与紧张、分心、怕议论又是怎么样的关系?是否有更本质的心理困惑咨询师这样思考着。 然而,她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她只是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议论什么?怕别人议论自己的眼镜。还有呢? 她没说。是不知道?还是不愿说,或者不能说?,咨询师根据分析,认为很可能与她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有关,于是开始点题:你觉得自己漂亮吗?她摇摇头先是迟疑地,接着又是颇为坚决地,之后却又是慢慢地摇

14、头。 她说出了她心中一直不那么踏实、自信的一面:她认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对异性吸引力不够。 客观地讲,她在女孩中还算比较漂亮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她说,寝室里好几个同学都有了男朋友,她没有,她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漂亮,对男孩子没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承认这一点,她一直想否认这一点。为此,她一直心存不安和矛盾。她很希望自己能被别人认为是漂亮可爱的,能吸引异性的注意。然而她又觉得不能。,由此可见,眼镜仅仅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线。害怕外界注意其实是过分希望外界注意引起的,同时又是内心不踏实、不自信的转化。然而女大学生自己并不清楚这中间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 咨询师通过富有技巧性的观察、分析

15、、询问,层层探讨,澄清了事实,使求助者得以领悟,并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反过来,如果倾听、探讨停留在这个或那个片段上,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充其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二)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 1 开放式询问(open-ended question) 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 一般,带“什么”的询问往往能获得一些事实、资料,如,“你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些什么呢?”带“如何”的询问往往牵涉到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如:“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而“为

16、什么”的询问则可引出一些对原因的探讨,如:“你为什么不喜欢在寝室里了?”有时用“愿不愿”、“能不能”,起始的询问句,以促进求助者作自我剖析,如“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害怕黑夜?”从中可见,不同的询问用词可导致不同的结果。 若固定于某一种方式询问求助者,就会失去了解求助者各个方面的机会,例如,仅仅用“什么”引导的询问句,则咨询的重心就可能仅限于事实与资料的获得上,而只用“为什么”起始的问句,则往往使求助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挖掘过去的经验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如何使用开放式询问,这与咨询师对问题的需要以及所接受的理论基础有关。有些咨询师不喜欢用“为什么”式的询问以避免用情绪性的问题来讨论过去的事物。然而理性情绪学派以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则十分注重“为什么”的句子,因此,这类句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是适宜的。至于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理论流派则反对使用询问的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咨询师凭着自己的感受,而侵犯了求助者的隐私。他们更倾向于运用鼓励、释义、情感反应等技巧来了解求助者,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