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99177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47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管理}第三章__资本和剩余价值(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二)商业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

2、,包买主逐渐演变为产业资本家,(三)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所谓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一)资产阶级革命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

3、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二)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资本。,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 W G W (商品 货币 商品)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 G W G (货币 商品 货币)

4、两者的区别 流通形式不同 流通内容不同 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1)资本的运动性 (2)资本的返还性 (3)资本的增殖性 (4)资本的风险性,2、资本的一般特点,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 G W G,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规律相矛盾。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中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中,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

5、中产生 在流通领域,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带来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 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4、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从而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三、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充分的人身自由 2、除了劳动力以外,劳动者一无所有,(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存所需

6、要的费用,一是维持工人的生存所需要的费用,三是培养工人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体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马克思,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三节 剩余

7、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人类劳动的一般特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强制性特点 (1)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1、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二)价值增殖过程,商品的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 造,转 移,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价值,形 成,价值,劳动过程,一般商品的价值生产过程,首先,分析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保存过程,假设某纺纱厂生产10公斤棉纱需消耗10公斤棉花(不考虑损耗),机器

8、设备运转会造成一定的磨损,生产10公斤棉纱需花费1个工人4小时的劳动时间。,各部分的价值如下所列: 10公斤棉花 100元 机器设备磨损20元 1个工人日劳动力10元 具体劳动改变了棉花的物质形态,转移和保存的生产资料价值共计100+20 =120元,其次,分析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假设1个工人4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10元,则10公斤棉纱包含的价值为120+10 = 130元。 此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预付资本数量130元与10公斤棉纱的价值量130元正好相等,资本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增殖,这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2、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增殖过程,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具体劳动,抽

9、象劳动,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生产资料价值,创 造,转 移,再生产,创 造,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马克思,首先,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依照前例,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现工人1天劳动时间变为8小时,则生产20公斤棉纱需消耗20公斤棉花,价值200元,机器设备磨损价值40元,8小时新创价值20元,工人日劳动力价值不变。,此时,生产20公斤棉纱棉纱包含的价值260元 200+40+20 耗费的资本价值250元 200+40+10 两者的差额 = 10元 10元即为剩余价

10、值,3、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4、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用 m 表示。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 从现象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剥削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

11、的关系。,生产资本区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划分依据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2、划分的内容(构成),(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而不发生价值量变化。 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2)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通过劳动力的使用而创造出的。 在劳动过程中不但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3、划分的意义(目的) 揭示了可变资本是价值增殖的根源,m 的真正来源是工人的劳动。 在理论上,对进一步阐明资本对

12、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和地租等问题做了理论准备。,三、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公式 2、反映的关系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 m 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某厂有工人100名,每天劳动12小时,每小时创造新价值1元,平均每个工人4小时生产一双皮鞋,每双皮鞋消耗生产资料为20元,工人日工资为6元。 试问: 1、该厂一天共消耗多少资本?其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是多少? 2、企业一天能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工人一天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是多少? 4、每双皮鞋的价值是多少?全部皮鞋的

13、价值是多少?,1、不变资本:203100=6000元(c ) 可变资本:6100= 600元(v ) 共耗费资本:6600元。 2、剩余价值: (v + m )- v 100 =(1126 )100 = 600 m 剩余价值率: m / v =(1126)/ 6 = 100% 3、必要劳动时间: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小时 4、每双皮鞋的价值:20 + 4 = 24元(转移价值+新价值)。 全部皮鞋的价值:243100 = 7200元,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四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工作日(小

14、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4小时,6小时,100%,=,0,4,8,4,10,2,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4小时,4小时,150%,工作日的界限,最低界限: 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最高界限取决于: 生理因素 道德和社会因素 工人劳动时间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 “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1886.5.1 芝加哥 20 万人大罢工,争取 8 小时工作制。,8小时工作日,“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19世纪8

15、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高速发展,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剥削工人。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罢工。,1860年月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定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 作 日(小时),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4小时,4小时,=,100%,0,4,8

16、,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6小时,2小时,=,300%,2,形成相对 剩余价值,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 资料价值,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m而实现。,(三)超额剩余价值,1、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 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5元+5元,余价值 超额剩,超额剩余价值,3、 相对m与超额m的关系 (1)联系 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区别 成因不同 :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