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0997419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作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2(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观察下图可知,我国()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

2、步答案D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左图反映的是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图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农业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项。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

3、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4(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从北齐到隋朝,男子成丁年龄从18岁提到21岁,入老年龄从60岁降到58岁,说明纳税服徭役的成年男子的年龄段缩短,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时间则会相应增加,故选B项。丁课要服徭役和缴纳赋税,所以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会减少政府的赋税收入,D项错误。5(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下表是西汉和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西汉

5、和西晋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丝织业的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

6、差异,故D项错误。7(2019四川南充高二期末)下图是唐都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该材料体现唐朝()A雕版印刷盛行 B市坊制度己经被打破C市场管理规范 D杂剧等娱乐设施普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商店的行业分类明确,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固定的区域内,接受市署等政府管理机构的监督,这说明唐朝市场管理规范,故选C项。A项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且也无法根据两家印刷店便判断出印刷术的发展状况,排除;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区域内,说明并未打破市坊制度,排除B项;D项“普及”无从得知,排除。8(2019河南名校高二期末)下表为唐代诗歌中有关社会经济的记述。据此可以推知()记述出处“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7、”唐杜荀鹤送友游昊越“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唐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商船)。”唐杜甫舟中A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B民间草市出现了繁荣C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 D重农政策得到了落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农民“种橘”“莲”“桑村挑叶去”,可知农业生产不在单纯种植粮食作物,而开始种植经济作物,种桑养蚕等使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草市,也没有体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排除B、C两项;重农主要是要求种植满足人民温饱的农业作物,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9(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

8、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有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C项说法夸大,排除;材料“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正确。10(2019黑龙江牡一中期末)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

9、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体现了吴道子的宗教画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吴道子的宗教画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B项;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排除C项。11(2019长沙市统一模拟)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

10、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画面。这一画作可以反映当时()A社会风尚的变化 B文人画流派的出现C社会风气的开放 D风俗画技法的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游春图展现的画面以及“盛装”“道路为(之)耻骇”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开放,C项正确。仅从游春图上无法看出社会风尚的变化,A项错误;文人画出现于宋代,B项错误;游春图属于宫廷画,D项错误。12(2019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

11、影响答案D解析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

12、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彖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以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

13、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材料二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有正。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岑仲勉隋唐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答案(1)特点: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2)论文论点论据坊市制度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

14、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坊市制度的消极影响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结论:坊市制度有双重作用,在前期以积极为主,后期以消极为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百千家以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得出空间限制;据材料一“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可知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据材料一“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和“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可知政府监管。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明确观点: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史实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证。积极影

15、响是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消极影响是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最后得出结论:坊市制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14(2019河北正定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与中唐及晚唐的南北方水利比较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