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4沪教版第二册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0990332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4沪教版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4沪教版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4沪教版第二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4沪教版第二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二) 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 熨帖,紧密严谨。 (三)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 的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全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一开头就写“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早想写,却未写, 可见作者是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和艺术构思的。正是为了写此文去唤醒人们的记忆,“竦 身一摇,将悲哀摆脱” ,用对敌斗争来记念战友。 接着写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时日和当

2、时报纸的反应。可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在第一、 四部 分两次提及五烈士遇害时日(1931 年的 2 月 7 日夜或 8 日晨)与篇末写作时日相同的意图。 (其一,突出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者的卑劣行径;其二,鲁迅往往通宵达旦地写作。)当 时报界的三种态度,表明了哪三种立场?(“不敢载”,指想载而怕载了触犯敌人的胆小鬼; “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事生非的糊涂虫;“不屑载”,指思想反动,为虎作伥的小爬 虫。 ) 文艺新闻于林莽写的白莽印象记一文中“隐约其辞”地刊载了这件事,可见其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难能可贵的战斗精神。文章就此引出白莽,过渡到对白莽的回忆三次 相见。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

3、原因,然后转入对柔石的回忆,这样写有何作用? (既 突出了两人亲密无间的深情厚谊,又表现了作者对柔石的怀念。)文章在写柔石与作者的交 往时,着重写了柔石的哪些性格特点?(提示:“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前者指坚 强刚毅,威武不能屈的性格,用方孝孺类比柔石,突出其革命坚定性:后者“迂”,贬词褒 用,似贬实褒,一反拘泥固执之贬义,而给予单纯、忠厚、善良、纯朴、颇有见地之新解。) 追述柔石与友人 “设立朝花社”借钱做本、写稿务杂、译书还款以及待人接物等事突出了柔 石怎样的性格?插入浓厚抒情色彩的议论,以及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又突出了 柔石怎样的优秀品质?由柔石带及对冯铿的回忆,三个“

4、疑心”可见鲁迅勇于自责的精神。 写冯铿“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反衬其意志是强的,心灵是美的。 第三部分仅134 个字就点明了白莽、柔石与 “左联” 的关系, 以示强调 “左联” 时期的交往, “又托”“又被没收”和第一部分末尾相呼应。由二人被捕过渡到下文对五人被害的评述。 以上三部分侧重于革命情谊的叙述,为第四、五部分抒情之基础。 第四部分第一节写作者与柔石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节在写柔石被捕时,作者压抑不住内心 无比愤怒的感情,插入了一句议论:“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 白的地方去辩解。 ”该句的作用可从反动派迫害革命作家的无耻行径和自然过渡追忆株连作 者的情况考虑,

5、 联想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故事后的议论,其作用可从借古讽今及鲁迅彻 底的“韧”的斗争精神考虑。第三、四节作者饱蘸深切怀念之情的笔,引录柔石在狱中写的 两封书信各用了什么方法?(第一封信用直接引用的修辞方法引录了柔石在狱中写给同乡的 信的全文,可从他对工作、学习、同志等方面分析其性格。第二封书信用间接引用,可从敌 人的手段的残忍毒辣作分析。)两个感情沉重的问号和省略号的应用,其含义可从人、时、 地、事四方面说明消息的“可靠”。 “原来如此!”一句独成一节,其作用可从鲁迅爱憎 感情两方面来分析。文中两次提到 “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 年” 。由此可见鲁迅纪念五烈士不仅是为了

6、个人的感情,更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于是“我在 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沉痛地赋诗,集中地表达了课文的中 心思想。为此,可就这首七律诗,分析各句、各联的深刻含义,以加深理解作者对战友的诚 挚悼念和对敌人蔑视愤怒的爱憎感情。 北斗创刊时,鲁迅选载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牺牲,其用意何在?如何对李伟森、胡 也频的回忆只是略写?文章突出白莽遗笔译诗的目的何在?(提示: 体现革命者为争取自由 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 第五部分由两年来三个“今日”,三个地方写起,层层深入地突出作者沉痛哀悼的心情,表 明作者永远进击的态度。现在懂得向子期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一节,作者旨在 借此以古讽

7、今, 鞭挞现实。 文章最后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抒发感情可从怒斥反动派,颂扬烈士们,激励生者,坚定信念与反动派展开长期的斗争, 为夺取最后胜利这方面思考,写作特点可从用象征性的比喻代替议论,首尾呼应等方面考 虑。 ) 由此可见, 本文是一篇以鲁迅和青年作家交往为线索,以写白莽、柔石为重点,以时间为顺 序,以记叙为主,兼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爱憎感情的、文情并茂的杂文。 (二)本文是如何表现强烈的抒情色彩的? 分析:这篇文章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 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如第一部分

8、回忆与 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 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 “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 动派的憎恶之情。 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 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满腔悲愤之情,特别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 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三)引导学生思考全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是怎样周密安排的。 分析: 本文写人记事, 内容丰富。 所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 不是一件事、 一个场面, 而是许多片断的、零散琐细的事情。尽管如此,文章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

9、。 首先, 作者把他和五烈士的交往、接触和悼念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 孤立的材料组织成一 个整体。文章第一部分写白莽,第二部分写柔石,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 分写五烈士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及遇害消息,以写柔石为主, 第五部分表达作者的悲愤心情 并指出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作者与五烈士的关系这条线索贯串五部分的始终。 其次,各部分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和衔接。如第一部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 引出第二部分写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第三部分里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 再从书落到 “三道头” 之类的手里转入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况,再补写李伟 森、胡也频两人。文章

10、前后,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隙,衔接自然,脉络清楚。 再次,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的开头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 个严密的整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的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那是给“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立的纪念碑。那 篇文章, 鲁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烈士的勇毅精神,并以犀利激烈的言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 阀及其走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有力地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 摧毁“似 人非人的世界” 。大家一定都记得这篇文章,它叫什么? 今天, 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 悼文中, 鲁迅深情缅怀了

11、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 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 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 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 特别是鲁迅 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悼了牺牲在 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 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

12、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 为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作家 宣言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消息,不让社会上知道他们的法西斯 暴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 月 25 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 战死者专号 ,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 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 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后文 中他号召人们 “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 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当年 5 月,鲁

13、迅又写出了 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 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滔天罪行, 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 译成英文, 寄到美国进步杂志 新群众 上发表, 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 可是鲁迅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 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 9 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 北斗 杂志创刊, 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 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1932 年 7 月 11 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 时书赠日本

14、歌人山本初枝。1933 年 1 月 26 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 愤之情。 1933 年 2 月 7 日至 8 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 文,这时左联主办的刊物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 年 4 月 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题。 1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 ,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 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

15、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 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 来袭击我的心” ;因为“在这三十年中” , “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 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 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 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 忘却,不说的好罢。 ”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 过三

16、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 战斗的。 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 看出,所谓的“忘却” ,实际上是“摆脱” 、 “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 际上是: “为了战斗的记念” ,事实上, 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 的光辉业绩, 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 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 者努力奋斗,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 最有价值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 胜的信念。 (四)分析课文。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后试填下表。(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适当留出空格让学生 填写。本课四张表及作业题需事先刻好。) 提问: 作者写的白莽的三次见面,是怎样表现白莽的性格特点的?(一边讨论,一边板书。 ) 第一部分:记叙和白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