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984424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一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第二节 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功能 土地的特性 土地利用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 许慎(公元121年,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著说文解字对“土”字的解释为“土者,吐也,即吐生万物之意。”并以图示,共分为四层:,1,2,3,4,1植物地上部分;2表土层 3植物地下部分;4底土层,关于“土壤”,许慎写道:“壤者,譲也,即松柔无块而宜于耕之土。”与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18

2、631939)关于“土壤”的定义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威氏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土地概念的认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存在着从地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和从资源和资产角度对土地加以界定。现将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介绍于后:,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地是天的对称,是“土”和“也”两字复合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们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土地在经济学上包括水) 地学家认为,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

3、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法学家认为作为权利客体的土地,属于物与财产的范畴,它必须能为人们所利用和控制,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人力难以达到和利用的陆地,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从生态系统论观点来看,土地系统系由耕地、林地、牧地、水地、市地、工矿地、旅游地和特种地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土地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非生物环境要素。 从景观学角度来看,土地即景观,是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 管理学家则认为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土地又是具有巨大价值的社会财富。,土地定义矩阵,二、土地的功能 马克思历来把土地看作广义的劳动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

4、产业都不能离开土地。 土地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养育功能 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 承载功能 土地是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等的地基、场所和操作基础,是一切建筑物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和第二、三产业的场所。居民点用地、交通和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 仓储功能 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所。,景观功能 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表现为舒适性和美学价值。自然保护地和风景旅游地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 总之从空间意义上,地球表

5、面和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土地); 从生态意义上,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利用(生态土地)。 土地能够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土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而且要做到代际公平,这样才能使土地持续利用。 三、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是自然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人类却只有300万年历史,人类是地球上的后来者,人类劳动无法创造土地。,(二)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土地总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是有限的。地球表面积为5.1108平方公里,是其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 (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6、 质量是土地的客观属性。地球上没有两块质量相同的土地,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人类祖先使用过的土地至今仍在周而复始地使用着。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三维(长、宽、高)空间,位置不可移动(不动产),土地只能在其所处空间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客体;既是物质,又是资本,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的土地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关系的性质。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在研究土地,土地科

7、学是多学科的研究范畴。,四、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化,但什么是土地利用呢 对自然界敬若神明、顶礼膜拜时期 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他的权力。,掠夺和占有、征服自然时期(人类中心主义 ) 第一,认识整个地球的主人,对于自然可以为所欲为而无所顾忌,第二,认为自然本身是无价值的,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任意开发自然。第三,消费和占有世界资源的程度是衡量个人或民族自我价值的尺度。,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

8、现 (工业革命18世纪),正在走入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持续发展时期 走出或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即经济价值之外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等),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但这并非主张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消极无为,不是叫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少吃少喝少消费,而是让人们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爱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目前学术界对土地利用概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刘书楷教授)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

9、对特定土地所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台湾林英彦教授) 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土地的功能(FAO,联合国粮农组织) 土地利用是指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印度学者曼德尔) 以上各种观点各有侧重,总的来说,土地利用应当包含人类利用土地特定的质量,以获得必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人类劳动和土地质量相结合而创造产品的过程。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利用的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过程。,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 于1990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正

10、式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1.耕地减少量耕地增加量 2.土地资源退化率土地资源更新率 3.废弃物的排放量环境对废弃物的吸收量 4.人口发展规模土地的人口承载量 5.要做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分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途径古今中外无非有两条: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二)增加土地产出率(产量、产值、能量/单位土地面积) 土地利用既包含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又存在土地关系的协调;既包含土地利用技术创新,又有土地制度创新。任何社会历史阶段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均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

11、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节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一、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的重要特征是未来导向性,规划是依据过去和现在研究未来。正因为如此,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过程。规划不是时点行为,而是时期行为。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我国古代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规划、夏代大禹制定的黄河河道规划、秦朝太守李冰父子的都江堰规划等,均可视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 建国以来,“土地整理”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为“土地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土地规划工作。何谓“土地利用规划?

12、”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建国以来曾有过多次研讨,主流看法是土地规划或称为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技术经济综合措施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由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 (1)政策性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服务(严肃性) (2)整体性从国民经济角度,全部土地资源层面上选择方案 (3)兼容性多维目标之间协调,追求双赢方案 (4)折衷性不求最优,只求满意(有限理性) (5)动态性规划是一个不断逼近目标的过程,按一定的法定程序修改和完善规划,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

13、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基础。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土地面积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不协调性就产生了对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布局的客观必要性,就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计的过程。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一、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 %,仅次俄罗斯、加

14、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加上我国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所谓“海洋国土”),所以我国国土总面积应为1260万平方公里。,1996年我国土地利用结构,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结构,1.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10月31日),2.耕地面积,我国耕地面积及其减少,意味着10年间我国耕地减少1.2亿亩,”十一五”期间要求全国要保证1.2亿公顷(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就是说未来只有3000万亩可减少耕地的余地.,2.耕地面积,中国耕地面积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2.耕地面积,1996-2002年全国农用地、建设用地与GDP变化率空间分布,省市区的农用

15、地结构变化曲线大部分处于横轴以下,而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曲线均处横轴以上,其变化幅度和方向非常吻合一致。图中反映1996-2002年省市区GDP增幅变化曲线与相应的农用地比重下降和建设用地比重曲线变化基本一致。,3.城市建成区面积,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意味着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展73.63%,远远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4.城市化,意味着未来15年内将有3.2亿农村人口迁移城市,需要320个能容纳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目前我国666个城市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不足100个.) 城市化每提高1,GDP增长2。,6.经济增长,2003年GDP增长率9.1%,我国人均GDP突破1100

16、美元 2004年GDP增长率为9.5%, ,我国人均GDP1272美元 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这个阶段, 我国经济面临巨大转折压力,可能的两种前途: 黄金发展时期,胜利完成全面小康社会(韩国模式),20年内实现人均10000美元的飞跃. 矛盾凸现时期,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处于”有增长无发展”困境(拉美模式),特权利益集团控制国家的资源与经济,中产阶级发展不迅速,多数人不能进入现代化.,6.经济增长,建国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其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1)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发达国家. (2)我国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发达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