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098163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2、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2、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作品简介,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词语解释,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3、季节),(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人间的仙境),(复,再;与,参与,指欣赏),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课文翻译(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课文翻译(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

4、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课文理解,写作思路:,古来共谈 山川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静景),(动景),美,自康乐以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仰视),(俯视),(平远),(高远),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动静结合之美,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品味探究,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5、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品味探究(1),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品味探究(2),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巩固练习,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

6、,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

7、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作者简介,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

8、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

9、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怎样理解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

10、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拓展与积累,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背诵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看谁积累多。 例如:望庐山瀑布望岳三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