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98044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社会保障水平,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五、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社会保障水平: 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 它所反映的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与“低”是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的 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社会保障支出/该国GDP,(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主要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的社会适当性来体现。 社会适当性可以表述为社会保障是依据某一生活标准为某一类别的受保人提供有关津贴的。 “社会适当”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表现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2、,(二)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约束条件,一是社会保障需求水平 包括: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与构成;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及其待遇标准的高低。 二是社会保障供给水平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与储蓄水平、财政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政和业务支出等,社会保障水平“适当”与否的测定标准:,适应生产力水平(供求): 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财务可持续: 即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在精算基础上实现长期和短期的收支平衡,社会保障的主要矛盾经常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原因:,一是制度设计方面往往有先天性缺陷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往往面临诸如人口老化、市场变化

3、、生活费指数提高等难以控制的因素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较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具有刚性,(三)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 一要立足于解决“需求大于供给”这个主要矛盾; 二要坚持从远期平衡着眼来测定近期社会保障水平; 三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原则,保护与激励统一 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采取渐进方式 一般地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须有“三个低于”: 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低于工资增长速度。,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与特点,一、

4、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和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描述指标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为了衡量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而且,这一指标采用比例的形式,消除了统计口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除

5、了考虑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主要指标外,还要考虑其他指标如人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率等。,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特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不是处于静态、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本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 2刚性特点 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点,是指它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一旦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必然会引发相关利益人的不满,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3适度性特点 社会保障水平并不是越高

6、越好。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给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约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适度区域,在这个区域范围之内,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良性运行,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而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由该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为社

7、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它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水平;反过来,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会影响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对本国或本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产生影响。例如,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使各党派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 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亦会产生影响。这可以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验证。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造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

8、度年龄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一般而言,制度年龄的长短与社会保障水平成正比关系,即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社会保障水平就越低。 另外,社会保障水平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同。相对而言,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对较大,养老保障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大部分,所以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社会保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被抬升。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还受到本国或本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政府责任,并且由于两次世界大

9、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追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理环境,以及小国富足的特殊国情,使得“福利橱窗”式的福利国家在瑞典成为现实。而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国民普遍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这是美国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包罗万象的全国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因。,四、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1、社会保障水平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

10、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规律的重要启示。在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中,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

11、,从改革初期就充分考虑实现社会保障的周期平衡和现实的随能力,对于未来几十年内的人口结构变动、就业情况变动、离退休人员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设计低水平起步、审慎处理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幅度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灵敏的社会保障预警系统,保证社会保障良性运转。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城乡差别过大,职工总收入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价格补贴和住房补贴过多,所有制、行业间保障水平差别过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等。,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标准,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的统一。 社会保障水平的“量”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

12、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的“质”指它是否“适度”。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考虑的因素: (1)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2)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4)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就业和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形成等。 简而言之,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判断标准,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实现自身运行的周期平衡,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二、“适度”

13、社会保障水平的功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满足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履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保持社会的稳定。 (2)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能够使国家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趋于适度,提高用人单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能够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它避免了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以及由于过高水平而引发的资源浪费,保证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良

14、性运转。,三、“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的假设条件 条件1: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总基数,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条件2:从社会保障资金供给角度分析社会保障水平,主要说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怎样一个限度内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条件3: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一级分配层次上,把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和由资本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要通过工资和收入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其中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包含在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中。 条件4:依据社会保障水平要

15、达到从微观上“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宏观上“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目的,设定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标准。,(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基本要素之间引入一个中间变量“工资等收入总额”,它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农民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它的总量比国内生产总值小,比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大。 我们可以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宏观意义上的测定指标式,分解为两个测定指标式: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比重和“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我们计算出适度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与合理的“工资等收入总额”

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那么两者相乘就是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用公式表示出来,即为: S = Sa / G =Sa / WW/G=QH 其中:S表示社会保障水平;Sa表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W表示工资等收入总额;Q表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为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H表示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又称为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比重,作为一个指标用来测定社会保障支出份额是否既能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又能鼓励劳动者去积极劳动。 事实表明:这一比重过低,不能保障老年人等的基本生活;这一比重过高,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 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按人口零增长条件下平均寿命为85岁计算,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老年人口比重为30.5%,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最大比重限度为34.88%。,“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作为一个指标用来测定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否进行。 事实表明:这一比重过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未能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