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0975799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消息二则 导学案(2020年8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1、消息二则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学习重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方法: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

2、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教学过程:主备设计栏集体商议修订栏个性化 修改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

3、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二、自主学习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新闻的特点

4、: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2、给下列字注音:芜( ) 溃( ) 荻( )3、解释下列词语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4、熟读课文三、合作互学(一)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

5、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并分析消息的结构。五要素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分析消息的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教师明

6、确: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交待了地点(芜湖、安庆之间)。至于何因,即为什么要渡江,消息中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人们都知道是为了消灭,解放全中国。所以,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的原因是不必交待的。还有一些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一时弄不清楚,初次报道时是没有办法交待的,如一场大火,一个盗窃案件。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7、,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二)问题探究:品味语言。1.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

8、分析。(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明确: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

9、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我军

10、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

11、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12、)比较、明确: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13、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五、检测评学1. 听一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2. 随堂检测:(1)下列加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n) 舆论(y) 胸脯(p) B泄气(xi) 溃退(ku) 覆灭(f)C歼灭(xin) 区域(y) 阻塞

14、(si) D封锁(su) 大厦(sh) 纤维(xin)(2)下列词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hn) 歼灭(qin) B.锐不可当(dn) 要塞(si)C.阻遏(ji) 鄂() D.绥靖(su jn)(3)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4)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C.标题 时间 正文 D.标题 时间 人物5、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

15、.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二、合作互学,局部探究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