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966637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牙周病的主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第一节牙龈的炎症和出血,牙龈炎的病变局限于牙龈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内 牙龈炎牙周膜胶原纤维溶解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牙周炎 牙龈炎转变为牙周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 临床病理,从健康牙龈到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期龈炎病损:菌斑沉积牙面24h内结合生皮下方微血管丛即出现明显变化,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之间形成细胞间隙,血管周围的胶原纤维减少。 龈沟液流量增加(渗出量与牙龈炎症程度呈正比) 菌斑堆积第2-4d,白细胞穿过结缔组织到达结合上皮和龈沟区积聚。此期炎症浸润区约占结缔组织的5%,(二)早期龈炎病损,菌斑堆积4-7d,结合上皮下方血管扩

2、张,数目增加,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要浸润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占结缔组织体积15%,浸润区胶原破坏达70%。主要波及龈牙纤维和环状纤维。 结合上皮和沟内上皮的沟内上皮的基底细胞增生,出现上皮钉突。此期临床可见炎症表现,牙龈发红,探针出血。,(三)确立期龈炎病损,组织和龈沟内的液体渗出和白细胞的移出增加。临床有明显的炎症和水肿,牙龈色暗红,龈沟加深,牙龈不再与牙面紧贴。 大量浆细胞主要位于近冠方的结缔组织,围绕着血管。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继续增生,钉突向结缔组织深处延伸以维持上皮的完整性和形成防细菌的屏障,但上皮附着的位置不变,沟内上皮大量白细胞浸润。 确立期病损可有两种转归:1,病情稳定长达数月

3、或数年。2,发展为进行性破坏病损,(四)重度病损,也称为牙周破坏期。生皮向根方生长并从冠方与牙面剥离,形成牙周袋。牙周炎病损除了具有确立期病损的所有特征外,重要的区别是结合上皮从釉牙骨质界向根方增殖和迁移,形成牙周袋,牙槽嵴顶开始吸收,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破坏。临床上探及牙周袋和附着丧失。,二,临床表现,(一)牙龈出血 牙龈炎症的临床最初表现是龈沟液量的增多和龈沟探诊出血。有些患者的炎症局限于龈沟或牙周袋的上皮侧,牙龈表面红肿不明显,但探诊后却出血,这是诊断牙龈有无炎症的重要指标之一。,(二)牙龈颜色 色泽变化是牙龈炎和牙周炎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牙龈炎的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重症牙龈炎和牙

4、周炎患者的炎症充血范围可波及附着龈,与牙周袋的范围一致。,(三)牙龈外形:牙龈组织水肿,与牙面不再紧贴,点彩消失,表面光亮,龈缘有时糜烂渗出;以纤维增殖为主的病例,牙龈坚韧肥大。,(四)牙龈质地 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有些慢性炎症时上皮增生变厚,胶原纤维增生,龈沟和牙周袋的内侧壁仍有炎症,探诊仍有出血。,(五)探诊深度及附着水平 健康人龈沟深度:0.69mm,1.5mm,1.8mm不等。临床探诊时探针会超过组织学的沟底,进入结合上皮,一般认为健康龈沟探诊深度不超过2-3mm。牙龈炎症时,牙龈肿胀或增生,龈沟探诊深度可超过3mm,但此时结合上皮仅向根方和侧方增殖,尚未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

5、也就是说,上皮附着水平仍位于釉牙骨质界,没有发生结缔组组织附着的降低,又称龈袋或假性牙周袋。当牙周袋形成时,探诊深度超过3mm,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即发生了附着丧失。附着丧失是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结果。,临床上有的患牙探诊深度在正常范围,牙龈无炎症或很轻微,而龈缘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这种情况可能有3种原因:1,长期小量的刺激(刷牙或剔牙不当)或轻度炎症的积累作用使牙龈轻度萎缩。2,原有的牙周炎经治疗后,袋壁退缩或被切除,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牙龈为无炎症。3,牙周炎在治疗后牙龈退缩 若有轻度炎症而无明显的进展性表现则诊断为牙龈炎;若虽有牙龈退缩但探诊深度仍大于3mm,炎症明显且有牙槽

6、骨的进行性吸收,则诊断为牙周炎,探测龈沟深度时,还应考虑炎症的影响。用顿头的牙周探针探测健康龈沟时,探针并不终止于结合上皮的冠方,而是进入到结合上皮内约1/3-1/2处。当探测有炎症的牙龈时,探针尖端会穿透结合上皮而进入有炎症的结缔组织内,终止于炎症区下方的正常结缔组织纤维的冠方。 因此在炎症区,临床牙周探诊深度大于组织学上的龈沟深度。,(六)龈沟液 龈沟液渗出增多是牙龈炎症的重要指征之一,因此测定龈沟液的量可作为炎症程度的一个较敏感的客观指标。,第二节 牙周袋的形成,一.牙周袋的形成机制 牙周炎必须有牙龈炎作为先驱,但并不是所有的牙龈炎都必然发展为牙周炎。 早期:最先发生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上皮

7、附着增生和根方移位,导致牙周袋。 Fish发现:结合上皮深部炎症细胞的积聚发生在附着上皮增生之前,认为此区是始发病损区。 近些年:认为上皮增生和根方移位也是能够发生在牙周袋尚未形成时 概括起来:牙周袋的形成始于牙龈结缔组织中炎症,以及炎症所引起的胶原纤维破坏和结合上皮的根方增殖。,二,牙周袋的病理 (一)软组织壁:牙周袋一旦形成,袋上皮是细菌生物膜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唯一屏障。常有表面糜烂和溃疡,使细菌得以进入结缔组织和血管。 袋底的结合上皮通常短于正常龈沟的结合上皮。牙周袋内侧壁发生严重的退行性变化,袋内壁上皮显著增生,上皮钉突呈网状突起伸入结缔组织内并向根方延伸。这些上皮突起及袋内壁上皮水肿,

8、白细胞密集浸润。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持续退变和坏死导致内壁溃疡,暴露下方明显的炎性结缔组织。浸润的白细胞坏死形成脓液。,除袋上皮的变化外,结缔组织也发生明显变化。结缔组织水肿、退变,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密集浸润,散在中性粒细胞。血管数目增加,扩张、充血,导致循环阻滞,牙周炎是慢性病损,在组织破坏的同时不断发生着修复过程,牙周袋软组织壁的状况是组织被破坏和修复相互作用的结果。破坏的特征是液体渗出和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的溶解和减少,伴细菌引起的退行性变;修复的特征是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新生,以修复炎症引起的组织损坏。若炎症渗出占优势则牙龈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表面光亮。若修复过程占优势,则袋壁坚韧表

9、面呈粉红色,但因牙周袋最严重的病变发生在内壁,该处仍有溃疡和炎症、坏死,这时探牙周袋后会有出血。,(二)根面壁 根面壁是指暴露于牙周袋的牙根面 根据根面壁的表面形态研究,牙周袋底可见五个区域:1,牙结石覆盖牙骨质区。2,附着菌斑覆盖牙石。3,非附着菌斑围绕附着菌斑向根方延伸。4,结合上皮附着区:正常龈沟大于500m,在有牙周袋时减到100m以下。5,结合上皮根方可有结缔组织纤维部分破坏区。,(三)袋内容物 菌斑、软垢、龈沟液、食物碎渣、唾液粘蛋白、脱落上皮和白细胞坏死分解后形成脓肿。,三、牙周袋的类型,1,牙周袋根据其形态以及袋底位置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分为两类 (1)骨上袋:真性牙周袋,袋底位

10、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 (2)骨下袋: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袋壁软组织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即牙槽骨构成了牙周袋壁的一部分,2、牙周袋也可按其累及牙面的情况分为三种类型 (1)单面袋:只累及一个牙面 (2)复合袋:累及两个以上牙面 (3)复杂袋:一种螺旋形袋,起源于一个牙面,但扭曲回旋于一个以上的牙面或根分叉区,第三节 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 一、牙槽骨吸收的机制,二、牙槽骨吸收的病理 全身因素不清楚。局部因素是慢性炎症和咬合创伤。 (一)炎症:最常见因素,炎症达牙 槽骨附近,骨表面和骨髓腔,破骨细胞和 单核吞

11、噬细胞,陷窝状骨吸收, 或骨小梁变细, 骨髓腔变大,(二)牙合 创伤 一般认为牙合 创伤引起的常为牙槽骨垂直吸收,形成骨下袋;而炎症多引起水平吸收,三、牙槽骨破坏的形式 在牙周炎时同一牙的不同部位和牙面,可以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牙槽骨的破坏方式可表现为: (一)水平型吸收:最常见,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使牙槽嵴高度降低,形成骨上袋 (二)垂直型吸收:也成角型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的高度降低不多,而牙根周围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骨下袋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目,分为: 一壁骨袋:

12、牙槽骨破坏严重,仅存一侧骨壁 二壁骨袋:多见于相邻两牙的骨间隔破坏而仅剩颊、舌两个骨壁 三壁骨袋:袋的一个壁是牙根面,其他三个壁均为骨质 四壁骨袋:牙根四周均为垂直吸收所形成的骨下袋 混合壁袋:垂直吸收各个骨壁的高度不同。,骨上袋和骨下袋的区别,(三)凹坑呈状吸收 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与龈谷相应部分破坏迅速,而在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原因:菌斑堆积、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四)其他形式的骨变化 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骨缘成为参差不齐,当牙间骨隔破坏而下凹,而颊舌侧骨嵴未吸收时,使骨嵴呈反波浪形的缺损,四、牙槽骨吸收的临床表现 牙周炎最初的表现为牙槽嵴顶的硬

13、骨板消失,或嵴顶模糊呈冲蚀状。嵴顶的少量吸收使前牙的牙槽间隔由尖变平或凹陷,在后牙则使嵴顶由宽平变凹陷,以后牙槽骨高度降低。X-p可以看到高度的降低。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约为1-2mm,若超过2mm可视为有牙槽骨的吸收。大多数垂直吸收都形成骨下袋,但在x线片上难以确定是几壁骨袋。,第四节 牙松动和移位,一、牙松动 生理状态:0.02mm 引起牙松动的原因 (一)牙槽骨吸收:最主要的原因 (二)牙合 创伤: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齿松动。临床上:牙槽嵴吸收不重而牙周膜增宽,牙齿松动明显,应考虑牙合 创伤的存在。 (三)牙周膜的急性炎症: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 (四)牙周翻瓣术后 (五)

14、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二、牙的病理性移位 引起牙齿病理性移位的主要因素有二: (一)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 (二)牙合 力的改变 病理性移位好发于前牙。一般向 牙合 力方向移位较多见,常伴有牙齿扭转。,第五节 牙周病的活动性,以往一直认为牙周炎引起的附着丧失是缓慢的、连续进行性过程 牙周病活动性:20世纪80年代 牙周炎病变呈静止期和加重期交替出现。静止期的特征是炎症反应轻,没有或很少有骨和结缔组织的附着丧失。 目前尚无理想的判断活动期的客观指标,一般以定期测量附着丧失程度来监测,若在两次检查的间隔期出现附着丧失加重2mm,认为有活动性发生。 牙周病的部位特异性:不是同时发生在口腔的所有牙位,某一时期

15、可以发生在某几个牙,另一时期可以发生在另一些牙的一些位点。,第六章 牙周病的检查和诊断,第一节 病史收集 一、系统病史: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遗传疾病 二、口腔病史:粘膜病、龋坏、颌骨外伤 三、牙周病史,第二节 牙周组织的检查,牙周组织检查器械常规:口镜、牙科镊和牙周探针。此外还应备:尖探针、牙线、咬合纸和蜡片 一、口腔卫生状况:菌斑、软垢、牙石和色渍沉积,1、菌斑指数PL:,2、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Greene和Vermillion,3、V-M牙石评估法:volpe和manhold,二、牙龈状况:炎症,色、形、质、探诊出血 应用指数记分法判断牙龈炎症的程度,临床上

16、可作为观察疗效和科学研究的指标。 1、牙龈指数GI:按牙龈病变程度分级,检查时将牙周探针放到牙龈缘龈沟开口处,并沿龈缘轻轻滑动,牙龈组织只被轻微触及。,2、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针轻探至龈缘以下1mm处轻轻滑动,观察有无出血及出血程度。 0级=牙龈健康 1级=牙龈轻度炎症,色、水肿、不出血 2级=仅在探诊处有点状出血 3级=出血沿龈缘扩展 4级=出血溢出龈缘 5级=明显红肿或溃疡,自动出血,3、探诊出血BOP:探诊后有无出血,记为BOP阴性或阳性,作为牙龈有无炎症的较客观指标。 操作:顿头探针的尖端置于龈缘下1mm或更少,沿龈缘滑动后观察片刻看有无出血。轻探到袋底或龈沟底,取出探针观察10-15s看有无出血。,(二)牙龈缘的位置 生理:釉质釉牙骨质界牙骨质; 病理:结合上皮位置不变,没有附着丧 失牙龈炎症、肿胀、增生;结合上皮移向根方,附着丧失牙周炎,(三)牙龈色泽的改变 1,吸烟 2,重金属着色:铋、铅等,铋线:上下颌前牙的龈缘上,出现宽约1个毫米的灰黑或黑色线条,边缘清晰整齐。(血流中的铋与龈沟附近的硫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