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6582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134 大小:9.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建筑设计原理1(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目录,1.1 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这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建筑就是房子。但当我们接触建筑,并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时候,就会怀疑这个貌似确切的答案。房子是建筑物,但建筑物不仅仅是房子,它还包括不是房子的一些其他对象。 那么什么是建筑呢?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仍然在争论着,这里将有关建筑是什么的一些相关提法分别总结如下,当然这并不能说已经涵盖了建筑的全部。,第一,建筑的原始含义是“庇护所”。建筑首先包含人类生活需要的成分,即功能成分,如我国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原始社会遗址(图1.1)。 第二,建筑从组成角度分析,是由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虚空形成的空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埏

2、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建筑是空间”这种提法并不排除类似纪念碑式的建筑,纪念碑作为空间来说,是与房子相对存在的。,1.1 什么是建筑,第三,建筑从时空角度分析,是由三维的空间实体与时间组成的统一体。 建筑作为空间实体,不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凝固不变的东西,“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1页)建筑的时间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二是对建筑的使用具有时间性。三是建筑的使用功能具有时间性。四是对建筑的审美具有时间性

3、。 ,1.1 什么是建筑,第四,关于什么是建筑,还有一些其他提法。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疑是把建筑当作一种艺术来看待; 意大利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住人的机器”; 还有一些建筑史学家提出“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针对西方建筑),当然,针对中国建筑也可以提出“建筑是一部木头的史书”,这些提法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建筑的不同特征。,1.1 什么是建筑,1.1 什么是建筑,图1.1 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1)实用性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建立的,所以它首先是一个实用对象,应该具有与其使用功

4、能相适应的空间尺度、合理的室内空间布置、必要的家具设施和良好的物理环境条件等。,1.1 什么是建筑,(2)技术性 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它们不但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且直接推动建筑的进步。科学技术不但是形成现实建筑的保障,同时也为建筑开辟新领域,包括新的建筑类型和形制的产生,为建筑提供新的物质基础,并为建筑提供不断发展的可能性。,1.1 什么是建筑,(3)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性多指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造型问题,建筑虽然是一个使用对象,但它需要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建筑的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法则。 (4)时空性 从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空间)存在来说,建筑的时空特性

5、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它的实体与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1.1 什么是建筑,(5)民族和地域性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气候、地貌、生态、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形成的。,1.1 什么是建筑,(6)社会性 建筑是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它也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表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创造了它的建筑,反过来建筑也影响着社会。 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 民主制度下的建筑与专制制度

6、下的建筑明显不同。如现代建筑在民主制度下蓬勃发展,而在专制制度下却被压制,这说明社会制度对建筑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1.1 什么是建筑, 建筑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我国传统建筑中反映的封建伦理观念、唯心观念、迷信思想都从一定的角度说明了社会意识对建筑发展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建筑与各种社会问题的关系 现代建筑的蓬勃发展映射出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住宅问题、犯罪问题、社会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青少年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建筑业的发展。,1.1 什么是建筑,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两大分类 (1)东亚建筑(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 (2)西方建筑(以地中海沿岸国家为

7、代表)。 ,2.四大体系 (1)古代美洲建筑(指古代拉丁美洲建筑); (2)古代中国建筑; (3)古代非洲建筑; (4)欧洲建筑。,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3.六大组成及其特征 (1)古代拉丁美洲建筑高台建筑; (2)古代中国建筑木构架体系建筑; (3)古代西亚建筑伊斯兰教建筑; (4)古代印度建筑佛教建筑; (5)古代非洲建筑陵墓建筑; (6)古代希腊与罗马建筑石构体系建筑。,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 在我国长江流域,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为了解决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问题,在这些地区出现了凭借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的“巢居”。,

8、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2.1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巢居”发展序列(图1.2)由独木构巢(在一棵树上构巢)多木构巢(在相邻的四棵树上构巢)干阑式建筑(由桩、柱构成架空基座的“宫”型建筑)。 干阑式建筑直接促成穿斗式木构架的形成,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这类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建筑遗址(图1.3)为代表。,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2.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我国黄河流域有着广阔而丰富的黄土层,为穴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穴居发展序列(图1.4)由横穴袋状竖穴(顶口部以枝干、茎、叶子作临时性遮掩或粗编的活动顶盖)半穴居(竖穴上部架设固定顶盖)原始地

9、面建筑(建筑全部突出地面,围护结构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件)分室建筑(建筑空间的分隔组织)。这种建筑以西安半坡聚落遗址为代表,见图1.1。,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2 巢居发展序列,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3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4 穴居发展序列,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1 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地区均在黄河中下游,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带,承继原始穴居和干阑式建筑的营造经验,并突出发展了夯土技术。 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把木构技术与夯土技术相结合,形成“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10、,晚夏的二里头宫殿遗址充分展示了这一点。,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2.2 夏、商、周建筑,随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统治阶级对建筑质量和审美享受的要求不断高涨,屋面遂有新的变革,西周初期已有陶制瓦的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台榭建筑,推出了以台阶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的一种土木结合的新方式,把简易技术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在这一时期,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均已初见端倪。,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秦的建设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据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

11、阪上。”秦都咸阳城的规划,以渭水贯都,象征天河;横桥飞渡,象征牵牛;渭水之南建有上林苑,“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气魄十分宏大。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在:,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2.3 秦、汉时期的建筑,(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宗庙、明堂、辟雍)、居住建筑(宅第、坞壁)、园林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 (2)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在建筑上开始广泛使用,如图1.5所示。 (3)多层楼阁兴起和盛行,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楼阁所取代。 (4)

12、建筑组群日趋庞大,群体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5 汉代斗拱的形式,隋、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木构架建筑在这一时期迈入了成熟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经历了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革,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2)木构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了殿堂型、殿阁型、厅堂型、堂阁型几种构架体系,并且木构架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材分制”。模数化使建筑设计规范化、建筑定性化。,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2.4 隋、唐、宋时期的建筑,(3)斗拱结构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宋代小木作发育成熟

13、,门窗、天花藻井、经橱、勾栏之类装饰日趋华美。 (5)建筑组合方面布局水平提高,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面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6)建筑形象在唐代呈现出雄浑、豪健的气质,色调简洁、明快,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呈现出有机的联系,如图1.6所示。 宋代吸收齐鲁和江南文化,并与汴梁地区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秀柔、精细的北宋官式风貌。,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6佛光寺大殿(公元857年) (a)平面;(b)正立面;(c)横剖面,蒙古民族先后攻占了金、西夏、吐蕃、大理、南宋,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由于战争使人口锐减,并严重破坏了农业和工商业经济,建筑的发展也处于

14、凋敝状态。 在这一时期建筑的规模和装饰装修由于经济原因而下降,传统木构架简化现象很普遍,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见图1.7。,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2.5 元、明时期建筑,这种简化现象到了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体系,称为“沉墓开新”。随着经济的恢复,在单体建筑简化的同时,建筑的群体布置却更为成熟,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兴盛。,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图1.7 洪洞广胜寺下寺后大殿 (公元1309年) (a)横剖面;(b)平面,清朝中叶之前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后一个发展高峰期(见图1.8),之后随着封建王朝国事衰微和外国势力的入侵,清官式建筑同步走向衰颓,最后终结了帝

15、王宫殿、坛庙、陵寝、苑囿的建筑史。 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发展高峰期,清代建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 (1)园林建筑进入极盛期;,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2.2.6 清代建筑,(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 (3)单体建筑在明代定性化基础上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筑高度程式化; (4)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分离,单体的建筑装饰精细、华丽,甚至由于装饰过分而产生繁缛和堆砌感。 这个阶段中国建筑进入一个“烂熟式微”的阶段。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历程见表1.1。,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建筑往往不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多为院落式组合

16、。一般大型、重要或等级较高的建筑布置在建筑群中心线的主要位置上,次要建筑布置在两侧,或布置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一座单体建筑可以分成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其屋顶、屋身和台基的规制、尺度、材料及其细部做法都有严格详细的规定。,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3)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是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的重要特征。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构架所构成的柱网与现代框架结构一样,屋顶及上层楼面的荷载传给梁柱,再传向基础,墙体不是承重墙,只起围护作用。 (4)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构件,是柱子与屋顶之间连接的过渡部分,起到向下传递屋顶荷载的结构功能作用。由于木结构不断地发展演变,斗拱的功能逐渐成为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拱的层数标志着建筑的等级,而且只限于在宫殿、寺庙等重要的大型建筑中使用。,1.2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5)中国传统建筑着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建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巧妙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