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947394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148 大小:1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管理}服饰民俗旅游(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服饰民俗旅游,本章学习重点 一、服饰民俗概说 掌握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熟悉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了解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二、民俗服饰的流变 了解中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服饰的发展(略讲),熟悉明代、清代、民国的服饰;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发展。 三、民族服饰巡礼 掌握我国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白族、傣族、纳西族、苗族、壮族的服饰特点;熟悉土家族、瑶族、侗族、彝族、回族、赫哲族的服饰特色;了解俄罗斯族、哈萨克、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柯尔克孜、塔吉克、哈尼族、水族、布依族、畲族、黎族、高山族等民族服饰(略讲及学生自学)。 四、服饰民俗与旅游 掌握

2、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熟悉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注意事项。,2.1服饰民俗概说,服饰民俗是物质民俗 的重要方面,是民俗事象中最活跃、最具时代特征的民俗事象之一。我国的服饰民俗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特征十分明显,制约服饰民俗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文化审美情趣。,2.1.1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服饰,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及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 2.1.1.1服饰民俗的构成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1)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麻、丝绸等制作的头饰(首服,即帽子或头巾)、衣

3、裳(即上身为衣,如袄、半臂;下身为裳,如裤、裙;还有合二为一的衣裳,如袍、长衫、褂子)和足衣(即鞋、袜)。 (2)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人体纹身及彩绘。 (3)饰品:包括衣饰、首饰、鞋饰及 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2.1.1.2服饰民俗的体现,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服饰民俗体现着人们的社会观念。 (1)中国人崇宗敬祖和强调礼仪伦常的思想 人生四次重大礼仪(生日、成年礼、婚礼、丧礼)装束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礼仪伦理和敬祖观念。 (2)人们的

4、求吉心理 在婚礼、节日等喜庆场面喜欢用红色服饰。 (3)民族自我意识的表现 每一种民族服饰都有本民族的各自特点和民族意识。 (4)可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服饰的改制。例如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放小脚成了“咸与维新”的符号。 (5)显示一定的历史特色 不同时代崇尚不同的流行服装。 (6)服饰的时代服色 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尚黑,汉复周尚赤,到了唐代服色尚黄等。,2.1.2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2.1.2.1服饰民俗的惯制 (1)实用的惯制 即服装在使用价值上要经久耐穿、舒适合体、方便适用、适应气候变化。 (2)观赏的惯制 服装穿着要求色彩搭配、服饰协调

5、等。 (3)礼仪的惯制 不同场合要求穿着不同服装。 (4)信仰的惯制 寿衣的讲究是“亡灵不死”观念的表现。 2.1.2.2服饰民俗可以通过六个方面表现出来,即: 制作工艺表现、性别年龄表现、季节表现、职业表现、地域表现、节日表现。,2.1.3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1.3.1服饰民俗的作用 (1)传统服饰起着族徽的作用;(2)服饰与节日有密切关系;(3)服饰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 2.1.3.2服饰民俗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条件;(2)历史文化传统;(3)地理环境;(4)宗教信仰;(5)社会风尚;(6)文化交流;(7)个人因素;(8)民族因素。,2.1.4原始社会人类服饰,关岛原住

6、民查莫洛的传统服饰相当有特点:男士是块遮羞布;女士服饰则用贝壳制成,既遮羞又装饰。 人类发明衣服据说有两大功能:一是御寒,二是遮羞,后来又增加了审美新功能。,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1先秦时期 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到了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树叶、蔓草遮体。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商周时期服饰俭朴,上衣下裙,宽衣博带,男女服装基本相同。,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2秦汉时期 除首服外,男女服装差异不大,但服装图饰之典雅,色彩之丰富已经大大超越前代。,2.2民俗服饰的流变

7、,2.2.3魏晋南北朝时期 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女子的裙衫成为这个时期服装的主流,并绵延数个世纪 ;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的结果。,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4隋唐时期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流行胡服 。,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5宋元时期 在宋代理学与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服饰趋于拘谨、质朴。宋、元时期,衣着原料发生变化,棉花在全国逐渐得以普

8、及。辽、金、元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充分展示的时期,也是中国服装发展历程中用一个民族服装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它又一次说明中国服装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6明清时期 明朝废弃了元朝少数民族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风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尤其是对于符合集权统治的服饰的阶级性、秩序的规定尤为突出,出现了区别官阶秩序的又一重要标志补子(补服)。 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

9、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7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弊端,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大胆尝试用服装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具体表现为: 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裁剪技术、服装生产设备及经营管理方法;直接引进国外服装文化;国内民族纺织服装业

10、在与洋货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平共处发展。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有益的启发。,2.2民俗服饰的流变,2.2.8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2.3民族服饰巡礼,中国服饰民俗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有上下五千年不同时代的民俗服饰的演变,而且还有纵横一万里广阔国土

11、上不同民族就地取材创造出来的民族服饰。,2.3.1汉族衣冠源远流长,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1)五种正色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2.3.1汉族衣冠源远流长,(2)神秘的中国术 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

12、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2.3.1汉族衣冠源远流长,(3)由抽像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

13、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3.2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第一,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第二,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 第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 第四,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2.3.2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第五,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民族

14、过去时代的史影,既可能保留着母系制向父权制转化的痕迹,也可能表现出民族大迁移的征候。 第六,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 第七,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第八,服饰是科学调查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其所获资料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3.2.1东北三省少数民族服饰,(1)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民族传统服饰为韩服。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短衣长裙,是朝鲜

15、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 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

16、、夹、棉之分。,朝鲜族服饰,2.3.2.1东北三省少数民族服饰,(2)满族服饰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