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3808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91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制度}第十二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讲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二、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四、法律制度及其变迁,宰相与中枢决策,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立,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宰相权析而为三,以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左右仆射为宰相正官。太宗时起,又有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种情况是以资历较浅的官员带“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名号预宰相事;一种情况是给元老重臣加“平章事”、“同三品”等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决策。高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几乎固定为宰相名号。安史之乱后,“同平章事

2、”几乎成为唯一的宰相名号。 唐代中书省和门下省共掌中枢决策,号称两省,又合称北省。宰相既为“委员制”,则其议政办公之地就是政事堂。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时裴炎由门下侍中迁中书令,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设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至此,政事堂(“中书门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机关。 议政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执政事笔”,负责主持政事堂会议,承宣接旨,而且值宿于政事堂中,处理日常工作,权力很大。肃宗时,一人主十日;德宗时,改每日一人轮流执笔。,宰相与中枢决策,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行政系 统,各一员或二员,从六品上,员外郎,各一员

3、或二员,正五品上或从五品上,郎中,各一员或二员,正三品、正四品,六部尚书 六部侍郎,各一员,正四品、从五品上、从六品上,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从二品,左右仆射,一般空缺,正二品,尚书令,尚书省,唐初文官俑,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行政系 统,虞部、水部,工部、屯田,工部,比部、司门,刑部、都官,刑部,驾部、库部,兵部、职方,兵部,膳部、主客,礼部、祠部,礼部,金部、仓部,户部、度支,户部,司勋、考功,吏部、司封,吏部,尚书都省,唐初文官俑,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武德贞观已来,尤重其职。吏兵部为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改入,皆为美选。考功员外专掌试贡举人,员外郎之最望者。司门、都官、屯田

4、、虞水、膳部、主客,皆在后行,闲简无事。时人语曰:司门、水部,入省不数。角觝之戏,有假作吏部令史与虞部令史相逢,忽然俱倒,良久起云:冷热相激,遂成此疾。 太平广记卷二五尚书郎,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尚书省有都堂(即大厅),以左、右仆射为领袖。下分六部:东为吏、户、礼三部,左丞主之。西为兵、刑、工三部,右丞主之。共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全国政务毕萃。诸司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议政事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开元以来,宰相员少,资地崇高,又以兵、吏尚书,权位尤美,宰相多兼之。但从容衡轴,不自铨综。其选试之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九 寺,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少府监,国子监,太府

5、寺,司农寺,鸿胪寺,大理寺,太仆寺,宗正寺,卫尉寺,光禄寺,太常寺,三 监(五监),行政系统,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三省制的特点: 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刑 礼 房,户 房,

6、兵 房,枢 机 房,吏 房,中书门下,三省制的瓦解,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也具有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方向。,吴宗国 主编,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监察机构御史台,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监察御史。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还要监察中央的六部官员。,察院,殿中侍御史。对百官在宫内违法或失礼的行为或言

7、论进行监察。,殿院,侍御史。对中央官进行监察和纠弹,并且参与疑难案件的审理。,台院,长官:御史大夫 副官:御史中丞,睿宗桥陵獬豸,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左台监在京百官和监军,右台按察州县,巡省风俗,扩大了编制,强化了其监察职能。玄宗时恢复御史台建制。 唐地方的采访使、观察使本来也是监察官,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将对州县官的监察变成了统辖。唐后期方镇节度使观察使也带御史大夫、中丞称号,方镇幕府和度支盐铁巡院的僚佐也带御史官衔,他们也行使监察职能,被称为外台。这并不意味着御史台组织的发展,恰恰是御史台权利被削弱的表现。,承上

8、启下的唐代制度,勾检制度: 北朝开始出现,唐代得到充分发展,是监督各级政府部门按照法令及时无误地处理公务的一种机制。 唐在各级各类官府都设置了勾检官(又叫勾官、勾司、勾曹),其基本职责是:勾检稽失、省署抄目、受事发辰。 唐中央勾检机构有两个系统:一是行政勾检系统,由尚书都省负责,主要勾检全国各级各类行政管理部门的官文书及其主管官吏;一是财务勾检系统,由尚书刑部比部司负责,主要审计中央和地方财务行政,同时要制定财务审计(勾检)制度,推行全国。,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使职差遣的流行,所谓使职差遣,本指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事罢复命于中央。唐代有许多临时差遣的使职,但也有很多重要使职出现

9、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这是唐后期职官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 使职差遣的流行,不仅适应了职官制度本身变化的需要,也反映了唐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唐后期中央官制的重要变化,一是翰林学士的固定化和日益重要,二是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使职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三是宦官职事的使职化(左右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枢密使等)。而这些变化大多自玄宗朝滥觞。,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使职差遣的流行,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观察处置使,枢密使,观军容使,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

10、节度使,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两级制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级为县,全国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天宝初年数。贞观十三年,有县1511)较西汉略多二百余县,所增不到六分之一。武德初,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二千户以上,下县一千户以上。开元中,改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三千户以上,未满三千户为下县。汉制则以万户以上县为“县令”,万户以下县曰“县长”。 县以上为州或郡。全国州府凡三百五十八(贞观十三年数),较西汉增至两倍。州长官为刺史,郡长官为太守。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犹如后代之巡抚、总督,较之汉代仅属司察之任者大异。而隋唐刺史,则犹后代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与太守仅为互名,已无

11、分别。此为隋唐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又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西汉一县户口,亦有四、五万以上者。可见汉、唐太守权位之迥然不同。 上州刺史只从三品,中、下州刺史正四品。刺史的地位权任,既远非汉比,又掾吏辟署之权亦削,大部均归中央。于是,中央政务日繁,地方事权日轻。(牛弘(545610,在隋曾任吏部尚书)问刘炫:“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处,其事何由?”炫曰:“往者州惟置纪纲,郡置守、丞,县惟令而已。其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所以繁也。”)这又是隋唐大统一政

12、府与秦汉不同一要点。,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地方行政制度,道的设立与行政区划化 贞观十三年(639),分天下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因在终南山华山之南,故名。辖境包有今湖北长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山以南、河南嵩山以南、四川剑阁以东、长江以南之地)、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时派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各道,但十道只是依山河形势划分,并非行政区域。及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将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均各分为东西二道,因而共有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从此道逐渐形成为行政单位,采访使、观察使逐渐成为常驻的地方长官,于是,在州之上又多了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承上启下的唐代制

13、度,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学校和贡举 唐代学校分两大类:一是国子监主管的六所国家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门下省下属的弘文馆、东宫附设的崇文馆两所贵族学校。二是专门技术学校,如太常寺太医署(医学、针学、按摩学、咒禁学),太卜署(卜筮学),太仆寺(兽医学),司天台(天文学、历学、漏刻学)等。 地方学校也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州县学,一类是医科学校。 唐代学校主要培养官僚预备队伍。,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唐代官员的入仕途径 1、科举入仕。 2、门荫入仕。 3、流外和杂色入流。,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后中国重

14、要的选官制度,具有文官选拔考试制度的性质,是由中央统一举行,定期、分科的考试。每年冬季十一月,官学负责把毕业学生贡于尚书省,私学学生则由州县推举入京赴考。考生由州县进者称为“乡贡”,由国子监所属各学保送者称为“生徒”。科举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时期,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礼部试毕及第,须再经吏部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身(体貌壮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合格后,方得授官。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类。,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 常举是定期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常设的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15、明经考试的内容有贴经、经义、时务策,以贴经墨义为主,着重儒家经典的背诵;进士考试的内容在高宗前仅为时务策,后来加试杂文,即诗、赋等,以杂文为主,着重于文采词章。经义全赖背诵,诗赋则需发挥,因此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后升迁很快,时人目为“士林华选”,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定期考试,科目往往临时设置,著名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详明政术、军谋宏远等科,目的在于召求急需人才,平民及官吏皆可应试。考中后,有官者升迁,无官者由吏部

16、授官。制科不常举行,每次录用的人数也很少,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武周时,还创立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摭言卷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吴宗国 著,武则天大开制科,增加了科举入仕的人数。但比起杂色入流和门荫入仕来,科举入仕在入流总数中仍然只占很小比重。进士科在唐后期成为选拔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进士科录取标准的变化:文章诗赋文章,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