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35723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工作规范制度}某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 (试 行),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进一步规范和指导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参照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制订本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过程中,规范开展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现阶段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一)以城乡社区(街道、乡镇)为单位,35岁以上常住人群管理率达到60%,高血压患者检出率达8%以上。(二)检出的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血压知晓率达到70%以上;服药率达到60%以上;高血压控制率达

2、到30%以上。(三)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四)脑卒中、冠心病发生、死亡率逐年下降。,二、人群分类管理管理人群分为一般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与患病人群三类。 (一)不同人群的识别和检出1.健康体检结合社区诊断、基线调查及居民健康体检、就业体检和职工体检等途径,识别高危人群,检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压患者。2.机会性筛查通过日常诊疗、社区血压测量站点、家庭访视等识别高危人群,发现或确诊高血压患者。3.重点人群筛查通过对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和社区登记高危人群的随访监测,早期发现和确诊高血压患者。,(二)一般人群管理1.一般人群判定标准血压正常(120/80mmHg),或

3、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不伴有任何危险因素者。2.管理对象与要求 年龄35周岁及以上的社区常住居民;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动态掌握一般人群健康信息,至少每两年测量1次血压。,(三)高危人群管理1.高血压高危人群判定标准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同时伴有下列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男性55岁,女性65岁;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或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吸烟; 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

4、周饮酒4次); 长期膳食高盐(食盐量10克/日); 缺乏体力活动; 血脂异常:胆固醇5.18mmol/L(20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 mmol/L(13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40mg/dl)或甘油三酯1.70mmol/L(150mg/dl);(9) 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2.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检出的高危人群进行登记造册。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利用社区门诊、上门随访等,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开具“高血压健康

5、教育处方”,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具体内容见患病人群非药物干预;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四)患病人群管理1.高血压诊断和分级标准高血压定义: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近二周内在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按我国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详见附件1),将高血压分为1、2、3级,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者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级。,2.高血压危险分层依据和标准 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危险程度不同,通过整

6、体心血管病危险性评估来确定治疗措施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宗旨。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结合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详见附件2),确定危险因素量化估计预后危险分层(详见附件3),将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层。,3.患病人群分级随访管理 一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无其它危险因素者,至少3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为主,36个月无效再进行药物治疗; 二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伴有1-2个危险因素和2级高血压伴有2个及以下危险因素者,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有针对性行为干预

7、技能指导和规范用药指导; 三级管理:除纳入一、二级管理以外的患者,至少1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重点是加强规律降压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技能指导;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内容和频度详见附件4。,4.患病人群非药物干预 干预原则 非药物干预应终身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除高血压急症和继发性高血压外,应在开始药物治疗前首先应用或与药物治疗同时应用; 干预措施应具体化和个体化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针对各种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 干预内容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 戒烟; 缓解精神压力。, 干预方

8、法和步骤 针对个体生活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其行为改变状况、知识和态度,确定其主要危险因素,提出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制定个体化的目标和计划,提高个体参与程度和依从性; 创造社区支持性环境,提供咨询和指导; 通过门诊、电话、入户随访等形式进行随访和评估。非药物干预内容详见附件5。,5.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小剂量开始:若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应当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 合理联合:通常联合用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避免频繁换药:在治疗过程中不要频繁更换药物。若患者不能耐受,或用药46周后疗效反应很差,可换用另一种药物。

9、 24小时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的具有24小时降压疗效的长效药物。 个体化治疗:兼顾相关疾病及其它危险因素。, 降压药物的种类 降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药、?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每一类药物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另外还有一些复方制剂。, 降压药物的选择 降压药物选择要注意个体化,根据患者个体状况、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定,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患者存在的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有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肾脏病及糖尿病等; 有无影响降压药物使用的其他伴随疾病; 与现用的其它药物有无相互作用;

10、 所选药物的疗效如何; 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药物的联合应用,多数患者需要服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因此建议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低危、中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单药治疗或使用固定复方制剂;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高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持续治疗中血压未达标者,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它种类降压药。主要降压药物选用的临床参考详见附件6。,6.患者自我管理帮助患者树立对健康负责的信念,学习和掌握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监测和评估血压技能;简单了解药物作用与副作用;药物治疗、随访管理依从性能力;行为矫正基本技能(合理膳食、适量体力活动、戒烟限酒、

11、控制体重、心理平衡等);寻求健康知识和就医能力。, 为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支持: 自我管理技术和基本管理工具(血压计、体重称、盐匙、油壶、体重指数计算器等);对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患者文化程度、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态度和技能等);根据患者情况和意愿,帮助设立个体化的自我管理目标,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制定自我管理教育材料、自我管理手册,通过培训、专家咨询、小组就诊、讲座、患者俱乐部、热线电话、医生随访等途径,为患者自我管理提供连续性支持;定期随访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帮助解决自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7.血压控制目标与评估 血压控制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

12、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注意血压控制一般不应低于110/70mmHg。, 血压控制效果评估 群体评估(时点评估):根据管理高血压患者年度未次血压监测情况,采用血压控制率为指标,对所有管理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群体评估。个体评估(时期评估):根据患者全年血压监测情况,将血压控制效果分为优良、尚可、不良三个等级。优良:全年有9个月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尚可:全年有6个月9个月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不良:全年有6个月以下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8.高

13、血压的转诊 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向上级医院转诊: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的损害;患者年轻且血压水平在3级;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发作性血压升高伴有心率快、多汗怕热等情况;检查颈部及腹部有血管杂音,有外周血管如双侧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搏动不对称或消失等异常情况;双臂血压不对称,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者;血钾偏低,补钾后效果不明显者; 超声或CT检查发现肾及肾周围有肿物或增生、肾萎缩者;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存在,需明确诊断者;其它难以处理的情况。,随诊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向上级医院转诊: 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血压仍未达标;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

14、以控制;血压波动很大,临床处理困难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上级医院向社区转诊:对已确诊和病情平稳患者转回社区,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和随访管理。,9.工作要求 采用血压测量标准方法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量血压值;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须至少非同日三次反复测量血压, 三次血压均高于正常值的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并根据较高的血压水平进行分级;诊断时应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必要时转至上级医院检查确诊;对各种途径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建档,按要

15、求进行临床评估(可参照患者近期临床检验结果),根据高血压分级和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为患者确定治疗控制方案,实行分级管理;,对初次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分级和预后的危险分层确定管理级别;患者管理级别每年调整1次,如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脑、肾等高血压相关疾病时,应及时调整管理级别,按新的管理级别进行管理;遇危险分层困难者,应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确定管理级别;,患者随访管理应采用门诊、社区设点、上门服务、患者俱乐部、自我管理小组等多种形式,血压监测也可参照患者近期其它医疗机构或自我血压监测记录。随访时根据患者临床评估、危险因素和管理级别,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开具“高血压健康教育

16、处方”,同时填写随访记录,提倡信息化规范档案的管理;及时掌握死亡、迁出等失访管理患者信息,记录失访时间和原因,分类存放档案。,三、高血压危险因素、急性事件发病和死亡监测(一)监测内容 1.人口变动情况:人口出生、死亡、迁出和迁入等。2.高血压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运动等。3.高血压管理与控制:高血压新发病例、社区人群平均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及相关的医疗费用。4.急性事件发病和死亡监测:冠心病急性事件(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型猝死和其它类型的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和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未分类脑卒中发病和死亡,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以急性期28天为界限,超过28天再次发病应算作一次新的事件。,(二)工作要求按年度统计人口变动、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管理与控制、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病和死亡等信息,于每年1月底前上报。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流程详见附件7。,四、人群健康教育(一)内容 1.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其危害、诊断标准、常见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