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27608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114 大小:83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陈国典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天——心理理论yu自我概念发(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心理理论”研究进展,1,心理理论的发展,1、2-3岁:早期心理理论愿望理论; 2、3-4岁:信念-愿望心理理论; 3、5-6岁: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儿童能洞察到更多的心理状态(嵌入量的发展) 4、6-7岁:解释性心理理论(Chandler认为心理理论是由复制性理论发展到解释性心理理论)认识到认识过程的解释性和建构性(导致不同的信念);Pillow用故事法或局限视野任务法研究 5.7-8岁:特质心理理论(Wellman)-行为贯长性与行为贯长性的内部心理特征,2,讨论:,元心理理论?,3,1 什么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2 “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3 有关“心

2、理理论”的理论和观点 4 “心理理论”的研究设计 5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6 “心理理论”研究展望,4,1 什么是“心理理论” ? (Theory of Mind,缩写“ToM”),每个人都有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或信念,它是人们行动的基础。如果了解了他人的这种看法或信念,就可以对其行为做出恰当的解释。研究者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他人理解为拥有愿望、信念和对世界有独立的解释,并且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以上述的心理内容为基础的,那么他就被认为拥有了“心理理论” 。 所谓“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5

3、,1.1 “心理理论”研究的起源,心理理论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1978)在探索“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问题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其后,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这种能力应该是个推理系统,它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行为进行预测,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个“理论” 。,6,1.2 拥有“心理理论”意味着什么?,“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内容。 若拥有“心理理论”,就可以解释人们已经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人际间的相互交流,人们要什么、相信什么、希望什么、意图是什么,较准确地预测他

4、人和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相互间的关系。,7,拥有较成熟的心理理论,可促进儿童的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需要的。,8,此外,若拥有了心理理论,儿童就能把他们在婴儿期间对他人的“可影响性”认识,提高到一个更有效的互动水平。例如,他们可能劝说对方,赞同或不赞同对方,同情对方,与对方合作、共建以及共享知识等。,9,1.3 “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和元认知,1.3.1 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按照Selman(1974;1980;1990)的定义,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

5、力。 观点采择是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观点采择应该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或组成部分,10,1.3.2 心理理论与元认知(metacognition) Flavell(1978)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心理理论和元认知都是研究儿童的知识和儿童对心理现象的认知,它们是对同一种认知现象的两种不同研究方式,两者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11,心理理论研究揭示的是儿童关于人的基本心理状态的知识,它试图弄明白,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心理状态的知识会有哪些。 元认知研究则更注重分析与任务相关的心理活动,经常是关于个体在尝试解决一些问

6、题或完成任务时,心里想到要做的事情。许多元认知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以目标为导向的,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应用中的“心理理论”。,12,大多数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婴儿和学前儿童,他们对心理状态正确认知的能力还未发展或刚刚发展。 而元认知研究一般预先假定研究对象已经获得了一些理解这些心理状态的能力,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和青少年。,13,1.4 “心理理论”研究的意义,心理理论自Premack和Woodruff(1978)提出以来,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继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对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的第三个主要的浪潮 (Flavell 客观的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 2、自我品质:

7、自我同一性、自我接纳、自尊、自我暴露、自我洞察。 3、自我是一个自传体式的个人经历的故事,即将过去所有对个人有意义的事件都整合到这个故事中。 4、自我是由各种对自我的评价所组成的,自我评价经常是别人评价的内化,但它来源于不断发展着的自我认识能力。,76,自我防卫,否认作用:对不愿发生的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 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 幻想作用: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幻想的方式使自己与现实脱离,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 抵消作用:个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文饰作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可以用装饰的方

8、式来解释。 幽默作用:个体处境困难或尴尬时,以幽默化解。,77,魏运华(1997)指出: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取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 (美国)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经典公 式: 自尊=成就 / 追求 (能力/抱负水平),78,自 尊 量 表,M.Rosenberg 罗森伯格,79,姓名 学号 性别 日期,有四个选项 1 非常同意 2 同意 3 不同意 4 非常不同意,80,题 目,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9、 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整体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 我有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81,其它分类,1 生理自我(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出生8个月左右至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从3岁到13、14岁形成。 3 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点、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的意识。从青春期到成年形成。 4 理想自我:个体在其理想中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

10、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 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意识反馈的层面。,82,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論I,下一頁,1.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顧里強調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的接觸,意 識到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站在別人的角度 反觀自己的結果。 鏡中自我的運作分為三個階段:(1)呈現。 (2)判斷。(3)主觀的解釋。,83,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論(),2.社會我(the social self):米德強調環境塑造人類 行為的重要性。兒童期是發展自我的關鍵期,分為 三個階段: (1)模仿階段:2、3歲時受重要他人影響。 (2)遊戲階段

11、:4歲至8歲間兒童,扮演好幾種熟悉 大人角色。 (3)團體遊戲階段:8歲後受到概括化他人影響。 遊戲中逐漸由主我(natural I)發展出客我 (social Me)。,重要他人,概括化他人,BACK,84,自我同一性,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青春期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据多年观察和临床实践,Erikson描述了青春期后期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危机,即同一性危机。他认为青少年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整合童年时期的认同(identification),使自己获得一种连续感,同时与社会建立互惠的关系。如果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具有适应性的职业和价值观承诺,就意味着他解决了危机,建立了自我同一性,

12、否则,就会出现承诺缺失的情况,意味着同一性混淆(Erikson,1963)。,85,Marcia基于Erikson的理论著述,将自我同一性操作化为由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的结构。 探索维度表示危机是否存在, 承诺维度表示青少年处理危机的结果。 根据青少年在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上不同的表现,可以将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划分成四种状态(identity status)(Marcia,1966)。 Marcia的同一性状态模型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很多研究者开始进行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因素和人格变量的相关研究,以及同一性状态的发展模式研究。,86,同一

13、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达成者。他们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 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具有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延缓者。他们正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有意识的投入。 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早闭者。他们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做出了承诺,

14、这种承诺往往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即他们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 同一性混淆(identity diffusion):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是同一性混淆者。他们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去尝试做出努力,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未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的承诺。,87,实证研究发现,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与特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相联系。 同一性达成状态是最成熟的状态,因为它与平衡的思维,有效的决策和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相联系(Schwartz,2001)。 同一性早闭状态与一定程度的封闭、自满和僵化

15、特征相联系(Marcia,1980),且更倾向于与独裁主义相关(Schwartz,2001)。 同一性延缓状态是四个状态中最具有开放性的,但同时也与情绪波动和压力相联系。(Luyckx,Schwartz,Berzonsky,Soenens,Vansteenkiste,Smits而且他们与原生家庭成员关系疏远,人际技能也较差(Schwartz,2001),88,Grotevant同一性过程模型,Grotevant(1987)指出,探索的构成成分、探索的前因变量以及探索过程本身才是决定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键,所以,同一性研究的重点应该探讨这些问题。他认为能力(abilities)和取向(ori

16、entations)是探索过程的两个独立成分,能力指探索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等。取向指态度因素(比如刻板和拖延),当个体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时,取向会影响其继续投入探索过程的意愿。,89,Grotevant提出探索过程有五个前因变量: (1)寻求信息的倾向(information-seeking tendancy); (2)生活中是否存在竞争力量(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competing forces in ones life); (3)对当前同一性状态是否满意(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with onescurrent identity); (4)对探索过程的期待(expectationsfor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5)探索的意愿(willingness to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