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24462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57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制度}隋唐制度的革新(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中央官制,一、三省六部制,4、内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一、三省六部制,5、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尚书省为执行机构“尚行”;,六部的职能见书本,“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材 料:,唐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皇帝往往指定年纪较轻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职务,这些品级较

2、低的官员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尚书省长官地位最高,权最重,常遭皇帝猜忌,有时甚至虚设。,州(郡)县,地方,中央,(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审核政令),思考:隋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汉的中央官制相比有什么特点?,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一、三省六部制,6、特点:,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3、;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思维拓展: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宰相的权力因不断分散而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一、三省六部制,7、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例: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C,例: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4、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A,例:隋唐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 A、限制专制 B、分工明确 C、相互牵制 D、相互配合,A,例: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六部,B,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D,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

5、思考:科举制开创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魏晋以来经济、阶级关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思考),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沿革:,1)隋代创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为定制,思考:隋唐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

6、制相比有何特点?,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4、特点:,1)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自上而下,加强皇权),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5、评价:,1)积极作用:,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5、评价:,2)消极作用:,A、 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

7、因素之一; 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 C、最严重的是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自下而上的推荐,科举,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例: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A,例: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 ) A、以儒家思想

8、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D,例:其作用不包括( ) A、强化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B、调整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势力 D、禁止了士族地主入朝作官,D,例: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 ( )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A、 B、 C、 D,C,均田制,封建国家的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创立,沿 用到唐朝中叶,它是按人口分配的制度,但是分 配的是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不触动地主原 有的土地。,均田制存在的关键:

9、国家掌握土地的数量,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1创立:西魏,2沿袭与改革:隋文帝,改革内容: 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兵农合一,军民同籍, 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特点:,注意和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结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3调整与健全:唐太宗,(1)内容,(2)影响,增加军府数量,1/3驻守关中,实行兵将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不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局面。,3府兵制的崩溃,均田制的破坏,兵士逃亡较多;,府兵地位下降,武则天时衰落,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1)原因,(2)过程,(根本原因),材料:自高宗、武后起,

10、由于边境地区战乱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华首未归”的情形。 府兵地位急剧下降:玄宗时,戍边的士兵白天做苦工,夜晚入地牢;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二三。大量府兵逃亡,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或行贿免役,或请人代役。,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2)目的: 增强军事力量,(3)内容: 国家招募丁男当兵, 供给衣食,免征赋役。,思考:府兵制与募兵制有何不同?(特点),(1)背景,(府兵制的衰落),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减轻了农民的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影响,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易形成军阀,是以后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积极:,

11、消极:,例:唐朝从府兵制到募兵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兵役繁重 C、府兵地位下降 D、战争频繁,A,5、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 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C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D,四、租庸调制,1北魏:租调制,回顾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2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租调数量减轻,农民服役时间短;,“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内容,出现“庸”,但是受年龄限制,四、租庸调制,2唐朝的租庸调制,原则:轻徭薄赋,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经济衰败,财政 困难,内容:,租庸调,不受年龄限制,北周、隋唐的赋役制

12、度,增加了政府收入;,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垦田数量增加;,四、租庸调制,思考:隋唐新的赋役制度有何意义?,巩固了募兵制。,作用,例:唐初租庸调制的纳绢代役的最大作用是: 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C,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和人物: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五、两税法,1历史背景,唐中期以来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13、两税法与租庸调制,最大特点是什么?,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4两税法的意义,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思考:谈谈两税法有何局限性?,(1)从背景来看:,局限性:,(2)从目的来看:,例: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在实施下列诸制中有一项有着较悠久的历史联系: A、均田制 B、租庸

14、调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A,例: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的共同作用是: A、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C、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D、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发展,D,例: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C,隋唐是我 国历史上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乡举里选制,科举考试制,赋役制度:,人丁为主,田亩、资产为主,兵役制度:,普及兵役制,自由兵役制,隋唐制度与隋唐兴衰的关系:,前期,后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科举

15、制,募兵制,均田制破坏,两税法,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繁荣,衰落,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自新唐书,巩固练习:,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答: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国家的重要政令,对不可行的政令应驳回。,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答: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4) 唐朝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答:完善科举制,实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3)材料二反映府兵制有哪些特点?府兵制的实施有何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