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909236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132 大小:57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流通经济学讲本科生(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通经济学 (本科生)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葛金田,授 课 计划 第一讲:流通产业的地位 第二讲:流通产业结构 第三讲:现代流通体系 第四讲:国内外流通政策比较 第五讲:商品流通规模与流通布局 第六讲:流通竞争力 第七讲:流通现代化与流通创新,第一讲 流通产业的地位,一、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分离(农业) 商品交换形态: 物物交换(W-W)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逐步脱离农牧业而成为独立的专门行业(工业) 商品交换形态:简单商品流通(W-G-W):以货币为媒介的为买而卖的商品流通形式。 3、第三次社会大分

2、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事业(商业) 商品交换形态:发达的商品流通(G-W-G):为卖而买。,4、国内、国际分工加快了交换的广度和深度 国内:区域分工、市场分工、产业分工; 国际:产业分工、市场分工。 商品交换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不同生产者分别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分工是交换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交换则是社会分工的必要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二)流通发展与变革 1流通发展阶段 (1)原始商品流通阶段,这个阶段的流通出于偶然的、间断的、局部的状态,商品经济则处于萌芽状态;,(2)次发达商品流通阶段,这个阶段的流通已作为独立的经济过程,商

3、品已泛化为基本要素,在流通中不断实现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已形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总体的交换,商品经济处在发展时期。 (3)社会化商品流通亦即现代流通阶段,就是指当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时,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分工和交易的范围极度扩张,以致使一切可以用于交换和交易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纳入了流通的范畴。 2流通革命 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或制度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要求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流通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我们把这种变革称为流通革命。,“流通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超

4、级市场及连锁经营被引入日本,引发了日本流通业的巨大震荡。1962年,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出版了流通革命一书,首次提出了流通革命的概念。 (1)第一次零售革命开始于17世纪的中期,1852年在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 (2)第二次零售革命开始兴起是在1862年,在美国出现了连锁商店这一新的零售组织形式; (3)第三次零售革命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超级市场在美国诞生; (4)第四次零售革命购物中心的涌现; (5)第五次零售革命以网上商店为主要形式的无店铺销售的迅速发展。,流通革命所带来变化: (1)零售业态的多样化; (2)批发机能的复合化; (3)物流功能的

5、社会化; (4)流通组织的网络化; (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二、国内外关于流通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对流通问题的研究 1马克思关于流通的经典理论 (1)马克思对流通的研究,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一般的研究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了以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为内容的资本一般。揭示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资本流通的一般规定性,这里的资本一般实质上是以资本的周转与循环为主轴的流通的全过程。 流通特殊:一是流通在不同经济形式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如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流通、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和产品经济条件下的流通等。二是流通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如建

6、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流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流通等。,(2)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 (3)关于流通与生产的关系:生产与流通相互决定 (4)流通与分配的关系:分配方式决定流通方式,流通对分配起能动作用。 (5)流通与消费的关系: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前提,消费影响和制约着流通。 社会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生产与交换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性质决定了交换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2)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 交换的规模、速度直接影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交换对生产有引

7、导作用;交换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影响;交换对生产不仅有反作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交换还对生产起决定作用。 交换与消费关系: (1)消费决定交换 消费的水平、结构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结构;消费的方式制约着交换方式。,(2)交换对消费有反作用 交换是消费实现的条件;交换的数量、结构影响着消费的数量和结构;交换对消费有指导作用。 交换与分配关系: 交换与分配同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地位,都受生产和消费的制约,同时又都反作用于生产与消费。 (1)分配对交换的作用 社会产品的分配状况制约着交换的数量与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决定着交换的数量与结构。 (2)交换对分配的作用 分配通过交换来实现;交换的数量

8、和结构决定着分配的比例与结构。,2.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 (1)重商主义:生产从属于流通 17世纪20年代初,英国启蒙经济学家托马斯孟英国来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将流通视为“财富的源泉”,成为“重商主义”的代表。 重商主义认为,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是流通高于生产,流通本身成为目的,而生产则从属于流通变为手段。 (2)古典经济学:流通从属于生产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将生产与交换联系起来,指出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生产分工的前提是交换,交换使各种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古典经济学把理论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力图证明经济生活受永恒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在探寻这种规律时摆脱重商主

9、义的影响,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做了初步分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3)新古典经济学:流通被抽象与淡化 从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西方经济学“边际革命”的兴起,新古典经济学脱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轨道,开始转向一般生产均衡研究。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在此之后,流通不再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被抽象和淡化,逐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失。此后,无论马歇尔还是凯恩斯、萨缪尔森或者斯蒂格利茨,在这些大师的著作中都

10、很少提到“流通”一词,也不再有关于流通理论的专门论述。,(4)流通在主流经济学中侧重于国际贸易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理论假设在一个国家内有可能成立,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市场机制可自动调节资源使用,使之达到优化配置。但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由于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供给与需求难以相互作用,流通或者贸易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西方经济学中专门构建了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将有关国际贸易的问题集中放到国际经济学中进行研究。 3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 (1)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交易费用理论。它研究社会交易过程,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分析如何降

11、低交易费用,从而增进社会福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这里“交易”与“流通”在涵义上有很大差异,但一般交换和流通也包含在新制度经济学交易之中,而交易费用理论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流通过程及其制度安排做出解释。,(2)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重新被纳入经济学视野,而与之相关联的交换和流通也就成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交换的产生、贸易的形成、批发与零售的分工、流通渠道的演化等流通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都被以规范的形式进行阐述,为流通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依据。 (3)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 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等学派

12、的理论观点与流通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圈”理论,是流通经济学研究商业规模和布局的重要理论基础。,(4)信息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博弈论、规制经济理论等, 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流通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科思的交易费用理论对一些流通问题就颇具解释力;规制经济理论的应用拓展了对流通领域的传统分析范式。 4日本学术界对流通问题的研究 日本流通理论研究比较丰富,成果居多。,(二)国内对流通问题的研究 从先秦的“重商”到后秦以后的“抑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盛行的是“崇本抑商”、“重义轻利”和“平均主义”。建国后,受苏联流通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我国长期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积累

13、、轻消费”现象,把流通产业被作为“次要产业”、商业作为“末端产业”看待;习惯于从行业、部门角度来看待流通问题,将流通局限于“商业”领域;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和政策来对待流通。 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逐步确立,流通理论研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者们普遍抛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决定流通”的观点,相继提出了“流通(商业)服务论”(曹宝明1997)、“流通主体论”(王小平1997)、“流通先导产业论”(刘国光1999)、 “社会化大流通论”(陈文玲1998)、,“流通主导产业论”(丁俊发2000)、“流通产业运行论”(徐从才、马龙龙等1995年以来)、“商品流通阶段论

14、” (万典武)、“流通基础产业论”(黄国雄、洪涛等2001)、“宏观流通和流通创新论”(宋则2003)、“流通战略产业论”(冉净斐2004)“现代流通论”(陈文玲等2005)等观点。有大批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来研究流通问题,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可以说中国流通理论研究已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三、流通与流通产业 (一)流通界定 1、马克思: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综合。(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生产交换关系为核心来定义流通) 2、国外学者 美国学者F.E.Clark认为:流通由生产向消费的人的转移和商品本身的实质转移两个过程组成。 日本田岛义博: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

15、现象或为转移而进行的活动。 日本学者江鸠弘:流通的客体不是商品,还包括无价值的部分,如废弃物的转移,因而将流通客体扩展为产品。 日本商业学会定义委员会:流通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性、经济性转移。,日本学者铃木武: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人、场所和时间展开的架桥活动。 3、定义表述 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社会性的和经济性的转移过程。 经济性转移:商品在转移过程中效用的增加、所有权的转移商流;社会性转移:人们为克服时间、空间矛盾而进行的物理性转移物流。 (二)流通功能 1、基本功能 (1)媒介交换功能 (2)时空调节功能 (3)强制均衡功能 (4)利益实现功能,2、拓展功能 (1)价值

16、创造功能 (2)流通积累功能 (3)经济增长功能 (4)提高效率功能 (三)流通效能(本质)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形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传统流通产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 流通效能的本质是:“减少耽搁或停顿”和“优化经济结构”。 1、从时间继起角度看流通效能本质 减少耽搁、停顿或断档脱销是对流通效能的天然的本质要求。举例:沃尔玛公司 依靠互联网技术、更加注重从流通效能、从经济节奏和停顿与耽搁中挖掘竞争优势和开发利润源泉,可能成为新世纪的的显著特点。,2、从空间并存角度看流通效能的本质 从空间看: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举例(1)沃尔玛和宝洁的产销联盟 (2)日本伊藤洋华堂的创新与发展 (3)上海华联等 (四)流通产业 需求角度:产业是以赢利为目的,提供同类或相替代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群。流通产业是为生产与消费间商品的分离提供沟通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