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0903902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定风波》语文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北宋有一个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八州,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做肉和作诗一样,不做则已一做惊人,成就了中国不分南北四海皆爱的菜东坡肉。 他就是 苏东坡。,新知导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无往而不可。

2、他的审美态度认为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作者简介,今天我们学习的定 风 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su)烟雨任平生。 料峭(qio)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xios)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词牌名(无题目),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课前准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3、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1.词的小序写的是什么?(内容理解),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雨具:避雨的用具。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被仆人拿着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新知讲解,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及作词缘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感受:同行狼狈 余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2.小序包含了

4、哪些内容?,新知讲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超然物外,逐句赏析,新知讲解,雨中照常缓慢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 增加挑战风雨的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向风雨挑战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

5、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译文: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度过我的一生。,新知讲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新知讲解,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比喻,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

6、胜马”两者对举,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比喻,新知讲解,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1)自然界的风雨, (2)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乐观情绪,新知讲解,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了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新知讲解,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笑脸相迎。,新知讲

7、解,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想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比喻人生的逆境和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比喻人生的希望,新知讲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译文:回头望一眼走过方才风雨潇潇的地方,回去了,也不管它是刮风下雨还是天气放晴。,新知讲解,6.“雨”和“晴”比喻什么?,(1)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2)名利的失和得 (3)官职的降和升,“风雨” 既指野外途中所

8、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可谓一语双关。,“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新知讲解,7.“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新知讲解,结尾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根本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新知讲解,8.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

9、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新知讲解,9.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新知讲解,10.词作刻画自己这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意在表明自己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豪放的情怀。,这是本词的主旨,新知讲解,11.这首词用了哪些的表现手法?,(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

10、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新知讲解,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多了几分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多了几分 。,桀骜不逊,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慷慨激昂,淡定从容,拓展提高,课,堂,小,结,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课堂总结,27,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垒 公瑾 纶(un)巾 雄资英发 B. 神游 华发

11、 樯橹 酹(l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课堂练习,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D.“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少年

12、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小乔初嫁”是侧面描写。,课堂练习,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B.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C.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D.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自觉功成名就”错。这时,作者谪居黄州,事业还没有成就。,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 何妨,“ 吟啸” “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晴,谁怕 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回首归去 无风雨也无晴,心中 无晴雨,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