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40891615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5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 67 页 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小、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 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 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直观的比较大小、体验轻重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 物体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大

2、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魔方、正方体饼干筒、西瓜、苹果、羽毛球。 学具准备:魔方、正方体饼干筒、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汽车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辆汽车,你认识吗?哪个大?哪个小?(以课件形式出示 两辆汽车情境图) 生 1:这两辆车橙色的是公共汽车,黄色的是小汽车(轿车)。 生 2:公共汽车大,小汽车(轿车)小。 生 3: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

3、 .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大小” 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板书:大小轻重的认识)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拉近了抽 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二、探求新知,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一)用“大小”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拿出正方体饼干筒和魔方,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师:现在,大家看老师这儿的两个物品,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比一比,你 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生 1:一个是魔方,一个是饼干筒。 生 2: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大。

4、 师:比较是相对性的,对于魔方和饼干筒这两个物品比较,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 比魔方小。想一想:这个魔方能放进饼干筒吗?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饼干筒和魔方,动手放一放。最后汇报结果) 生 1:能。 生 2: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 师:老师真习惯你,回答问题真完整!准确清晰地告诉我们: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 看来这饼干筒还真是比魔方大。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示把魔方放进饼干筒中,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 另一方面给学生启发思考的物体大小的含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大小的含义, 占空间大的物体大,占空间小的物体小。 (出示挂图) 师:动物园里两只小动物正在激烈的讨论谁比谁大

5、的问题,想不想知道是哪两只小动 物,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想想帮帮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吗? 生 1:大象和小松鼠在讨论谁大谁小的问题。 生 2:我想帮忙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比大象小。 生 3: 我也认为是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比大象小。因为在动物园里大象的房子要比 小松鼠的房子大好多,才能住下大象。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 在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以及挂图, 使学生产生比较大小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 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二)用“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们!它们谢谢你们这些

6、聪明的同学们帮忙解决一直困 扰它们的问题,不过它们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大象和小松鼠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 1:大象重,小松鼠轻。 生 2:大象大就重,小松鼠小,小松鼠就轻。 生 3: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生 4:我也同意: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因为小松鼠可以趴在大象背上, 只占大象背的一部分,大象也不觉得累 ; 但是如果大象趴在小松鼠的背上,小松鼠的背都不 够大象趴,并且会把小松鼠压的喘不上气来。 .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拿出饮料和面包的实物(面包明显大于饮料)让它们先比一比大 小,再比一比轻重,为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指着实物说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师:

7、谁想汇报你们比较的结果并说一说理由。 生 1:面包比饮料大,饮料比面包小。 生 2:我们小组把面包和饮料分别拿起来,发现:饮料比面包轻,面包比饮料重。 师:你们小组都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真了不起!现在请所有小组的每个 同学都拿起你自己的饮料和面包掂一掂,并说一说掂一掂后的感受。 生 1:面包虽然看上去比饮料大,可是它很轻。 生 2:我同意饮料比面包重,因为拿饮料的这只手压的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 通过动手掂一掂面包和饮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 理解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重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轻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小。 (出示西瓜、苹果和羽毛球实物) 师:老

8、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你知道谁重谁轻吗? 生:西瓜比苹果重,苹果比西瓜轻。 (请同学到前面用手拿一拿西瓜和苹果,体验一下重和轻的感觉) 师:那羽毛球和苹果比呢,谁重谁轻? 生:苹果比羽毛球重,羽毛球比苹果轻。 师:听了同学们的答案,我很困惑:这个苹果真神奇!一会儿轻,一会儿又重了,难道 是一个有魔力的苹果吗? 生 1:苹果没有魔力。因为比的物品不一样。 生 2:苹果和西瓜比,苹果比西瓜轻;苹果和羽毛球比,苹果比羽毛球重。 师 : 谢谢你们,我终于明白了。说哪个物品轻或重,要看和谁比。苹果和西瓜比,苹果 比西瓜轻 ; 但是苹果和羽毛球比,苹果比羽毛球重。那西瓜、羽毛球和苹果三个物品比

9、一比, 谁最重,谁最轻呢?(请同学到前面拿一拿、掂一掂)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拿一拿并掂一掂实物,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顺势理 解轻重是相对的,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 时间逐步探索出用轻重准确描述物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 1 题。 (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指导学生先用大小描述这两个物品,再用轻重描述这两个物品。 (3)同学之间交流比较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 4 题。 (1)第 1 幅图。

10、学生观察示意图,用轻重来具体描述物体。集体交流测量结果和用轻 重描述两个物体。 (2)第 2 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两幅图中有什么不同。(比较对象不同,物体的 轻重也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1.练一练:第 4 题。两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件事,在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后, 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鼓励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并进行比较, 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两道习题由浅入深,对比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发展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四、达标反馈。 1.物体大小指物体所占( )的大小,占空间(

11、)的物体大,占空间( )的 物体小;物体的轻重可以用( )掂一掂,( )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 )的物体 向下的压力小。 2.谁大,谁小?大的画“”,小的画“”。 3.在里涂色,最重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答案: 1. 空间 大 小 手 重 轻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大小和轻重描述物体。谁能说说在如何判断物体谁轻谁重 以及谁大谁小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物体大小指物体所占( )的大小,占空间( )的物体大,占空间( )的 物体小。 2.物体的轻重可以用( )掂一掂,( )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 )的物体向 下的压力小。 六

12、、布置作业 1.哪个大,哪个小? 2.(1)重的画“” 。 (2)轻的画“” 。 3.把涂色。最轻的涂黄色,最重的涂红色。 答案: 1.桃子比樱桃大,樱桃比桃子小。 2.(1)重的画“” 。 (2)轻的画“” 。 3.把涂色。最轻的涂黄色,最重的涂红色。 板书设计 大小轻重的认识 1.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 2.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大。 3.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课前准备一透明玻璃杯水,一个大的气球和一个小玻璃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我把两个球同时放在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 生:气球漂

13、浮在水面,玻璃球沉入水底。 师:这说明物体的沉浮在完全浸没的时候和它的大小有关;在漂浮的时候和它的轻重 有关。 想不想知道如何比较物体之间的大小和轻重。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大小、 轻重描述物体。 (板书:大小轻重的认识) (二)(每组摆好大的气球,略小的篮球,最小的饮料菠萝三种实物)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比赛看那个小组同学的反应快。 1.拿起最大的物品。 2.拿起最小的物品。 3.拿起最重的物品。 4.拿起最轻的物品。 有的小组同学反应不及时,与其他组同学动作不同,让其组选代表表演一个小节目。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游戏,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大小轻重的理解。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

14、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资源包 大小轻重知识巧记 比较大小用眼睛,空间大小要看清。 比较轻重有方法,用手掂掂分辨它。 三、资料链接 (一) 生活常识:两个身高不同的人怎么比轻重 一般通过体质(BMI)指数比身高不同的人的轻重。BMI 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 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 Body Mass Index,简称 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 平方得出的数字, 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主要用 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 BMI 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

15、由 19 世纪中期的比利时通才 凯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义如下: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BMI 值原来的设计是 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 这个可以看人们的身材是不是标准。 传统的世卫成人痴 肥标准是少 30,但亚洲成人指标近来被改为 27.5.一个 BMI 达到 23 的亚洲成年人现在被认 为是超重,而理想指数是 18.5 至 22.9. 儿童的 BMI 数值并不单单适用于成年人。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 我们亦可利用他们的 BMI 值来推算他们是否超重。 以上的BMI计算式亦适用于2-20岁的人, 但他们的过重及过轻指标, 并非由一个固定的 BMI 值决定。 这是因为不

16、同地区的儿童有不同的成长速度, 若使用一个固 定数值,容易做成错误判断。 很多国家及地区每年都会为当地的儿童作身高和体重的统计。这些统计数据,都可以 转化成为 BMI 值,从而再统计出当地儿童的 BMI 值分布。根据这个分布,地方健康政府可以 推算出当地儿童的过重及过轻指标。 一般来说, 都会采用统计出来的平均 BMI 值及其标准差 值,再计算出其常态分布的最高 5%及最低 5%作为过重及过轻指标。另一方面,其 BMI 值位 于常态分布的 85%-95%区段的儿童,他们都有超重的危机。 中国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轻体重:BMI18.5;健康体重:18.5=BMI24;超重: 24=BMI28;肥胖:28=BMI;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 22 (二)励志故事: 看懂大小明白轻重 2011 年春天,第一次采访王立群,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经历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