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0857613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2020年8月整理).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1 高中物理选修高中物理选修 3 3- -5 5 知识点知识点 一、动量守恒定律一、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动量守恒 第一个过程动量守恒第一个过程动量守恒 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系统总能量守恒系统总能量守恒 三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三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第二个过程动量守恒第二个过程动量守恒 系统总能量守恒系统总能量守恒 二、量子理论的建立二、量子理论的建立 黑体和黑体辐射黑体和黑体辐射 1 1、量子、量子理论的建立:理论的建立: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 值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叫做能量子= h= h。h

2、 为普朗克常数(6.6310 -34J.S) 2 2、 黑体:、 黑体: 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简称黑体。 3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 向波长较短较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黑体辐射黑体辐射) 三、光电效应三、光电效应 光子说光子说 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方程 1 1、光电效应、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证明光具有粒子性)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

3、效应的现象。在光 (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存在遏止电压:Uce= EK; 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 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效应具有瞬时性: 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 10 -9s。 2 2、光子说:、光子说: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的光的能量子为 h。这些能 量子被成为光子。 3 3、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方程:E EK K = h= h-

4、- W WO O同时,h截止 = WO, Uce= EK 四、康普顿效应四、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动量(表明光子具有动量, ,证明光具有粒子性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1 1、1918-1922 年康普顿(美)在研究石墨对 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 用,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光的散射。 2 2、在光的散射过程中,有些散射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略略大大 ,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 3、光子的动量: p=h/光子的能量= h波速公式 c= 五、光的波粒二象性五、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波物质波 概率波概率波 不确定关系不确定关系 1 1、光的波粒二

5、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干涉、衍射和偏振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2 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由于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 象性。但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 子性,大量光子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子性,大量光子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 频率小波长大的波动性显著,频率大波长小的粒子性显著。频率小波长大的波动性显著,频率

6、大波长小的粒子性显著。 2 2、物质波:、物质波:1924 年德布罗意(法)提出,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任何一个运动运动 着的物体 都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波,波长=h / p=h / p,这种波叫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3 3、概率波:、概率波: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4 4、不确定关系:、不确定关系:xp(h/4),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p 表示粒子在 x 方向上的动量 的不确定量。 (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x 越小, 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p 越大, 用单缝衍射进行解释) 六、原子核式模型机构六、原子核式模型机构 1 1、1897 年汤姆孙(英)发现了电子汤姆孙(英)发现

7、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证明原子可以再分. 汤姆生 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 2、 1909 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即粒子散射实验得到出乎意料的结 果:绝大多数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 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 90,有的甚至被弹回甚至被弹回 。 3 3、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全部正电 荷荷 和几乎全部质量几乎全部质量 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个学说,可很好地解释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还

8、可以估计估计 原子核的大 小(数量级为 10 -15m)和原子核的正电荷数。 七、氢原子的光谱七、氢原子的光谱 1 1、光谱的种类:、光谱的种类:(1)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温高压气体发光 产生连续光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线状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线不同,又称特征谱线。(2)吸收光 谱:连续谱线中某些频率的光被稀薄气体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元素能发射出何种频率的光,就相应 能吸收何种频率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也可作元素的特征谱线。 2 2、 基尔霍夫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方法:、 基尔霍夫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方法:利用元素的特征谱线(线状谱或吸收光谱)鉴别物质的分析方法。 八、原子的

9、能级八、原子的能级 1 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矛 盾为:a、原子是不稳定的;b、原子光谱是连续谱),1913 年 玻尔(丹麦)在其基础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 统上,提出玻尔理论。 2 2、玻尔理论的假设:、玻尔理论的假设: 氢原子的能级图 n E/eV 0 1 -13.6 2 -3.4 3 -1.51 4 -0.853 E1 E2 E3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3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原子处于 最低能

10、级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做基态基态 ;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 远的轨道上运动的这些定态叫做激发态。 (2)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 E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 E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 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 h = E= En n E Em m,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不连续 的,因此 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不连续 的。 3 3、玻尔计算公式:、玻尔计算公式:rn =n 2 r 1 , En = E1/n 2 (n=1,2,3)r 1 =0.5310 -10

11、 m , E 1 = -13.6eV ,分别代 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选定离核无限远 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子从离核无限远处移到任一轨道上,都是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所以在 任一轨道上,电子的电势能都是负值,而且离核越近,电势能越小动能越大加速度越大周期减小。) 4 4、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 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 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 频率的

12、光子。 5 5、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n 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 N= N=n(n-1)/2。例一群氢 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n=4 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 6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6 6、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引入了量子概念(提出了能级和跃迁的概念,能解释气体导电时发光 的机理、氢原子的线状谱),局限之处在于它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经典粒子、轨道等),无法 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7 7、现代量子理论认为电子的轨道只能用电子云来描述。 8 8、光谱测量发现原子光谱是线状谱和夫兰克赫兹实验证实了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即原子中分立能 级的存在) 九、原子核的组成九、原子核的组成 1 1、

13、1919 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核反应方程14 7N+ 4 2He 17 8O+ 1 1H 2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中子。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 明中子的存在. 汤姆孙(英)发现了电子 . 核反应方程 9 4Be+ 4 2He 12 6C+ 1 0n 3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4 4 4、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 (1)1896 年贝克勒耳发现贝克勒耳发现天然天然放射现象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的现象证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

14、 射线带正电,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 射线带负电,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射线中的电子射线中的电子 是由原子核中的中子分裂产生的是由原子核中的中子分裂产生的, ,不是核外电子不是核外电子 射线中电中性的,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十、原子核的衰变十、原子核的衰变 半衰期半衰期 1 1、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 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射线是伴随伴随 射

15、线或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衰变(衰变: 原子核原子核 处于较高能级较高能级 ,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衰变举例 238 92U 234 90Th+ 4 2He; 衰变 举例 234 90Th 234 91Pa+ 0 1 e 2 2、半衰期:、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 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核内部 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半衰期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n NN) 2 1 ( 0 = , n mm) 2 1 ( 0 = 。 十一、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十一、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 1 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b、做示踪原子。 2 2、 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 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 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 这些破坏往往是对细胞核的破坏, 因此, 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