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0833707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学第二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培训教材(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第二讲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它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理论,即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发生的理论,因此,也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3,本讲主要内容:,一、主流优势理论 (以发达国家为背景) 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早期宏观理论) 微观理论(以微观因素为研究视角) 宏观理论(以宏观因素为研究视角) 综合理论(架构宏观与微观的折衷主义) 二、新发展 发展中国家适用理论 中小企业适用理论,5,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分析,本国 外国,资本使用量,资 本 边 际 生 产 率,A,A*,B*,E,F,O,C,O*,G,K,C*,

2、J,I,H,D,6,分析1:资本不流动下的经济,A:本国资本投入量=OJ 1总产量=OAIJ 2资本收益=ODIJ 3其它要素收益:OAIJODIJ=ADI B:外国资本投入量=O*J 1总产量=O*B*GJ 2资本收益=O*KGJ 3其它要素收益: O*B*GJO*KGJ=B*GK,7,分析2:资本流动下的经济,A:资本流向:本国流向外国(ODO*K) B:流出量:FJ 第一,对于世界总产量的影响: 1:本国因资本流出而减少的产量EFJI 2:外国因资本流进而增加的产量GEFJ 3:结论:资本流动增加了世界总产量 (21GEFJEFJI) 4:增加量:GEFJEFJI=GEI,8,分析2:资

3、本流动下的经济,第二,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流出国:资本收益的增加EFJH产量的减少EFJI,增加量=EHI(下三角) 2流入国:因资本流进增加的生产GEFJ支付给国外的资本收益EFJH,增加量=EHG(上三角) 3结论:资本流动增加了世界的国民收入,9,一、主流优势理论,(一)微观理论 微观理论是从微观主体,即企业的视角来解释和说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具体包括: 垄断优势论 内部化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厂商增长理论,10,第一节 垄断优势理论,理论核心观点: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寡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 这种垄断或寡占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

4、或厂商特有优势。 这种厂商特有优势可以源于厂商的物质资本,比如大规模的资本优势,但更主要的是源于厂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高效率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福特),11,垄断优势理论,理论来源:海默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一、理论假设前提:市场不完全。(补充内容见PPT12)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铁路运输部门、邮电部门等,) 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12,二、分析过程: 根据美国商务部关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分准则, 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 并得出 在1914年前。美国有较大的

5、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的证券 投资很少; 在2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都发展迅速 在30年代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幅度较小, 战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证券投资相对缓慢。,13,从地区分布来看:1929年美国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的比例 与证券投资的比例相差无几, 且证券投资略低于直接投资。同期,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 与证券投资之比为2.5: 1。分析美国1956年对外投资的有关 资料,其分布与1992年大体相似。 揭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排除竞争;利用优势,14,三、垄断竞争理论优势表现,1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2资金的优势 3供销渠道的优势 4管理优势 5与政府的关系的优势,研究开

6、发、购买专利技术 资金雄厚、筹措能力强 原材料来源的垄断、推销技 术 统一与灵活;规模经济;外 部经济 政府定货、税收、折旧等,15,四、评价:奠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的基础, 确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内容。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没能说明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关系,16,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1、约翰孙的观点1970年在国际公司一书中发表 国际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义一文,指出“知识转移是直接 投资过程的关键”,他认为知识包括一切无形资产,垄断优势 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对知识资产如技术、诀窍、管理与组织 技能、销售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占有。知识资产由于生产成本 高,但是供给富有弹性,可以在若干地点同

7、时使用。在直接 投资中,子公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利用总公司的资产,而当 地企业为获取同类知识则要付出全部成本。,17,2、凯夫斯(R.E.Caves)的差异产品论。 1971年2月凯夫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从产品差别能力的 角度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 了补充。他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利用其技术优势 使产品发生异质化,即包括质量、包装及外形等实物形态的 差异,也包括商标、品牌等消费者心理感受的差异。产品的 异质化是跨国公司保持了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其垄断 优势。,18,3、尼克博克的寡占反映论。 尼克博克再1973年发表了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从寡占 反

8、应论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伦。 寡占反应即指这种行为,其目的在于抵销竞争对手首先采取行动所得到的好处,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保持被此之间的力量均衡。所以,尼克博克的理论又称为“寡占反应论”。 尼克博克指出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它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进攻性投资,另一类是防御性投资。,19,进攻性投资是指在国外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所进行的投资 防御性投资是指同行业的其他寡头公司追随进攻性投资,在同一地点所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比进攻性的投资风险要小。 进攻性投资的动机一般来说是由产品生命周期引起的,而防御性投资的动机则

9、是由寡占反应行为引起的。,20,4、赫尔施(S.Hirsch)的贸易与投资成本比较理论。赫尔施 (S.Hirsch)在1976年底28期牛津经济论文集中发表了其 论文厂商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在该书中,赫尔施 从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的理论。 他认为,当跨国公司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小于国 外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时,跨国公司将选择出口贸易的 方式参与国际经济,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国外生产成本与 转移成本之和小雨国内生产成本与当地企业获得知识资产所需 成本之和时,跨过公司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经 济,以获得最大的利润。,21,5、鲁特对垄断优势论的发展。鲁

10、特(F.R.Root)在其1978年出版 的著作国际贸易和投资(第四版)中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对 外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之间的选择。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和商标可以通过许可证交易的方式转让给外国的企业,并获得转让费 。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技能和销售手段则难 以转让。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资产,可以获得独 特的垄断优势,远远超过利用个别知识资产所获得的优势。基 于此,跨过公司总是倾向于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利用全部的 知识资产。(迪斯尼),22,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在邓宁与1974年编辑出版的经济分 析和跨国公司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提出了安全通货 论,分析了货币变量对跨国公司对外投

11、资的影响,补充了垄断 优势论。(资本化率理论),23,第二节 内部化理论,理论来源:“科斯定理”,即交易成本学说。 寻找和确定合适的贸易价格的活动成本; 确定合同签约人责任的成本; 接受这种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 对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理论假设前提: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外部市场失效。主要是知识产品市场失效。知识产品市场机制失效,是指产权知识产品价格及产权知识传播价格不能被有效确定,产品知识的模仿者可以以比产权知识的创造者较低的成本获得和运用该知识。,24,内部化理论,理论核心观点: 厂商所具有的知识资产优势,不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厂商特有优势是在国内形成的,必须以低成本的方式

12、转移到国外,因转移而发生的成本必须低于由转移而带来的收益。 跨国企业为降低转移成本,或者说是交易成本,倾向于构造一个内部化市场以替代通常的外部化市场。所谓内部化是指“建立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 为了建立这样的内部化组织,企业在向国外扩张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就成为当然的选择,而不是国际贸易等其他方式。,25,一、内部化理论的假定前提 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造成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原因是:市场机制的缺陷 内部化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内部化、市场失效和交易成本 1、内部化-是指企业把外部市场内部化的过程。,26,2、市

13、场失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致于企业在让渡期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企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也达不到帕累托状态,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 3、交易成本:是指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所付出的代价。 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有:行业因素;国家因素;地区因素;企业因素,27,二、市场内部化的动机 是因为知识产品的特性决定了的企业的内部化。 知识产品的特点: 1、知识产品形成时耗时长费用大;2、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优势 3、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知识产品的价格难以确定、 4、产品的外部化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28,三、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和成本1、市场内部化的收益 统一协调企业各项业务到来的经济

14、效益 制定有效的差别定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消除买方不确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消除国际市场的动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内部化的成本 资源成本 通讯联络成本国家风险成本管理成本,29,评价:标志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严加的转折,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起源和性质。 较好地解释了参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阶段和盈利变动现实。,30,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来源: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在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研究而提出的的。 理论基础: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即新产品从产生到退出市场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

15、熟期和衰退期。,3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直接投资原因的解释 引进时期 成熟时期 标准化时期,1产品划分四阶段 2不同时期的不同战略 国内生产为主,也可满 足出口要求 接近国外市场,国内边际生产 成本+边际运输成本 大于在国外生产平均成的苗头出现 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3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核心观点: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发达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新产品依次经历导入、增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其生产将依次在上述三类国家之间转移。

16、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理论。,3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核心观点:,3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评价: 1意义 2适用范围 3局限性,提出了生产要素在不同阶段具 有不同重要性的思想 制造业 非技术优势的投资 非标准化产品投资 非本国产品向外国的投资,35,厂商增长理论理论,理论来源:彭罗斯发表于1956年的对外投资与厂商增长的论文。 理论假设前提: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前提下,经理控制的企业有追求企业规模增长最大化的内在动因。 理论核心观点:对外直接投资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自然结果。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扩张一般要经历出口、许可生产、跨国企业三个阶段。这既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增长最大化厂商对外投资的战略体现。,36,一、主流优势理论,(二)宏观理论 宏观理论是从宏观视角,即国别因素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 资本化率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37,资本化率理论(见垄断优势论的发展),理论来源: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在其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