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0831474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7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2020年8月整理).pdf(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1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 平顶山市叶县龚店乡中心小学 刘秋红 设计导学案是落实教学常规的首要任务。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 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设计导学案,我将从“设计导学案的三个前期准 备工作和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课前备课很重要。一、课前备课很重要。 1、读熟五本书。 一是读熟课标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这两本书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 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二是读熟教研室编写的 且行且思 。 这本

2、书涵盖了我县对生本理念下的 “三 学小组”模式的理论引领、基本流程、操作要领、经验总结、问题反思等,都有 明确的解读与介绍。在第 97 页,对“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模式新授课教 学流程及要求”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是深钻教材、读熟教师用书 ,教师要通过通读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 材的脉络,理解课标精神,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微观审视每册、每 单元、每课时的目标要求。 如: 教师用书要三读:一读整册教材说明;二读单元教学建议,三读课 时教学建议。每课时,在教师用书中都有具体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我们一定 要看清编写意图,灵活使用教材,领会教学建议,捋清教学思路。 2、全面了解学生。

3、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适当开展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实现“以学定教”的重要手段。它不同于以往的“预习” 。 它 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低年级的前置性学习应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 如:有关时间认识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学生回家,让父母计时,看看自己 1 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跳多少个绳、读课外书读了多少个字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 验 1 分钟能够做哪些事、感悟 1 分钟时间的长短,从而建立时间表象,让时

4、间附 着在活动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 低年级的前置性学习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 如:7+8 的前置性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左边画 7 朵红花、右边画 8 朵蓝花,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2 数一数、圈一圈,一共有多少朵花?给同伴或家长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让学 生在数形结合中、操作与思考中渗透凑十法。 中、高年级要以动手操作、问题与思考、小调查、社会实践、公式的推导、 数学模型的建立等为主要形式落实前置性作业。 关于如何开展前置性学习,在 2014 年第一期走向生本的第 32 页有具体 介绍。 二、编写教案。二、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以上准备,以课时或课题

5、为 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一般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六大环节。 (出 示课例) 。 (一)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要全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 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教师一定要制定出准确又明确的教学目 标,为后面的过程设计建立航标,否则整节课会劳而无功。制定教学目标时,要 体现“四基四能”和“十大核心理念” : 四基:基础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抽象、推 理、建模等) 、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学生围绕教学素材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6、决问题。每 一节课这 4 能都要全部落实。在这四能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推 理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十大核心理念:数感(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 计等) 、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 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 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数据分析观念、运 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十大核心理念贯穿于 12 册教材之中,每节课可能体现 1 个或几个。 如“符号感” : 什么是符号

7、感呢?如,你在某场地一看到符号“P”,表示可以停车。看到 “a+b=b+a” ,表示加法交换律,看到“+、-、 、” ,是运算符号。 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举例(数字符号 6) 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一般用 3 句话来体现。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3 如:一下分类与整理第 1 课时的教学目标:1、学会分类的方法,能按 照统一标准正确分类。2、在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3、感知分类的意义,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点要准确。教学重点是本节课最主要、最关键、最精华部分。就教材 讲,

8、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就学生而言,是抓住这个“节骨眼” ,就能 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因此,教师在环节设计上,一定要精心设计问 题,适当辅助教学手段,学生才能掌握好所学知识内涵。 如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一课,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 通过归纳总结等方法,建立抽屉原理数学模型。 (1)活动一:如果把 4 支铅笔放进 3 个杯子里,会有哪些放法呢?(学生 操作后汇报, 教师课件展示结果) , 引导得出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 2 支铅笔” 。 (2)抓关键词理解,什么叫“总有” 、 “至少” (3)继续操作:5 支铅笔放进 4 个杯子里. (4)想一想:6 支笔放进 4 个

9、杯子里呢?你有什么简便方法?得出平均分。 (5)师点拨: “既然是平均分,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6)列表计算。 待分物品数 抽屉数 算 式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个 4 3 43=1.1 2 5 4 54=1.1 2 6 4 64=1.2 2 10 4 104=2.2 3 11 5 135=2.3 3 (7)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待分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商+1)个 物品。 说明: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情况(能整除的)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商) 个物品。 3、难点要分散。 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阻力大、难 度高的地方。教学难点一

10、般表现为抽象、复杂、深奥、隐蔽等。是学生难学教师 难导的地方。教师可以把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语言描述、观察归纳等先拆开 后组装的形式,变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逐步掌握。 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 (1)1 个圆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数?学生操作汇报。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4 (2)2 个圆呢? (3)如果用 3 个圆摆,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观察猜测:4 个圆能摆出哪些不同的数?操作验证。 (5)利用结论:直接写出 5、6、7、8、9 个圆分别能摆出哪些不同的数? 通过这 5 个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逐步由无序思考到有序思考,由形象思 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11、在操作中、观察中归纳、总结、应用规律。 4、准备要充分。教学具、课件、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充分利用教师用书后面的光碟。结合例子看。 这本光碟上资源丰富,有图片、课件、补充习题、课例、点评等。包括课后 习题都有动画演示。这些资源可以为你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点燃一座灯塔、给你一 些启示。 5、过程清晰。 预学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情景引入。本环节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 ,让学生全身心的“入” 。 可通过适当的内容或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尽快的引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和求知欲。一般控制在 3 分钟左右。 (2)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 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

12、学内容、认知结构等设计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和内容充实的 习题。自主探究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适宜。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初步感知有关 知识。在尝试探究中可渗透优差生之间的交流。优生先做起后当小老师,帮助学 困生理清思路,给他讲方法、引导他归纳概括、指导他完成习题。一般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 在该环节,设计导学问题最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设计新 授课的导学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促进思考。 在新知探究中,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 引发数学认知冲突,激发“愤” 、 “悱”的心理状态,形成强烈的思考和学习的欲 望,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展开

13、由浅入深的系列探究。 在教学 “平行四边形面积” 探究面积计算方法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我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用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求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吗?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图形吗? 试试看。 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分别有什么关系? 根据转化过程,你能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用公式怎么表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5 示?(先独立思考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 这一组问题就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它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应用迁移规律建 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同时也在探究方法上有一个初步定向, 避免思考的盲目性, 还提出了

14、学习方法要求;第二步是这一组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联系,探究 规律,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引发学生对学习方法理性认识;第三步是帮助 学生建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模型。通过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学生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识就深刻了。 二是适度适当 导学问题要有思考性是一个基本要求, 但是思考的坡度与思考的空间必须适 度。思考的坡度大了,学生会无从着手,不能展开正常的思维活动;思考的空间 小了,学生会被问题牵着被动的跟着问题走,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更谈不上 思考性了。导学问题的坡度与空间必须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思考方向 要明确,探究的思路要清晰,还必须是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可以解决

15、的。还要预 设一些降低坡度、缩小思考空间的过渡性问题,帮助学困生比较顺利地跟上全班 学生探究的步伐。 以三年级下册 52 页的“连乘问题”教学为例。 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那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你能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思路。 想一想, 还有别的方法吗? 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预设过渡性问题:都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答 案为什么会一样?)有什么不同点?(预设过渡性问题: 既然不同为什么还会 得出一样的结果?) 这里就考虑到了以下因素:新旧知识的关联数量关系;教学的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看数量就有不同的数量关系; 思维的困惑处解答方法不同数量 关系还

16、一样吗;方法掌握的关键处找出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问题不多, 但层次清楚,要求明确,坡度适当,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合理的探究空间。 三是操作有序 导学问题的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有序学习, 要让学生知道要做 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程度。动手实践要操作有序,合作交流要任务分明,自 主探究要清晰有效,按照导学问题的引导,按照操作程序展开学习,提高学习效 率。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 例 2 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学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观察下图,先自主探究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6 左图和右图比较,直角三角尺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位置没有变 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