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825424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35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保险管理}第二讲社会保险关系与发展(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一、社会保障的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从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现代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九项内容,即医疗津贴、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疾津贴和遗属津贴。根据公约规定,一个国家只要实行了三种津贴,就可以被认为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 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业务内容划分 社会救助:针对贫困

2、人口与不幸者,由政府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以保证底线公平。 社会保险:针对劳动者的,提供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以提高所有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社会优抚: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表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异同,第二章 社会保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保险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社会保险的历史演进 三、世界社会保险的历史演进,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福利国家理论与贝弗里奇报告 四、历史学派 五、自由主义 六、凯恩斯主义,一、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实质就是对资源配置或经济决策的优劣进

3、行判断(公平与效率),判断标准的建立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 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或满足,其中可以直接用货币来计算的那一部分称为经济福利。这个学说强调通过国民收入总量增加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大全社会的福利。 收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个人拥有的收入越多,其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 收入由富人转向穷人,会增加社会福利。 主张国家采取收入累进税来进行再分配,实行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达到收入的均等化。,资源配置的判断标准: 1、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情况变坏。 在技术、消费者偏好、个人分配等既

4、定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 2、卡尔多标准 在有人变好,有人变坏的社会状况变动中,假设受益者在充分补偿损失者后,其状况仍能有所改善,这就是社会福利的改善。,3、希克斯标准 若受损者不能贿使受益者反对这种变革,则这一变革是好的。 4、公平准则 (1)规则公平 (2)起点公平 (3)结果公平,二、公共产品理论 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源于对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的讨论,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暴露的市场机制失灵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将市场机制作为理论的基础,认为公共产品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产物。,(一)公共产品的含义 公共产品是指“每个

5、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私人物品是指“如果一种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照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 萨缪尔森(1954)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 特性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 1965年,布坎南在萨缪尔森等人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俱乐部产品”。所谓俱乐部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商品”,一些人能消费,而另外一些人被排除在外。,(二)公共产品的供给 如何把握公共产品的消费需求偏好,并以此来决定如何以市场失灵所产生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需求揭示的方法: 显示偏好法

6、前者认为理性的消费者可以真实地显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用公众投票的方式决定公共产品的提供; 表述偏好法:思路是设计一种条件,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常见于意愿调查法(又称条件价值评估法)。 公共产品的产生虽然源于市场失灵,但是公共产品并非只能由政府单一提供。,三、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 福利国家思想 国家承担满足公民基本需要的义务。 传统国家:国家承担补充责任 福利国家:国家承担第一责任,三、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 1942年11月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 意义: 一是该报告把各种改革者的不同愿望融进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框架之中,是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

7、是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基本原则: 1.普遍性和全面性原则 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3.充分就业原则 4.费用共担原则,贝弗里奇报告中还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本结构 : 1.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 2.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 3.作为补充基本补助的自愿保险,Neil 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图 Neil 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选择维度,价值观,理论,选项,资金筹集,输送方式,分配内容,分配基础,社会分配基础 是指将社会福利分配给社会中特定的人口或群体时不同原则之间的选择

8、。分配基础解释的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对象(who)”。 分配基础的选项一般包括普遍性和选择性,即受益者是普遍人群(包括特定人群的所有对象),还是根据个人需求通常是属性、补偿、诊断性划分和家计审查需求来决定。 受益者的选择的价值观: 普遍性的价值观:所有公民都“处在风险的笼罩中”,因此,社会福利政策应该响应社会需求的广泛性。 选择主义者的价值观:只为特殊人群提供福利的做法更有效,更有利于社会的平等。 同时,受益者的选择还需考虑社会效益和成本效益、价值观的定义以及关于政策内容便于还是阻碍政策实现的假设。,分配内容 现金和实物(物品或服务)两种形式。 赞成实物分配的最早观点之一体现在,瑞典经济学家阿尔

9、文缪尔达尔认为在儿童福利提供上,实物援助优于现金形式,因为规模经济效应和可保证目标人群受惠。 古典福利经济理论家认为,现金福利是最优的,原因是现金给予使用者最大的选择权,因而可以“最大化它们的效用”。 要判断现金和实物孰优孰劣,实质是判断个人自由和消费者选择与社会控制和集体利益孰轻孰重。通常在政策选择领域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相对性更为适当。为了达到平衡,必须考虑社会福利提供的混合形式。,输送策略 是指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可供选择的组织安排。 服务提供者可以是专业人员、自助协会、专业团体或者公共和私人机构。 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研究集中在服务管理者的选择是私营化还是商业化上。对政府

10、和私人福利服务输送效率的褒贬不一,它们的相对比较优势不确定。,资金维度 包涵资金来源及待遇支付。 资金来源于使用者收费、税收、自愿捐款还是这些的综合? 转移支付系统涉及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理念,表现为有关统一化还是多元化、大还是小的选择问题。 接受者付费方式涉及接受者的尊严。,讨论,根据Neil 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理论,探讨我国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背景知识: 2011 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0号)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界定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

11、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历史演进,一、社会保险的创建阶段(19501957年)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出台 1、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1951年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这是一个包括养老、疾病、工伤、生育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规,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开端。,1951年推出的社会保险制度,经过修改之后,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其外延和内涵如下: 1.实施范围和对象:国营经济、公私合营和私营企业及合作社等多种所有制的职工

12、 2.社会保险项目 3.社会保险待遇 (1)生育社会保险 (2)疾病社会保险 (3)工伤社会保险 (4)老年社会保险 (5)遗属社会保险,2、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 1952年6月7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 1952年9月12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 1955年4月26日,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女工作人员生育假的规定 1955年12月29日,政务院颁发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3、农村的合作医疗 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13、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要负责医疗,并且要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从而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后,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二、调整与补充阶段(1958-1966年) 1.修订退休、退职规定 1957年3月,国务院颂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放宽了退休条件,扩大了退休养老适用范围,对退休待遇做了适当调整。 1958年3月,公布试行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全国工人、职员的退职条件和退职待遇标准,放宽了退职条件并适当提高了退职待遇标准。 这两个规定使得城镇职工

14、的退休制度就从劳动保险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安排。 2.改进医疗保险制度 1965年卫生部和财政部颂布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管理问题的通知。 1966年,劳动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问题的通知。,1.“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指: 第一,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人员的老年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对大批被精简的职工给予适当的收入补偿,使之继续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第三,对1958年以后招收的徒工,规定了新的社会保险待遇,因为从1958年起把学徒的工资制度改变成了生活补贴制。,2.“作了一些补充”主要是指: (1)建立了易地支付社会保险的办法。 (2)规定

15、了职业病范围。,小结,到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广覆盖,兼顾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 1、在城镇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就业保障制度(没有失业保险); 2、工会主管和统筹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全国有限统筹,即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3%劳动保险金,其中70%留在本企业工会,30%上交全国总工会(见下图); 3、不分险种的“一揽子”保险计划; 4、劳动保险是“国家-企业”保障模式,社会福利不足与企业福利过度并存; 5、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普及。,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社会保险费,70%存于本企业工会,企业支付余额,省、市、产业工会,省市产业工会调剂和使用节余,30%缴全总,本企

16、业职工保险待遇,集体保险 事业开支,本省市开支不足的企业,图 劳动保险金统筹示意图,三、挫折阶段(19651976年:文革期间),管理机构被撤销,工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在这期间得到推广,发展到了最高点。1976年,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6%。 1969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建议(草案) 特点:属于企业保障阶段。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在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负担畸轻畸重,不利于公平竟争。 2)社会保险基金来源单一,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险功能发挥的需要。 3)实施范围狭窄,与现行多样化的经济组织和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 4)社会化管理程度低,妨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