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0820434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8月整理).pdf(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1 2018 年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年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 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 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 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 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 世纪中叶,

2、“机器思维” 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 年, 英国数学家阿兰 麦 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 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 过程的设想。1950 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 测试” 。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回 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

3、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 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 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 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 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 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 ,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 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4、。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 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 他们会为所设想的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 运营形式推理和 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 相互作为的产物, 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 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 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 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 能,

5、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 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 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

6、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本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2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 。这个消息进一步

7、引发了人们对于 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 :一辆自动驾驶的汽 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 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 自动驾 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 ,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 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 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 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 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 于那个值,自动驾驶

8、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 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 ,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 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 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 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

9、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 。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 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 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 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 。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 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 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

10、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 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 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 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 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

11、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 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

1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8-12 题。(共 19 分)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 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 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 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 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

13、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 “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 此之谓也。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3 (取材于荀子) 注释: 【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 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 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

14、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 子曰: “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 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 【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5、,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故善日者王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王者敬日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D.察其秋毫若白垩之与黑漆 其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6 分)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

16、数限定 2-5 字) (二)根本要求,完成第 13 题。(共 5 分)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 “闻斯【1】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 ,故退之。 ” 注释: 【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6 题。(共 12 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 功名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