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794062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30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案例介绍(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区域发展规划,目 录,背景介绍,1,定义,1,一、区域发展规划的定义: 区域发展规划是关于一定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与控制,生产建设布局,城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人口、就业政策的综合性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五大特点:,一:目的性,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广东省东西两翼区域规划的编制目的是解决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的协调发展,突出规划的超前性,加强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二、区域发展规划的特点,二:前瞻性,区域发展规划的特点,三:综合性,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规划内容广泛,对区域内各系统、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对社会经济各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在综合各

2、部门、各行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做出统一决策;规划思维方法,着重全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区域空间布局方案都不会是唯一的,区域规划应特别注重发挥地区优势,最后规划方案的决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中遴选出来的。,理论框架,四: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发展的方向性规划, 重点是从宏观着眼,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建设布局等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做出决策。区域规划的战略性决定了在规划内容上的粗线条特征,也就是说区域规划并非越具体越

3、好,规划目标不一定都要精确量化,关键是找准方向、把握基本尺度,五:地域性,区域发展规划的地域性有两方面含义。 第一,区域规划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针对地方特点、发挥地区优势是实现生产地域分工的可靠途径。因此多地区的区域规划要灵活运用发展模式,防止“千区一面”。第二,区域规划以空间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规划的内容,三、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 1、区域发展基础评价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评价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自然 资源有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及自然风景等,其优劣 丰歉程度表现了一个区域的基础素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

4、析 的主要内容是总量结构和效益的分析,以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分析 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又被称为人文资源或社 会条件,这类环境因子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是经济模式选择的一 个重要依据。 2、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战略布局 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就是择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诸如资源开发型、深加工型、技术密集或高技术型、外向型等等;确定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目标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 例、经济效益、人均收入、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标准指标;建设 总体布局,也就是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从全国角度来看,可以分为 东、中、西三个地带,各带

5、的产业模式和开发时序有所区别。,发展规划的内容,3、工业布局规划 工业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是要进行重要矿产资源开 发利用方向、目标和途径的论证,使资源开发具有良好 的效益、合理的年限。二是要对计划布点的骨干工业企 业进行厂址选择,要在全面分析原料与燃料来源、产品 销售方向、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论证和多方案比较。三是要在新开发的工业区、工业点和产业带内搞好工业企业的协调组合,使工艺技术上密切联系的企业成组布局,既利于分工协作,又利于形成规模。 4、农业布局规划 农业布局规划首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这一规划可以农业区划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业用地,对于既宜农、又宜林宜牧

6、的土地,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把需要与可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具体论证。此外还要为城市、工矿、交通等建设留有足够的余地。其次要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安排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包括粮食基地、林业基地、渔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城市郊区的蔬菜、水果、禽蛋奶类基地等。,发展规划的内容,5、人口与城镇体系规划 人口规划一是根据现状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政策 进行人口增长预测;二是根据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确定 就业、就学、养老等对策;三是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分 析区域人口压力确定人口承载措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确定主要中心城市的性质,形成合理的职能结构;二是确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合理的带点网络;三是确定各级

7、城市、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形成合理的序位-规模结构。 6、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包括骨干交通运输网及重要港站的选线定点,电站及输变电线路选择、跨流域调水工程论证及选线等等。 7、环境治理保护规划 环境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山地灾害、地震灾害等的防治规划;工业三废污染处理规划;防护林带及自然保护区规划;生态经济系统规划。,背景介绍,四、安徽区域发展的背景,安徽在经济地理位置上,不东不西,不南不北, 在以重点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安徽从来不在核心地带,前些年,安徽曾经计划过皖江四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后来计划东进战略,将沿江浙一带的22个县市

8、一字排开,希望融入上海为龙头的“泛长三角”发展战略。但是,对于安徽北部的发展始终没有排上位置,以至于滁州、蚌埠、阜阳、宿州以及淮北都因为地处万倍不在安徽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内,而多少有点落寞。此次,安徽以合芜蚌捆绑,搞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试验区,虽然排不上国家计划的行列,但是自拉自唱,先把声势和动作搞起来,再“逼宫”默认,至少说明,安徽以往思想保守、僵化的形象要有所改观了,到底有多少实质性的举措和进展,可以拭目以待。,安徽区域发展规划,五、安徽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

9、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规划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六、皖江 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明确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当

10、前,东部沿海地区环境容量空间日益趋紧,国内产业分工和布局出现了向中西部加速转移的态势,皖江城市带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和经验积累,使得这一区域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之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皖江城市带,六、皖江 城市带,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规划提出,到201

1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六、皖江 城市带,意义:,皖江城市带,一、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三、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四、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

12、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从根本上讲,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意见,七、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1、应准确把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2、建议实施“丰”字型区域发展战略。,由于地理分割,安徽天然形成沿淮、沿江和皖中这三大板块。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去叫“两点一线”,北边合肥,南边黄山,中间是一条沿江;接着提出皖江经济带;后来又提出沿江、沿淮城镇群;现在需补上以皖中为主的省会经济圈这么一块。,3、应走有安徽特点的城市化道路。,4、宜采取“梯度发展与跨梯度发展相结合”的方略参与国际化竞争。,5、注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结合。,八、启发,提高效率,营造环境 安徽要有一个承接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框架”。这次承接,不应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那样,要明确承接一个什么样的产业转移。在现有基础上,既要学会鼓励、也要学会选择。总之,要“高屋建瓴”,把本省的产业调整与下一步的东部产业转移贯通起来通盘考虑。,再见,BY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