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0782303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曾海波21课件讲课资料(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曾海波 2007.4.21,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被称为“现代危机之父”的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Cristi Kanel教授,心理危机实质上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即 (1)危机事件的发生; (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 (3)惯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从这样的定义角度可以看到,当事人的

2、痛苦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感受。经历同样的危机事件,不同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很不相同。,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陷入危机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换或即将出现变化时,其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例的策略作出反应。这一阶段的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个体发现惯常的策略未能解决问题,于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个体开始尝试采取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如果经过尝试各种方法未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当事人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并想方设法地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办

3、法。这一阶段中,当事人求助的动机最强,常常不顾一切地发出求助信号。 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一般说来,心理危机会产生四种结局,A、当事人不仅顺利度过危机,而且从危机发展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整个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B、危机虽已度过,但当事人却在心理上留下一块“瘫痕”,形成偏见,留下痛点,但下次遇到同样的危机事件时,可能出现新的不适应情况。 C自杀。当事人经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失望,于是企图以结束生命来解脱。 D、为能度过危机,陷于神经症或精神病。从此,当事人任何生活变化都可能诱发心理危机。 在学校领域,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

4、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发生心危机更具有传染性,处理不好,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危机干预案例,案例,因SARS疫情严重,2003 年 4月 24 日“北京市中小学全面停课,但有些学校仍然要求教师每日到校,在此期间,北京某中学初二年级 14班班主任吴老师不幸感染SARS,于 5月15日去世。,冲击,吴老师的去世,给她的同事和学生们带来很大冲击,师生们陆续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反应: 情绪上-震惊,悲伤,生气,愤怒,愧疚,自责,焦虑,恐慌,无助,孤独,麻木等 认知上-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等 行为上-四处打听查实真相,伤心哭泣,不知所措,心不在焉,坐立不安,梦魇及其他睡眠问

5、题等,,师生中普遍表现出强烈的震惊和愤怒情绪,很多人认为吴老师的去世学校当局应负很大的责任: 有些老师认为,吴老师感染后,领导要求年级组老师自己在家隔离的安排也是不当的,给老师和家人带来很大压力, 师生与学校领导间关系一度变得有些紧张,有些学生试图通过电话,网络发泄这种愤怒的情绪但被家长阻止了。,正常的悲伤过程被阻抑,因为 疫情仍很严峻很难有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哀悼工作, 另外,也因为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很多家长都没有甚至回避与孩子谈论这个事件,不主张甚至阻止孩子与别人谈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加之学校也缺乏对危机进行心理干预的经验,因此师生中出现的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没能得到及时处理,正

6、常的悲伤过程被阻抑了。使得他们不能顺利完成哀悼任务而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悲伤辅导的目标,Worden认为悲伤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完成与死者间未竟之事并向死者告别。与哀悼任务相应的特定目标就是: 增加丧失的现实感 协助当事人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 协助当事人克服丧失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重新将情感投诸新的关系里,继续有效地生活,我们将辅导目标定位,为受到这个事件冲击的师生提供社会支持,协助当事人探索和处理因吴老师的去世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和未竟事宜,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以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悲伤辅导方案及其实施,五个部分

7、,第一部分:教师团体辅导,教师团体辅导于 ( 月 16 日上午实施,时间大约三小时,参加对象为初二年级组的班主任老师,共 14 人(包括该校心理老师)。 这些老师和吴老师平时接触多,吴老师感染后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吴老师的去世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教师团体辅导包括建立关系,整理感受,小组分享和告别四个阶段。教师团体辅导不仅有效地帮助老师们处理这个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困扰,缓解了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紧张气氛,而且也为后来学生辅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告知信与班会,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以校长的名义分别起草了致同学和家长的两封信, 在 6月 30 日学生复课的第一天发给学生并将家长信带回家

8、。 初二年级各班当天举行相关内容的班会,信和班会的内容包括: 1。正式告知吴老师去世的消息,并表达哀悼的心情。 其目的是澄清事实,增加丧失的现实感,并为当事人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 2。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及行为反应以及如何去面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信息。 目的在于提供悲伤的心理教育,阐明悲伤反应的正常性,协助当事人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 3。提供学校及相关机构的辅导信息,强化为当事人提供的情感和社会支持,增加当事人的应对资源,第三部分:学生团体辅导,在 6 月30日上午为 14 班的同学举行了一个名为“告别” 的特别班会,以协助学生在一个支持性的团体中顺利进行哀悼工作。,第四部分:各种形式的悼

9、念活动,包括在校园网上发表师生撰写的悼念文章,为吴老师的家人制作纪念品,慰问吴老师的家属等。以协助师生公开而健康地进行哀悼工作,顺利完成哀悼任务。,第五部分:后续的辅导服务,有需要的师生,家长都可以通过面询、通信、电邮的方式得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的后续辅导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室还预备组织心理小组为一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进一步的处理悲伤的团体辅导。,学生团体辅导部分,14班全体学生共 43 人(男生22 人,女生 20人)参加了学生团体辅导!辅导安排在一间安静、宽敞的大教室, 辅导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辅导任务和目标: 1。介绍这次悲伤辅导的目的,使当事人认识到哀悼工作的正常化 2

10、。建立团体规则,使团体成员感到这是一个可以探索和处理丧失之后的痛苦反应的安全场所,促进团体的形成 3。介绍辅导员,建立起辅导员与当事人之间初步的信任关系,首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个特别班会的原因、目的,介绍参与此次辅导活动的青春热线小组成员,并阐述团体要求: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针对学生们的疑惑,辅导员进一步解释这个活动的意义,,因为在 SARS 危机中,大家都需要相互支持。特别是直接受到威胁的人,或者受到死亡冲击的人,会有更多的情绪需要处理。使同学们对活动目的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也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第二阶段:整理感受,辅导任务和目标: 1。通过情境回忆!引发当事人的悲伤反

11、应,协助当事人整理事件发生之后的感受 2。协助当事人将与逝者的关系由以前直接的交往关系转化为记忆的一部分 3。协助当事人学习忍受与失落有关的信息和场合,考虑到中国人不太习惯谈内心感受, 我们首先让同学们在一张事先打印好的纸条上填空: 你在-(时间)通过-(途径)得知吴老师去世的事- 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情绪方面,情绪方面:男女生都共同表现出强烈的悲哀、震惊、惋惜、焦虑、恐慌、愧疚、自责、苦苦思念等情绪。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描述当时感觉为,麻木、一片空白。女生则描述了抑郁、无助的情绪。只有一个男生表达了对当局和校方的愤怒。 从后来的小组分享中,我们发现:本阶段学生的情绪实际上还没有被完全清楚地界定和

12、厘清,尤其愤怒情绪,基本上仍处于被阻抑的状态,如果不经过辅导,很难透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宣泄和处理。,第三阶段:心理教育阶段,辅导任务和目标: 1。使团体成员了解悲伤反应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 2。使当事人将其情绪和行为反应正常化,并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尤其是愤怒、麻木感、轻松解脱感等不易为社会所接受的情绪 3。 促进团体成员接纳团体内其他成员不同于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为团体的安全性、支持性和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打下基础,辅导员向大家讲述了丧失亲友之后的悲伤反应,包括丧失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还特别指出丧失后出现愤怒、麻木感、轻松、解脱感等情绪的正常性。她说这些反应在一段时间内

13、出现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就有可能变成病态的悲伤反应,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 从当时对学生的观察及后来的小组分享我们发现,同学们在接受了心理教育之后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释然。并在小组分享中更为坦然地表达和分享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这表明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四阶段:小组分享阶段,辅导任务和目标: 1。促进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2。通过小组内的分享,使小组成员进一步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正常化 3。促进小组成员表达和宣泄情绪 4。引导小组成员通过同感和接纳,理解和帮助其他成员表达和宣泄情绪,以共同分担压力,并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5。进一步增强小组成员

14、对与悲伤有关的材料、情境的耐受性。,学生被分为六组进行小组分享:尽管已有心理教育作铺垫,但不是每个小组一开始就能顺畅地表达感受,对于难以开口的小组,我们通常以这样的问题开始谈论:在咱们小组里是谁第一个知道吴老师去世的消息的?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以后,就能减轻在小组内发言的压力感,顺利引导小组成员开始分享。 利用同感和接纳,催化小组成员的正常情绪表达。 在小组分享中,当小组成员发现面对丧失,每个人都有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时,就开始能够去探索,接纳,表达和宣泄压抑已久的情绪,也开始学习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感受,学习彼此分担压力,彼此给予支持。 孩子们在小组内,很容易分享悲伤“哀悼”怀念。,第五阶段:追忆与

15、归整阶段,辅导任务和目标: 1。通过追忆,协助当事人将与逝者的关系重新进行定位,进一步协助其将从前直接的交往关系转化为记忆的一部分 2。通过追忆,进一步促进当事人的情感宣泄 3。促进当事人了解并开始学习处理其未竟事宜 4。进一步增强当事人对与悲伤有关的材料情境的耐受性,几天前,师生们将吴老师生前的照片,资料做成了幻灯片,此时此刻,全班同学一起追忆与吴老师共度的日子,随着屏幕上出现的一张张记载着过去美好回忆的照片,吴老师绘制的家访图,吴老师给同学准备的精美的贺卡。还有那些记录同学进步的笔记本,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泣不成声,就连那些在小组分享中表现得十分理智和坚强的男孩子们也在流泪, 很多孩子站起来

16、表达他们对吴老师的思念。,吴老师,我想念你,吴老师!回来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希望, 吴老师,我给您添了许多麻烦,请原谅我的不懂事吧 孩子们这样来重新定位他们与吴老师的关系,人们都把老师比作蒲公英:等我们一个个成熟了,飞走了,蒲公英就悄悄地枯萎了“可如今我们的羽翼尚未丰满,您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之后,每个孩子得到一张彩纸,将自己想要对吴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表达思念或别的情感,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梳理自己与吴老师之间未竟的事宜,与小组分享相比,这种方式更为隐秘、自由、不具威胁性。事后,孩子们将这些纸条放进他们为吴老师的家人制作的纪念册中,作为送给吴老师的一份特别的礼物,第六阶段:告别阶段,辅导任务和目标: 1。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告别仪式,协助当事人顺利完成与逝者心理层面的分离 2。进一步协助当事人重新定位与逝者的关系,使其能够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诸其他关系上 3。促进当事人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 4。鼓励当事人应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