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781652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汉文学概况,一、汉诗:汉乐府诗 古诗十九首 二、汉赋:京都田猎大赋 咏物抒情小赋 三、两汉史传散文:史记汉书 四、两汉诸子散文:政论散文 学术散文,汉代社会概况,一 政治方面 1 两汉王朝都是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 2 西汉前期、东汉初年,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学术文化繁荣。西汉出现了“润色鸿业”的新文体汉赋。 3 武帝以后,由于长期的穷兵黩武,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严重,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势力日益增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4、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政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汉代社会概况,二 思想文化方面 1 西汉初年,思想比较活

2、跃自由,黄、老之学盛行。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思想开始定于一尊,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创造性。这种情况直到东汉末年才发生了变化。 2 西汉末年,出现了“纬书”,即与“经书”相配,具有附会于儒家经典的性质。“谶”是神的预言,实际上是一些巫师或者方士所作的能够预示吉凶的韵语,即宗教神权的象征。东汉时期,经学走向神学。其间,也出现了反谶纬、疾虚妄的进步思想家,如桓谭、王充、张衡等。 3、今古文之争:,汉代社会概况,三 社会风气方面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献纳辞赋的风气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 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 专门学习辞赋书

3、画。 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 巨丽之美 2 进取精神 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4 从浪漫到现实 5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比方说古诗十九首的产生,第一章 汉赋第一节 概说,一、赋体的来源 赋源于诗经。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源于楚辞清代的刘熙载在赋概中也说“骚为赋之祖。”钱钟书管锥编说:“枚乘命篇,实类招魂、大招,移招魂之法,施于疗疾,又改平铺为层进耳。” 文心雕龙辨骚说“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

4、、扬沿波而得奇。”,赋体的来源,三是认为赋源于战国纵横家说。比方说刘师培“欲考诗赋之流别者,盍溯源于纵横家哉!”(论文杂记) 。 四是认为赋源于荀况的作品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家,他的礼、智、云、蚕、箴皆为隐语,关于赋与隐语的关系,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王闿运湘绮楼说诗也说“赋者,诗之一体,即今谜也,亦隐语,而使人自悟,故以谕谏。”,汉赋,二、“汉赋”的含义:汉代的正统文学,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铺采摛文为特色,兴于楚而盛于汉,是一种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朱光潜先生说它“有诗的绵密而无诗的含蓄,有散文的流畅而无散文的直截”(诗论)。 三

5、、汉赋发展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初兴阶段,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盛兴阶段,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模拟阶段:扬雄长杨赋羽猎赋;转变阶段: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三、汉赋的分类,从体制上说,汉赋有大赋与小赋之别。大赋多“润色鸿业”,小赋多咏物抒情。从表现内容上看,汉赋可分为京都田猎大赋、咏物抒情小赋和骚体赋。 骚体赋是受楚辞影响最为深刻的赋,主要产生在汉初,在内容上、形式上、风格上都和楚辞相当接近,如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在形式上多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等。,三、汉赋的分类,京都田猎大赋是汉赋的主导样式,具有以下特点:在内容方面多描写帝王宫苑的富丽、都

6、市的繁华,物产的丰饶,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借以夸耀汉帝国的盛威。虽然赋末附有规谏之意,但“劝百讽一”,收效甚微。在形式上,铺张渲染,辞藻华丽,结构宏伟,韵散结合,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咏物抒情小赋出现在东汉中叶。这一时期,汉王朝的国势逐渐衰微,政治上的黑暗、儒学的衰微、有识之士处境的日益艰难,加剧了文人的忧虑和愤懑。形诸于文字,就产生了直抒胸臆、表现自我情感的抒情小赋。,四、汉赋兴盛的原因,首先,汉赋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汉赋兴盛的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 第二,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

7、“润色鸿业”为目的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第三,楚辞、荀赋的影响。,第二节 汉赋的发韧期,一、贾谊的抒愤伤怀之作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据史记记载他年十八就以善写文章而闻名郡中。二十多岁就深得孝文帝赏识,官至太中大夫,且“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后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这样的宠幸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攻击,“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贾谊深感贤人失志之悲,写下了吊屈原赋与鵩鸟赋这样的抒愤伤怀之作。,二、贾谊之后的骚体赋创作,贾谊之

8、后,汉代还有很多优秀的骚体赋:武帝初期,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仿屈原的招魂,写作者急切地盼望招回隐者,谓山中不可久留。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他晚年的失意之作,表达了无法施展个人才华之感。 司马迁也作了悲世不遇赋。赋中谈到的“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的看法是激励司马迁忍辱偷生、写作史记的精神支柱。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的写作背景是武帝好神仙 ,此外还有长门赋。 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都继承了贾谊悼念屈原的主题,形成了骚体赋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类型。,三、汉大赋的奠基之作枚乘的七发,“七发”之义有两解:一是七窍所发。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中说“盖七窍所发,发

9、乎嗜欲,始邪末证,所以戒膏粱之子也。”二是用七件事情来启发。昭明文选李善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辞七谏之流。”我们取后一说。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设置虚拟人物进行对话,分层次、有文采地体物写志、曲终奏雅等,这是汉代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而这些都是从七发开始定型的。,第三节 汉赋的兴盛期,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大赋成熟、定型之作。二赋虽非一时所作,但内容是前后衔接的。这两篇赋在史记和汉书的司马相如传里均为一篇,文选将此一分为二。 子虚赋中伪托楚国的子虚先生

10、出使齐国,在齐国乌有先生前夸耀楚国云梦泽之大,以及楚王田猎之盛,乌有先生也把齐国土地之大,物产之多大肆地炫耀了一番。上林赋写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的对话后,又大肆铺陈、描述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盛大场面以压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以此歌颂汉朝天子的气魄和声威。赋的最后写天子幡然醒悟,罢游猎而倡节俭,“游于六艺之圃,驰骛乎仁义之途”,曲终奏雅,劝百讽一。,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从艺术上说,这两篇赋的价值并不在于赋末的讽谏意义,而是在于其铺张扬厉的手法与富丽的词藻,在于由此而传达的汉王朝的赫赫声威。主要体现在铺张,和大量的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增加了文章词采的富丽。 二赋在汉赋的

11、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首先它们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劝百讽一”即以歌颂为主,规谏是次要的。司马相如生活在武帝时代,其歌颂还是有其现实性的,但后世没有那样的社会背景而简单地沿袭“劝百讽一”的外壳,这就不现实了。第二,它们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二、扬雄的辞赋,著名的观点是“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吾子),这表明他看到了赋的丽的特点,同时要求赋要含讽谏,即“则”,也就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者兼顾,这是进步的。 他的辞赋的代表作有四篇,分别是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这四赋均为扬雄侍从成帝祭祀游猎所作,从写作目的上说,这四篇赋都是讽谏。旨在息畋猎、绝

12、奢侈、惜民心、崇国防,在讽谏的意义上比司马相如更进一步,目标更为明确。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这四篇赋主要还是模仿司马相如的赋作。,第四节 汉赋的模拟期,洪迈的容斋随笔卷二中说:“自屈原词赋假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扬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二京赋以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疑虑,无复超然新意。”这指出了汉赋在艺术表现上的模仿相因。从文体和题材上,同样也体现了模拟的特点,扬雄写了蜀都赋,班固跟着写两都赋,张衡继而写二京赋,使得都城赋成为赋中的一大类别。这种模拟现象与汉代的思

13、想一统与经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一、班固的散体大赋,班固(公元3292)在两都赋中,比较洛阳与长安作为首都的优劣,特别强调东汉在洛阳所实施的统治,比西汉在长安所实施的统治更符合儒学的理想,为定都洛阳造舆论。赋中假设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西汉都城长安的繁盛,宫苑的富丽,东都主人则责备他“驰骋乎末流”,转而向他称说今朝的盛事,最后归结为应建都洛阳。西都赋着重长安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各色人物,盛赞长安的富庶与繁华。它最大的特色是以描绘都市为中心,比西汉辞赋更为广泛地反映了人类生活场景,山水、草木、鸟兽、珍宝、城市、宫殿、街衢、商业、服饰、人物等,样样俱全,气魄宏伟,景象壮丽。在结构模式上,它打破了

14、“劝百讽一”的传统布局,东都赋全部都是讽喻,与西都赋中的景象描写“势均力敌”。,二、张衡的散体大赋,二京赋为东京赋和西京赋的合称,是张衡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的著名文学著作。此赋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作,借“凭虚公子 ”与“安处先生”的对答贯穿全篇。 尽管是摹仿之作,但张衡写作此赋花了大量的心血,力求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两都赋。首先,从篇幅上说,二京赋更为巨大。如东京赋长五千四百余字,这比东都赋超出一倍以上。再从内容上说,二京赋对各种生活场景的描绘更为细致全面,尤其在世俗生活方面,如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表演等,作者都花费了大量

15、笔墨。,第五节 汉赋的转变期,一、张衡的抒情小赋 归田赋就是他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正如作者所说,归田赋的主旨是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即因感于社会的动乱和个人的怀才不遇而隐遁田园。 这是辞赋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与西汉中期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的态度正好相反。 全赋从体制上给人以干脆明丽的感觉,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赋中虽然也采用了铺排的传统手法,但是这种铺排并非是单纯的形式上的,而是融入了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志趣,在结构上也是有详有略,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并非铺天盖地般地渲染,而是追求意境之美,这些都更接近于诗的表现手法。,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刺世疾邪赋是赵壹的代表作,也是东汉后期抒情小赋的名篇。刺世疾邪,意思是斥责世俗,痛恨邪恶。题目四字,高度概括了全篇的基本内容。 全赋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前此汉代辞赋中未曾出现过的,不仅抒发了下层有识之士遭受迫害的愤懑,表明了不与世俗邪恶势力妥协的精神,也蕴含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本赋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情愤激、爱憎分明。全篇自始至终都用对比的手法来解剖社会,显示自己的愤懑和爱憎,笔锋很锋利,措辞也很激烈。从语言上说,赋作文字平正,语句流畅,摆脱了汉代大赋板滞堆砌词藻的形式主义桎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