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0752893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最苦与最乐(2017).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最苦与最乐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恩惠(hu)缠着(chn)契约(q) 招ln(揽) 循环(xn) xi(卸)却 监d(督) 死而后y(已)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1)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2)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3)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4)心安(理)得:自认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3(南京中考)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月日星期三小雨转多云今天早晨,我在小区运动场玩,忽然看到双杠上挂着一幅蜘蛛网。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仔细观察后发现: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自行车

2、车轮,从“车轮”的中心伸出了许多细丝,我数了数,哇,有25条!它们又被一圈圈蛛丝连起来,就成了漂亮的网。谁能说蜘蛛不是不厉害呢!(1)第句中量词使用不当,应将“一幅”改为“一张”。(2)第句啰嗦,应改为:“我以前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或“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3)第处标点不当,应将“许多细丝”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4)第句有语病,应改为:谁能说蜘蛛不厉害呢!4(北海中考)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

3、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AB C D5按要求填空。(1)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全集。梁启超(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设问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6(武威中考改编)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引发国人对河西走廊的关注,学校开展以“关注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

4、搜集材料材料一至材料六是组内同学搜集的,请你从所学过的知识中挖掘一则与河西走廊有关的材料,作为材料七。材料一: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出土于甘肃武威,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品中无与伦比的珍品。材料二:河西走廊境内的三大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材料三: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其价值非凡,魅力永恒。材料四:长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近年来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材料五: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沙漠包围。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约

5、占94.5%,其生态问题之严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河西走廊西头,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敦煌逼近。材料六: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西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以“天下第一关”著称于世。材料七:示例:左宗棠西出河西走廊,收复新疆。(答霍去病、玄奘、张骞、林则徐、班超等人的事例均可,但其表述必须与河西走廊相关联)活动二:整理材料前六则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历史文化有关,另一类与生态环境有关。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材料是材料二、四、五(只填写材料序号)。活动三:分析材料分析以上两类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两个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20字)结论一: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论

6、二: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意思对即可)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回答问题。7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8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9“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10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

7、的?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02拓展阅读(原创)做难事必有所得徐长才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终于制作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多年

8、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是无比艰难的,更有生命危险,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那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在经过海上美军某基地时,被美军关押。美军在搞清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帮他修好了船,友好地送他继续航行。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域,虽然风平浪静,长久的寂寞又给他带来

9、了无限的恐惧,但他挺了过来。有一条巨鲨,尾随在他的船后很多天,他也没有被吓倒。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土著人待他很友好,酋长的女儿还想嫁给他,但为了完成环球航行的大业,他毅然地“逃”了。经过好望角时,那里的人们被他的勇敢行为所感动,举办宴会邀请他。当他继续航行时,停在那里的所有船舶都鸣笛为他壮行。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翟墨终于又回到了日照。翟墨实践了“做难事必有所得”。达尔文年轻时就在学习和钻研动植物学上下功夫,能细心地对一些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有时连吃饭也忘掉了。他大量采集植物和昆虫,把它们制成标本。后来,他大胆地好不容易在英国乘上了一艘到南美洲去的邮轮,孤身一人到南美洲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收集样品。

10、在那里,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历了很多风险和磨难。通过多年考察、搜集和研究,达尔文撰写了巨著物种起源,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说,达尔文的卓越成就是他不畏艰苦和敢于做难事而取得的。常言道:“_,_。”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选自做人与处世)11阅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中心

11、论点】做难事必有所得。1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做难事必有所得”的观点。13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分析文章的结构】A/ B/ C/ D/14请结合文意在第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诗句。【补充论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5最苦与最乐中说“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拓展延伸】示例:一个人为了心中的追求

12、,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这份所得除了物质上的所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超然与享受,所有的磨难在成功的喜悦面前,都会显得一文不值。“最苦与最乐”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经历过的苦难最难忘,历经苦难后的快乐最令人陶醉。学法点津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典型例题】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参考答案】对比论证如:“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运用对比,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技法点睛】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1.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2.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