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0750967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具、妻子、交通等。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2.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进一步品味语言。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教学重点:1.诵读,并在此

2、基础上理解文意。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1.探究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2.理解文章大意和怎样看待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存在价值。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

3、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1作者简介。见状元导练。2背景资料。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游记。21cnjycom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正音正字。(幻灯片展示生字生词)豁然(hu) 俨然(yn) 阡陌(qin m)垂髫(tio) 邑人(y) 骥(j)间隔(jin) 问津(jn) 叹惋(wn)诣(y) 郡下(jn) 缤纷(bn)2教师范读,要求

4、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3再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4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感知大意。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1学生依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发现疑难。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检查并答疑解惑。3以小组为单位,把各组共同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和老师一起解决。(1)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多指味道鲜美)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一词多义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中 中无杂树 (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之 忘路之远近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处处志之(代词,记号,标志)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遂 遂迷,不复得路 (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舍 便舍船 (丢弃)屋舍俨然(房屋)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

6、号)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其欲穷其林 (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5)文言句式见渔人,乃大惊: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问所从来:省略句,省略宾语“渔人”。具答之: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宾语“渔人”。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再次疏通文意,并试着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温故知新,检查反馈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并检查学生的翻译课文

7、的能力。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2.请同学们创造性地复述课文。3.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你对桃源的感受,并简述理由。美乐奇4选择自己喜欢或有感悟的句子,朗读、背诵。三、精读课文,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外部环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进行描述(这里的XX美,你看)示范: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

8、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www.21-cn-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二)理解桃源之乐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欢乐呢?(老人、小孩、男女、渔人)他们分别为何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老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和平安乐,无忧无虑大人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渔人受到热情款待(三)探桃源之奇1.奇在何处?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9、数十步,豁然开朗。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2.问题探讨。(1)桃源人见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写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远。(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人的痛苦生活而叹惋。(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打扰,想保持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也为下文再寻埋下伏笔。(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为什么会“遂迷,不复得路”?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理想社会,暗示其是虚构的。四、研读课文,击破难

10、点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要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找不到,虚构的;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1教育网2.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五、主题探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

11、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六、课堂小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就是他们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其欣喜为何如?21cnjy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基础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