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721614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学(2012)第三章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学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罗松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总问题,引言:西方人本主义(Humanism)批判传统 人本主义的批判逻辑:将人的本质假定为超验的(transcendent),使其神圣化和彼岸化,以此来反观黑暗的现实,认为现实的罪恶使得人的本质异化(alienation)。如果人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扬弃非人的现实从而返回到人的原初本质。 就此而言,人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道德批判,而非革命批判,它自身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一、人的一般特性,1.人的类特性: 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写作以1844年经济

2、学-哲学手稿为主体的“巴黎手稿”期间,马克思参照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来思考人的类本质,将其界定为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劳动)。,费尔巴哈论人的类特性,“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的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自己的个体当作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自己的类当作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而得名的意识。什么地方有意识,什么地方就有从事科学的才能。科学就是对类的意识。所以,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在动物,内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却既有内在生活,又有种外在

3、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人思维,其实就是人跟自己本人交谈、讲话。思维、讲话是真正的类的职能。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将自己假设成别人,这正是因为他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而且也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30页。,马克思论人的类特性,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1)我在我的生产中使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对象化,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对象性的、可以感性地直观

4、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你自己认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马克思: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仅仅因为喜欢”,(堂舅的)木工活,在方圆几

5、十里无人能比。并不是他手艺比别人好,而是做同一种物件,他精雕细刻,花的时间比别人长。 舅舅晚年的时候,我跟他有过一次对话。我说买主都说你手艺好,木匠都说你为人毒,你到底是咋回事?我舅舅叹了一口气,说: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做木工,既不是为了让人说好,也不是为了让人说毒;说好说毒,都当不好木匠;我摆治了一辈子木工活,仅仅因为喜欢。 刘震云:“榜样”,人民日报2011年9月16日,第24版(文艺评论)。,弗洛姆(Eric Fromm)论“人的双重肯定”,一个人奉献给另一个人的是什么?他奉献自身,奉献他宝贵之物,奉献他的生命。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为他人牺牲生命,而是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

6、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的表现和具体化。因而,献出生命的过程,使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给予”本身是一种高雅的乐趣。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这种思想已由马克思作了精辟的表述,他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只要他们

7、不互相作为对象相待,而是处在真正的创造性的关系中,那么,给予也必然意味着获得。 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21页。,马克思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标,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

8、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同上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同上,恩格斯论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

9、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动物在消灭某一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人消灭植物,是为了在这块腾出来的土地上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萨特(J-P. Sartre)论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意思是说,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人确实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而不是一种苔藓或者一种真菌,或者一颗花椰菜。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

10、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6页。,2. 私有制条件下的人:人的自我丧失与异化,“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指我的劳动引者注)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外化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地说,只是活动的假象。因此,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 马克思: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马克思论劳动的对象化与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11、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

12、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论“劳动的异己性”,“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有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马克思:1

13、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拜物教” 原指原始部落对山川树木有灵的崇拜投射,后来也指女巫所赐的护身符。它指的是宗教给物赋予超自然的力量,逐渐发展为人们对物的崇拜。 商品拜物与宗教崇拜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将具体的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劳动,因此也就把个体的人异化为抽象的“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被等量齐观 。,马克思论商品拜物教,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是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

14、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在富士康如何当工人,在流水线上,一个人就是一个“工站”,富士康强大的工业工程处(IE)会将每一条流水线的产量与成品率估算得异常清晰,每个工站都有标准动作和完成的时间。例如MP3/MP4部门有一道焊接工序,共5个焊接点,IE部门会将这5个焊接点总时长设计控制为13秒,并分解为4、3、2、2、2秒。稽核部门稽核该工序时也主要是看操作的秒数。 有位女工告诉我们,她实在太累了,有一次流水线上的一个组件掉在了地上,她弯腰去捡,突然换了一个姿势后,感到莫大的轻

15、松。于是,她总是希望某个零件能够掉在地上。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23期(总第581期),第53-54页。 “如果我建一个工厂,我不会像别的工厂一样,不让人说话,管的特别严。我会人性化的管理,我会让他们开心做事,愿意来我家做事,不会有压力,高兴来上班,高兴回家。”(富士康跳楼幸存女工田玉的微博,2011年4月27日)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39期(总第277期),第50页。,泰勒制(Taylor system)三原则,劳动过程与工人的技能、传统知识相脱离,由此,劳动不再取决于工人的能力而完全取决于管理部门的控制; “一切可能的脑力劳动都应从车间中排除,集中到计划或设计部门中”,亦即 “

16、脑手分离”、想法与实施相分离; 运用对知识的垄断权支配劳动过程的每一步骤及其实施方法,由此,工人降低到一般的和无差别的劳动力水平,知识则集中在资方管理部门。 参见【加】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5-472页。,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自我的追求和主动的意愿以其最低的分量而存在于工作的快乐中,没有这种快乐,个人最终就是瘫痪的。因此,对于工作中的快乐的维持,就是技术世界中的根本问题之一。 只要人被降格到仅只必须完成指定任务的地位上,做一个人与做一个工作者之间的分裂问题就在个人的命运中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合理化的过程究竟能贯彻至何种程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做到自我限制以便给个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不是盲目服从指示留下空间。在这里,工作中的快乐来自人的实存与从事工作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