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683760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10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发展规划}大学与国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儒学与国学,儒家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 、“人文”主义精神。 人性与道德。性善与性恶之辩。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第二、“自然和谐”精神。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和一”。由此引发出人与自然的学说,恪守天道,第三,“中庸”精神。 “阴”与“阳”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又在归纳出“偶”与“奇”的概念,如“五行”的“五”; 这种“奇偶”精神浸透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比如中医学。 孔子的“中庸”说以及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

2、种精神的理论说明。 “其有余者,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益之。 . 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 . 第四、“会通”精神。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一、国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 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

3、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尚书泰誓:“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 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 孙膑兵法:“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 一是高扬明道正义,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 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1、“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阴阳五行、

4、天人感应。 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大神秘的力量。 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上天可干预人事,并以灾异对人事进行谴责和警告,像水旱、虫灾、日食、地震、冰雹、陨石等都看作是天的遣告。,2、人与天命之天“合一”的中心是“敬德”。 “有夏昏德”、“夏王灭德作威”、“夏王弗克庸德”,这是夏失天下的缘由。 “弗敬上天,降灾下民”,“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暴殄天物,害虐蒸民”,这是殷商失天下的缘由。 这种自周初以来形成的“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观中,无疑的其伦理道德色彩大大超过其宗教色彩。 3、敬天保民 天子受命于天,然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二、儒家产生的时代 春秋

5、时代,因编年体鲁国国史春秋得名 . 1.王权衰微,无以号令诸侯。 2.诸侯国内乱,郑、鲁、晋、宋、陈、卫等国为夺君位,杀伐争斗此起彼伏. 3.诸侯灭国兼并连绵不断,华夏诸侯群龙无首,夷狄戎蛮乘机肆意侵扰.,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定公元年,楚相囊瓦欲得蔡昭公之美裘,不予,被扣压于南郢三年,直至献裘始得归,蔡楚结怨已深。 伍子胥父诛乎楚,心怀复仇之心逃往吴国。定公四年,蔡昭公、伍子胥借吴王阖闾之力伐楚报仇,破楚入郢。,鲁国三桓专政,竟至将昭公驱逐在外七年多,最后死于乾侯; 齐国崔杼、庆封专权,直至陈(田)氏夺权; 晋国为大夫韩赵魏三家所分 .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最为频繁的

6、时期。 春秋时期更多的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的战争 .,僖公十九年“梁亡”, 公羊传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何休解诂曰:“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国之中无一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鱼烂从内发,故云尔。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当绝也。”,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8日。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为中都宰。五十五岁时开始携弟子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于六十九岁归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三、大学与儒家思想 (一)修身治国的人生目标 大学

7、之道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广博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彰明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内心最美善的德性,使人不断地自明其德并得以自新,从而能够使人终至于最美善的道德境界,这便是“大学”所要致力于心治至德至善的目标。 而要达到这一切,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经过止于善境、定、静、安、虑一系列必要的途径而后得到至善。 至为重要的是,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是要使人有所作为,成就远大的理想:“明明德”于天下,即怀有远大志向的政治抱负。,儒家据此提出八条目来明确人生所应具有的远大志向: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8、、“平天下”。 其中,“修身”乃是万民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所谓修身即是端正自己的内心,对于与生俱来的诸如人情之忿怒、恐惧、喜好、忧患等,皆通过修养自身而达到“端正”,使“心不在焉”,即不为外界环境和事物扰乱内心;,人居处于自己的家庭、族人之中,必有亲疏、爱恶、畏敬、哀怜之情,所以,要修养自我身心,摈除以喜恶之情来对待他人,要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喜欢一个人要知道他的短处和不足,厌恶一个人要明白他的长处和优点。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首先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才能去禁止他人。自我身修而后齐家,为人父、

9、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夫都做好了,家庭和睦,值得人们效法,而后民众以之为典范,才可以教育国人。,修身对于修养仁爱、礼让之德是至为重要的: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悌),上恤孤而民不倍(背弃)。” 这便是修身治国从而使天下太平的重要根本。修身治国就是要以身作则,以修养的己身之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民众的表率。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缁衣)这种心修与体全,君以民存之关系,正是修身、治国的最好诠释。,(二)儒家的政治理想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张 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 大道之

10、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

11、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以礼义为纲纪,谨慎地实行礼制,以此来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是非,倡导仁爱、谦让、礼貌之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既有差别,又有和同,从而构建一个差别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此即为“小康”。 2、“仁”为核心的思想学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其仁,是以人为本: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 意谓行政在于获得人才,获取人才要靠身正,而修正自身要靠道德修养,修养道德就要靠仁义。仁义从家庭伦理上来说是爱自己的亲人,从社会关系来

12、说就是尊敬贤人,亲亲、尊贤乃是仁义的具体表现。 在儒家倡导的仁德观念中,贤明之君的典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缁衣)禹在君位三年,百姓在禹的修正自身、仁德施政中得到了教化,因而仁道得以畅行。,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儒家还主张要在社会施政中,“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王制),即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来移风易俗,做到赡养老人而使全社会尊老敬老,尊重贤德之人而使人们更加崇尚道德,摈弃无德之行使得人们摒除邪恶,最终构建一个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人人安居乐业、勤奋努力的理想小康社会:“无

13、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王制),3.礼为纲纪 先秦儒家自孔子始即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政治、思想、文化体系,而“礼”是这一体系中至为重要的纲纪。 礼的意义就是为人们的言行制定一整套的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其本质在于“行修、言道”(曲礼上),即行为要有修养,语言符合道义。 儒家认为,“礼”乃人与禽兽区别的重要所在:“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因此,有圣人出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曲礼上)。 可见,“礼”为纲纪,实乃为人的最基本准则。,“礼”,成为国君持有的治国的重要手段,能够用来治理国政、安定君

14、位。 “礼”在儒家看来还是人伦纲常,维系着人们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准则。 因为治理社会,首要的是治理人心,而人心则有“七情”,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已,治理人心即是治情。 儒家清醒地认识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运) 礼义为纲纪,则人类社会就能崇尚辞让,讲信修睦,舍弃争夺掠杀,天下就会大治;但如果舍弃家庭伦常和社会关系之礼,天下就会出现大患。这就是礼对于治理

15、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缁衣)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曲礼上)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16、予也有三年之爱(通“哀”)于其父母乎!”(阳货),4、人道主义与个体人格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节用而爱人”(学而) “汎爱众而亲仁”(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恥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里仁),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