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

上传人:邓** 文档编号:14067789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范本(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讨论稿)目 录一、序言1二、面临的形势3(一)基础与优势3(二)挑战与机遇6三、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主要目标9(三)改革思路12四、总体战略19(一)学科拓展与提升战略19(二)多校区协调发展战略23(三)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战略26(四)开放办学与影响力提升战略29五、行动计划32(一)学科建设行动计划32(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36(三)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行动计划43(四)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行动计划49(五)国际合作与交流行动计划57(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62六保障措施67(一)加强党的领

2、导,强化组织协调67(二)健全决策机制,提高管理效率67(三)拓展资源渠道,建设和谐校园68一、序言南京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院校之一。自1902年创建以来,历经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改为现名。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学校调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

3、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公认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誉。许许多多的名家大师,在这里传播科学文化的火种,中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6位曾经在这里求学和治学,200多位南大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这充分显示了南京大学追求真理,追求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一贯精神。正是这种富有特色的南大精神和南大文化,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使学校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青春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结合“211工程”和“985

4、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各项主要办学指标在国内高校中一直位居前列,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今天的南京大学正在前人取得的辉煌成绩上昂首阔步迈向新百年。在新的百年里,全体南大人必将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共同努力,推动南京大学成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世界一流大学。本世纪的前二十年,正是新百年的起始阶段,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南京大学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办学条件与特色,在充分调研与讨论的基础上,特制定南京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面临的形势(一)基础与优势近年来,南京大学围绕创建

5、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办学思想,不断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学科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内涵得到显著提升,文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基础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凸显,部分优势学科和方向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有关统计,截至2010年12月,我校有10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前1%;依托文理学科深厚的基础,在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以及与新兴战略性产业有关的新兴交叉学

6、科建设取得新突破,部分学科在国内名列前茅并形成重要影响力;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回答国家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我校现有3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中,我校参评的28个一级学科,3个学科排名第一,17个学科位居前五,继续保持了在国内高校的前列位置。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我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出了“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

7、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探索以“三层次体系”、“三三制”方案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生经过“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学习后,选择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本专业升学、本专业就业创业或跨专业升学、跨专业就业创业,逐步构建了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结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前沿性、跨学科、国际化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专家评估。1999年以来,我校共有35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据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青年

8、报和新华网上公布的统计,我校培养的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术领军人才数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3.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逐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引进人才1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5人,海外和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28

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4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目前,南京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分布合理、规模适度、学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4.基础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明显提升,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现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中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和计算机软件新

10、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品系规模位居国际前十。1999年以来,我校共主持“973”计划项目9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我校以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8篇;3项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9项;其中“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

11、一等奖;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建设了一批政产学研平台,产生了一批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成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等成果集中体现了我校人文学科在文化弘扬与传承上的突出贡献;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成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与“智力库”。 5.深化强强合作,推进高端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再上新台阶。这些年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有着广泛的国际联系和较高的学术声誉。目前,我校已与3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5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中,1986年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建

12、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典范和中美交流的重要窗口,最近5年间包括兰普顿在内的40多位美国著名学者,50位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以及基辛格等著名人士访问中心;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德法学研究所”,纳入中德两国中央政府“法治国家对话实施计划”,成为中德法学合作的样板;与法国巴黎十二大合作的“中法城市区域规划研究中心”,通过搭建良好国际合作平台,已成功申请到欧盟第7框架课题“中欧跨大陆城市与区域研究项目”(2009-2012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在海洋科学、公共卫生、当代中国研究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并于2010年7月9日在南安普顿大学举办了“南京大学日”,这是我国高校首

13、次独家走进欧洲,主动展示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现状,通过活动深化和扩大国际合作。6.仙林主校区建设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仙林主校区已投入使用,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42万平方米,已有2万多名学生入驻,二期工程已经启动;文献资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学校图书馆总藏书量超过500万册,外文原版期刊品种达到2000余种,可供使用的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已达100个,是国内少数几个拥有“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三大引文索引完整数据的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初步建成。所有这些都为南京大学新百年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条件基础。(二)挑战与机遇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14、,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表现为对人才资源之间的竞争,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综观世界历史,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对一个国家发展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重点建设好一批研究型大学并争取其中的若干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行列,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2006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到2020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强调,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

15、重使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我国进一步明确,要经过15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造就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的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团队。2010年7月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指示精神,南京大学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差距,在与国内兄弟高校的竞争中也面临空前的压力。1.又好又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相应的观念、体制、机制准备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以激发活力,提高办学效益。2.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日益清晰,成效初显,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