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66113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8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福利待遇体系}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学习 本章所需的预备知识 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个人偏好和社会福利函数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平等,回到目录,预备知识,第一章 预备知识部份中有关无差异曲 线、生产扩展路线、等成本线、等产量 线、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内容。 第四章预备知识中有关效率的内容。 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矛盾 在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1)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这也就是在分配理论中所说的按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成员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2)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

2、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 3)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需要标准、平等标准这两个标准有 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率则不会有利于平等,有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市场经济中按效率优先原则进行个人收分配所带来的收入悬殊,贫富对立 现象往往需要通过政府的收入政策来缓,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常用的收入政策有关于个人所得、财产消费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如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对教育事业的资助、改善住房条件等。 收入平等化政策对于缩小贫

3、富之间的差距,对改善穷人的地位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效率降低、政府负担增加等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化的主要内容,帕累托最优的含义:微观经济学强调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表现为效用极大化或者利润极大化),但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的加总,未必是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尽管社会的福利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加总。因为,只有在某一点上,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加总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到或超过,这一点都会造成其它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减少。帕累托最优正是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方的境况改善,都不会不使另一方境况恶化。如果一方的境况改善可以同时

4、使另一方境况也得到改善,这就没有实现帕雷托最优,此时的改进被称之为帕雷托改进。帕雷托最优的分析适用于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消费者和生产者帕雷托最优的图像说明:把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图对顶合在一起,得出图14-1,表明越往左下方,乙的满足程度越高;而越往右上方,甲的满足程度越高。从D点开始沿IC甲1移动,对甲来说,它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满足程度不变,但是乙的满足程度却可以提高,因为它与乙的无差异曲线由IC乙1于IC乙2,而后者距乙的原点0乙比前者更远。反过来,从D沿着IC乙1移动,乙的境况不变,甲的,境况可以得到改善。D点没有实现帕雷托最优,此时沿着任何一个方向的移动都属于帕雷托

5、改进。但如果从E点沿IC甲2开始移动,它的新交点则在IC乙1上,而IC乙1要比IC乙2离乙的原点更近,这就说明甲的境况不变,而乙的境况则要恶化;反过来,沿IC乙2移动,其对甲的效果也相同。所以E点就是帕雷托最优点,任何变动都是一方境况不变,而另一方境况恶化。,图14-1 最优消费者福利,看图要点:图中 IC甲和IC乙分别 代表消费者甲乙 两人的商品的无 差异曲线,其中 IC乙反向即原点 在右上角0乙处; X、Y分别代表不同 的商品; E点同时满足两个消 费者效用的极大化, 即是消费者的最优福 利点;它表明任何改 变现有消费结构的努力 都会导致消费者福利之和的下降,此时两条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6、相等; 0甲0乙曲线为连接两个原点的曲线,也是无差异曲线之间的切点连接成 的曲线,即消费者福利最优条件的契约曲线,它表明沿着这条曲线,变动的 商品结构会提高一个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降低另一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但是, 这一商品结构的变动是可能的各种变动中最符合消费者福利最优的条件的。 从D点开始,沿任何方向的移动都是帕累托改进。,生产效率的最优条件:按照消费者最优条件的理论,运用等产量曲线分析法,可以证明生产者也同样有最优条件。即生产者的生产要素组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增加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减少。也就是说,只要这种改变还能使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增

7、加,而不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减少,就没有实现生产者效率的最优。 对生产最优条件的分析也可以简化为用两种生产要素A和B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与消费者的满足最大化不同,但是原理相似,生产要素的组合要最大化,就是要实现A和B组合的最大生产效率。如图14-2,图14-2 最优生产效率,看图要点:图中 X,Y分别代表 不同商品的等产量 曲线,其中Y 商品 的等产量曲线反向, 即原点为Oy; A、B分别代表不同 的生产要素; E点为生产要素效率 的最优组合点,在这一 点上,任何改变生产要 素组合的努力都只会使 两种产品之和下降; OxOy为连接两个原点的曲线,也是可能的无数条X和Y的等产量曲线的 切点连接

8、成的曲线,即最优生产条件的契约曲线,按照这条线扩大一个产品 的生产,减少另一个产品的生产,都能实现两者可能的产出的最大化。 从D点开始,沿任何方向的移动都是帕累托改进。,生产者和消费者最优的综合(即产品替代最优条件):把最优生产契约曲线改为产品X和Y之间的生产转换线,就形成图14-3所表示的TT1线,该线也被称作生产可能性线,即运用既定生产要素所能形成X和Y的最大组合曲线。这条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是X和Y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也就从技术上讲,减少X产品,增加Y产品都符合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但是,其中只有一点,是生产X和Y产品的效率最优比率恰好等于消费X和Y。,产品的消费者最优比率。只有在这一点上,才

9、能既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又实现消费者的最大满足。而f线正是表示两个消费者满足程度都最大的曲线,它与TT1的切点,即图14-3的P点,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最优的条件。而沿着中间的L线向有上方延伸,表明只有顺着这个轨迹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同时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最优的条件。,图14-3 产品替代最优条件,f,看图要点: 图中 TT1线为生产可 能性线,即运用既定 生产要素所能形成X 和Y的最大组合曲线。 这条曲线上每一点的 斜率都是X和Y产品的 边际转换率, P点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 同时最优的条件 ;即生产 X和Y产品的效率最优比率 恰好等于消费X和Y产品的 消费者最优比率; f线是既能实现

10、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 又实现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的曲线; L曲线向右上方延伸,表明只有沿着这个轨 迹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同时满足生产者和消 费者最优的条件。,第二节 个人偏好和社会福利函数,阿罗不可能定理:直观地说,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的次序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各种个人偏好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就能确定社会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根据经济学家阿罗的研究表明,在任何情况下,试图依据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而不违背以下五条原则是不可能的,这五条原则为:,1社会福利函数必须体现公众的一致偏好。 2社会福利函数不能对个人偏好的变化作出相反的反应。 3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只体现那些能

11、够实现的偏好。 4社会福利函数不受习惯和国家法规的强制。 5社会福利函数不是一个独裁者的创造物。,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它离开45度线越远表示社会分配越不公平,越近则越公平。基尼系数是将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与45度线以下面积的比较,若其等于0,表明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重合,社会分配绝对公平,等于1则社会分配绝对不公平,用公式表示为A(A+B)。如图14-4所示。,看图要点:图中 纵轴代表收入%;横 轴代表人口%; 45度线为对角线,表 示这条线上每一点所 对应的人口%与所占 有的收入%相等; 洛伦斯曲线

12、代表不同的 人口组其拥有的收入占整 个社会收入的比重; A/(A+B)为基尼系数, 其大小表示社会的公平程度。 系数大小与公平程度成反比 关系; 当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重合时,基 尼系数为0,收入分配完全公平; 当洛伦斯曲线弯曲为0WX状时,基 尼系数为1,收入分配极端不公平。,图14-4 洛伦斯曲线,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人和人的能力与禀赋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使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为富裕,这就产生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讲公平就要损害效率,将效率就要损害公平。对待这个问题的首先应该应该更新观念,公平不仅是收入面前的公平,更应该是机会面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可以纠正过分强调收入公平的弊端,给,优秀人才提供抓住机遇,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又从根本上保障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既遏制平均主义的倾向蔓延,又能防止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让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以尽可能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同时,既给穷人以基本生活的保障,又要降低社会福利对生产积极性的可能损害。把效率和公平的替代关系限制在最小的区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