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0659588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一、选择题1.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 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B. 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 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D. 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对待“工匠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信息可知,孔子从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可,到提出“道器不离”的道器关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学问只要

2、有益于国家、社会,就应该被社会承认,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正确;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只是“道器不离”的关系解读,而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A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B、D说法错误。【点睛】“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丧志”是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道器不离”即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2.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主

3、要原因是A. 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B. 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C. 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南朝宋书则载江南”可知,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A正确;“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与材料无关;“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D说法错误。3.

4、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A. 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B. 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C. 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D. 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草市兴起,且政府设立机构管理,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D正确;“坊市制度”是唐朝城市布局的设置,与草市无关,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开始出现,B错误;材料“早暮巡警,

5、盗将窜迹,人遂高眠”指的是对草市的管理,而不是“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C错误。4.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A. 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B. 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C. 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D. 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可知,“里老文化”作为明初社会治理中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渊源于里老制度产生和发展,材料中强调乡村中有纠纷不能自己解决的,经常求助于德高望重的长者,最后都惭愧、信服而归,这是地

6、方自我管理而对国家治理的有益补充,C正确;材料体现的基层自我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便于国家的管理和中央集权,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里老制”中的长者是村乡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而不是“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乡里纠纷的解决、调节,而不是“司法判决”,D说法错误。【点睛】“里老制”是乡村治理和纠纷调处由村乡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5.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提到:“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意

7、在表明A. 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B.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 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D.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王韬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可知,王韬不仅主张学习器物,而且还认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才是“富强之本”,故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正确;作者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A错误;据材料可知是强调王韬的主张,而不是其作用,“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都是强调的作用,C、D不是材料主旨。6.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首次将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

8、;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从1918年的第五卷第五号开始,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并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上述史实表明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系统研究C. 各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可知,无论是梁启超、还是同盟会成员以及资产阶级

9、激进派都在20世纪初期介绍马克思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A正确;据所学可知,李大钊等无产阶级革命者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各派别,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是保皇派、同盟会成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青年最初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这些资产阶级各派别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C错误;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也属于西方文明,故D说法错误。7.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

10、,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A. 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B. 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C. 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D. 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而且在对外上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

11、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B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不是“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的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D以偏概全。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有些稀缺的资源(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和勘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A. 收回列强对华资源控制权B. 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需要C.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D. 配合“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列入了

12、国家发展计划其目的是奠定新中国矿业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D正确;“收回列强对华资源控制权”与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勘探目的无关,A错误;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探目的是要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确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而不是“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B错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是农轻重等比例关系,材料没有涉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与材料无关。9.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A 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B. 价

13、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C. 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D. 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对女性歧视,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时代影响,B正确;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有性别歧视,而不是阶级性,A错误;民粹主义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性别歧视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而不是贵族政治,D错误。【点睛】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

14、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B.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C.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D. 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答案】

15、A【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率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A与材料相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不是“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C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11.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月工资(卢布)196598088353197516601228120苏联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 改革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民积极性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C. 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了优势地位D. 农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可知,其灌溉土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工资都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的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