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话说李清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53787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 话说李清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 话说李清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 话说李清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 话说李清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 话说李清照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孙笑笑 前人有评“易安词”者,称李清照乃婉约词之杰出者,却与东坡词“大江东去”相较,称境界不够开阔,是小女人的词。我以为这话未免失之偏颇。古代女子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难得出门,生活环境就是庭院闺阁周围,多有风花雪月相伴。有几个文墨通畅的小姐、嫔妃、仕女能写出来的诗词自然也离不开闺怨、愁思、爱恨。就算出过几个女强人,像汉之吕后、唐之则天、清之慈禧,她们的兴趣未必在诗词上,强求李清照也来写“大江东去”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通观易安居士半世颠沛的流亡生活,她也不能不“婉约”的,而婉约词未必境界就狭窄。 明时杨慎词品曰:“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

2、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对李清照的评价是中肯的,很有见地的。 李清照(10841151?),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被苏轼赞为“后四学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之一。母亲也是出身官宦门第的大家闺秀。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受到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看世界更多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 庭院宽敞,花满香径,春来观梅,秋归赏菊,出入有小轿,侍候有丫鬟,少女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兼之性格开朗活泼,纵然有一点“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的淡淡的愁,与园子外面“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一阵紧似一阵的风声不可同日而语的。北面的女真族对中原虎视眈眈,战争的端倪其实早就显露

3、出来,只是北宋朝廷还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中陶醉。 李清照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对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心里也未必清楚,所以她前期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矛盾的、复杂的、莫名其妙的,忽儿喜悦,忽儿惆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几个活泼少女玩得兴起,直到落日黄昏还不想回家。待勾肩搭背上了小船,竟迷迷糊糊把船划到了藕花盛开的湖的深处,急忙掉转船头,争着划呀划呀,那嬉笑声、划桨声,惊起鸥鹭纷飞,不是几只,而是一滩。从鹭鸟扑扑的欢翅中,我们仿佛也听见少女李清

4、照银铃般的笑声。那是逍遥在郊外,全无拘束的生活,确是令人怀念的。 另一首如梦令写于稍后,但是在闺中,且又是下过一夜的狂风暴雨,于是醒来便问卷帘人海棠花打落没有?没有,但快近落花时节了,只叹息“绿肥红瘦”!从感情上看,两首如梦令,一为兴致盎然,乐观开朗,景美情也美;一为怜香惜玉,心情惆怅,景抑情也抑。 一个出身书香门第且又情感丰富的小姐,见花落泪,睹物思情,原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奇怪的是深藏闺阁的她前期的词,尤其是那些表现离别相思的题材,竟能把握得如此娴熟,对女性心理、情感的刻画竟能如此真切、细腻!说是生活实践吧,好像两情相悦的时间也不长;说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吧,又怎能描述得如此逼真? 红藕香残玉

5、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自如而轻盈之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一种相见时易别却难的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缠绵绵的哀哀的心思;并不是男性词人容易体味到的,尽管他们也写“闺怨”“愁情”,情感上总不免隔了一层。 李清照18岁时,由父亲作主,嫁给了诸城的太学生赵明诚。他比李清照大三岁,父亲赵挺之时任礼部侍郎,李清照的父亲是他的下属,也算门当户对了。 婚后的生活可谓是志同道合如胶似漆。丈夫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金石家、收藏

6、家,对诗词原也不乏兴趣,现在更是爱屋及乌,便学着做起词来。李清照也把目光投向那些金石、书画、古器,帮着收集整理。有一天,开封来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的精品牡丹图,开价二十万钱。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是当时的富家子弟也不是立马就能凑齐的。那时,丈夫虽然吃着皇粮,可那不过是一个文职小官,年俸并不多。夫妇俩对牡丹图爱不释手,留在家里欣赏了两天,终因凑不足钱而将画还给人家,他俩为此惋惜了好多天。 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是知足常乐的,缺憾也有,那要从李清照对公公的不满说起了。崇宁元年(1102),新任右丞相的赵挺之与蔡京结成同盟,制造“元祐旧党案”,借以迫害政治上的对手。李清照的父亲因慕苏轼才华(有说是雨蔡京有嫌

7、),所以也遭牵连,被徽宗夺去了官职。李清照是刚过门的媳妇,闻讯后焦急万分,为营救父亲就书呈公公赵挺之,恳求公公出面相救,却碰了一鼻子灰。她那位“炙手可热心可寒”的公公不但没有出面相救,还落井下石以示自己大义灭亲。父亲的不幸遭遇,让初涉艰难时世的李清照第一次感受到世态炎凉的可鄙。又过了五年,赵挺之因与蔡京发生矛盾而被罢相,不久就一病不起了。赵明诚从父亲那里好处没有得到,坏处却来了,他因为是赵挺之的儿子就丢了官,遂偕同李清照返回青州故里,在那里度过了十几年相对平静的闲居生活。李清照是“闲”居了,其夫君却闲不下来,他痴迷于金石的研究,字画的鉴赏,藏品的拓展,到宣和三年(1121),还应召去莱州任上做

8、了三年知州,改调淄州又做了半年多的官,公务缠身,私事繁杂,弄得他精疲力竭。 李清照是一个重爱情的追求生活的人,余暇弄弄古董写写词固然生活闲散,可也无聊啊,而且丈夫又不常在家,她的思念乃至哀怨之情自然就流露在词句里: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彻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九月重阳,按说是秋高气爽的节气,但在独居妻的眼里却布满“薄雾浓云”,呈现出灰暗的色彩。重阳节,民间有团聚饮酒、遍插茱萸、登高望远的习俗,而留给李清照只有“半夜凉初透”。于是,她只有效东晋陶潜的做法,在黄昏时独自去赏菊,一看那独自开放的黄花也是那

9、么“瘦”,而人却更比黄花瘦。一个“瘦”字道出多少辛酸的孤独和无助的哀怨。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抄录下来寄给远游在外的赵明诚,赵阅后惭愧不已,于是闭门思过了三天三夜,还填了50首词回寄妻子。 这十多年里,夫妻俩虽多有“惜别伤离”时,李清照也时常“泪湿罗衣”,但总体来说还是和谐而幸福的,妻子的哀怨无非是怪丈夫离家太多太远,间或也是向丈夫发发嗲,以表示自己对夫君牵挂之深。 李清照命运真正转折是与北宋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连在一起并与之同步的。 靖康二年(1127)2月,金兵向中原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拿下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和一批皇室成员,猝不及防的北宋朝廷仓皇南逃,北宋至此灭亡,史书上称之为“靖康之变”。

10、这一“变”,把李清照的命运也彻底“变”了。那年3月,住在金陵的婆婆忽然病逝,噩耗传来,丈夫连夜起程南下奔丧。李清照从淄州回青州去搬运金石古籍,装了整整15辆大车随后南下。当时青州老家还有十几屋子的书、古玩,想着来年春上再来搬运。可就在当年的年底,金兵攻陷青州,一把火把房子、金石古籍全都烧毁了,这对于夫妻俩简直是五雷击顶般的沉重打击。后来赵明诚先后在安徽当涂、浙江湖州做过一阵官,但他的精神家园那毁于战火的古籍金石破碎了,心情郁闷,一下了就病倒了,死时才49岁。李清照伤心欲绝,洒泪泣书祭夫文。从此,她就忍受者国破家亡的双重煎熬,与流离失所的难民一起在江南惶恐而茫然地奔逃。 建炎四年(1130)正月

11、,一个寒云密布的日子,刚下过雪,地上冻得坚实,惊魂未定的李清照挤在南逃的人群中,追随南宋小朝廷向越州方向逃去。坏消息不断传来,金兵攻占洪州,依靠长江天堑为阻挡屏障的金陵也快守不住了。更要命的是朝廷里有人传言,李清照的丈夫金石家赵明诚病重时,有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带了一把玉壶来探望他,那玉壶其实是用一块像玉的石头雕刻出来的仿制品,当时赵明诚并没有收下,但传言是赵明诚不仅收下玉壶,而且将其献给金国以邀宠。李清照闻言,又气又急,兵荒马乱的逃难路上,她又无处辩解,就想着带上家里留存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魏晋时出的玉器古玩,跟着从海上逃命的高宗南下,有机会将家藏的宝物献给朝廷,以表示他们夫妇的耿耿忠心。 到

12、年底时,惊弓之鸟的南宋朝疏散各级官员,李清照随其弟迁到衢州,直到第二年的春上才重返越州。在越州,她借住在一户姓钟的百姓家里,有一天夜里,屋子的墙壁被人挖了个大洞,偷去了5个竹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她历尽艰辛千里逃难才侥幸保存下来的书画砚台。她伤心得痛哭,想起夫君已赴黄泉,人鬼两重天,想起一路逃难所蒙受的种种屈辱,想起可恶的女真人蹂躏大好河山,想起南宋朝廷不知何时能落脚生根,她叩问苍天,苍天含悲;叩问大地,大地流泪。可恨把持朝政的主降派,骨头是那样的软!她不由悲愤交加,奋笔写下了并非“婉约”的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西楚霸王项羽才无愧英雄豪杰,即使战

13、到最后“别姬”了,也不肯低下他那高贵的头,本可渡江重整旗鼓,但他深感愧对江东父老,宁死不肯过江。这便是李清照心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相比之下,仓皇南逃畏畏缩缩的南宋小朝廷是多么可鄙和渺小! 李清照对当局失望至极,对个人的前景无望至极,一路上东躲西藏也吃尽了苦头,直到绍兴二年(1132)春天,才结束流离失所的生活,在临安定居下来。 “靖康之变”,对李清照的打击是深重的,而且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其后尽管她再嫁过一次,从再嫁到不堪虐待而离异不过百日,但留给他的心头创伤是深刻的。痛定思痛,她把这一切都归结到是亡国之痛,国之不存,家之安在?所以当她得知工部尚书胡松年又要出使金国去构和时,内心非常愤慨,写

14、了两首诗来表达心意。她在诗中明确指出,对反复无常、性似虎狼的金人,必须提高警惕,以防再有意外事情发生。李清照是自作多情了,一个寓居临安的女流之辈的声音,南宋堂堂大臣怎么会听得进去呢,这时的朝堂之上主降声一浪高过一浪,抗金复土的大计早就抛到脑后去了,人家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还来不及呢。 女真族是北方的一个强悍民族,怎会满足于只是占据中原呢,赵构之流想象中的复现“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局面在对方那里根本通不过。绍兴四年,金人挥师南下,直指临安。李清照复又走上逃亡之路,乘船溯富春江而上来到金华避难。那一年,她已经51岁了。 两鬓花白的女词人独居异乡,见暮春花落,更感伤自己的风烛残年。金华的双溪春景虽美,流水

15、潺潺,却载不动许多愁。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春残) 她对春光消逝的怅惘,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对病身的怨叹以及对丈夫的悼念,全都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中了。 李清照的晚年是在临安度过的,过得孤苦而凄凉。其时也是南宋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秦桧居相,“绍兴和议”,岳飞被害,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抗金复土有罪,主降辱国有功,政治空气令人窒息,这也加重了李清照的悲凉感伤情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国破家亡,人老病残,已经是那么悲苦,又见眼前秋雨凄零,秋风萧瑟,一个人寻觅无着,借酒浇愁愁更愁,兼之风送雁声,反增加了思乡的愁怅。一句“却是旧时相识”,事过而境迁,惟有这秋雁还似曾相识,伤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