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两首 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53629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两首 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两首 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两首 同步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两首 同步练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词两首 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12分,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飞翔()遒劲()咽()B.橘子()廖廓()漫江()急燥()C.携手()静寂()遏制()苍茫()D.峥嵘()讴歌()砥柱()姓曾()答案:C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奔放)怅寥廓(失意)漫江(满)B.浪遏飞舟(阻止)主沉浮(主宰)鹰击长空(搏击)C.百侣(僧侣)激扬(激浊扬清)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击(击打)水峥嵘(不平凡)岁月稠(多)答案:B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

2、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答案:C 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A.使动用法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做该句主语答案:C二、诗歌鉴赏(15分)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59题。(10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沁园春”是名;“长沙”是这首

3、词押韵的几个字是:。答案:词牌词题头、流、由、浮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色彩绚丽的秋天景色。B.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C.写所见到的秋景,从江、山、天、水等自然景物中选择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D.“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从眼前的具体景物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富于哲理的概括,为下面进一步写景作了铺垫。答案:D 7.这首词的上阕的主要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描写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赞美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B.抒发了词人孤独、惆怅的情感,并提出了苍茫大

4、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C.描写了宇宙间万物即使到了秋天,也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景象。D.描绘了湘江秋色,并抒发了主宰苍茫大地的情怀。答案:A 8.对这首词上阕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色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壮美。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漫溢之状;“争”字则活画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动态。答案:B 9.古诗咏物讲究抓住特征,而不直言,生动含蓄,耐人寻

5、味。选出对下列各句咏物对象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A.落叶秋月杨花荷叶B.落叶皱纹狂风雨伞C.落花白发飞雪雨伞D.落花月光柳絮芭蕉答案:C三、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甲)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的道理。又秋野:“ ,。”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用来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又江亭:“,。”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争竞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说明

6、“水流”“云”中也含有道理,同当时的心情相应。(乙)像邵雍用理学家的话来写诗:“,。”理学家认为气分阴阳,化生万物,在阳气刚动时,万物还没有化生。这还是理学家的话,不是诗。(丙)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身中。”这首诗说明陷在事物里面不能跳出来的,往往会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的形象来写的,确实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所以又是诗的。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

7、自地行。”第一首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书中的丰富内容。问那个方塘的水哪能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好比书中的思想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第二首写读书的境界,开始时很费力,像水浅时要推一只大兵舰那样推移不动。后来时机成熟了,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不费力,好像春水涨了,大兵舰浮起来,可以在中流自在地航行。这两首诗,也都是说理诗,它是通过半亩方塘和蒙冲巨舰等来写的,运用各种比喻,用形象来说理,所以是诗。(丁)上面举出杜甫的诗名,是在一诗中用几句话来说理,同苏轼、朱熹的用全首诗来说理的又有不同。总之,用诗来说理

8、,要通过具体景物,通过形象才行。陆游的游山西村,“A,B”,也是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的名句。(周振甫诗词例话) 10.根据上下文语境,原文各个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句子。(只填序号)A.万物未生时B.水流心不竞C.林茂鸟归知D.云在意俱迟E.一阳初开处F.江山如有待G.花柳自无私H.水深鱼极乐 答案:FGHCBDEA11.下面这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插回去应放到哪个位置( )用诗来说理要写得不概念而有诗意,主要还在于通过具体事物,比方要说大自然是无私的,得通过江山花柳来说;说环境影响的重要,得通过水深鱼乐等来说,否则就只是说理,不成为诗了。A.甲B.乙C.丙D.丁答案:B12.文章作者说邵雍写的两

9、句不是诗,是因为诗中缺少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作回答。答案:诗味(或“形象”)13.写出A、B处陆游的游山西村诗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的两个名句。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14.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杜甫的后游等三首诗,每首都只用两个诗句来说理,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观书有感却用整首诗来说理,表明杜诗的艺术性高于苏诗和朱诗。B.举出宋朝理学家邵雍的诗,意在说明理学家能写出说理的诗,只是他的诗与杜甫、苏轼、朱熹等的诗相比,说理还不够充分而已。C.苏轼的题西林壁头两句写庐山的形象,后两句写出自己在山中的感受,这是说理诗,但确实是诗。D.朱熹的观书有感第二首中,用“向来枉费推移力”来比喻读书的第一种境界,其余三句诗比喻读书的第二境界。E.本文意在说明说理的诗要有诗意,就要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要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答案:AB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