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6《语言的演变》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52230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 6《语言的演变》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 6《语言的演变》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 6《语言的演变》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 6《语言的演变》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语言的演变说 课本文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介绍汉语演变情形的一篇普及性说明文,条理清晰,明白如话。编者将本篇放到高三下学期学习,其用意当是希望学生在高中三年语文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了解语言变化的必然性及汉语语言变化的一些规律,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学习,借汉语古今演变的规律将已学古今汉语的若干感性知识相对理性化、系统化。果真如此,笔者以为编者不妨将吕先生积广博学识熔铸的这把金钥匙在高中一开始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此是笔者一家之言,顺便说及。文章阅读难度较小,学生可能因此难以产生浓厚兴趣,极易走马观花应付了事。但本篇确有独特的价值,不可绕开去。本篇的价值至

2、少有三:其一,为求知欲正旺的广大学子打开了一扇观赏社会生活风貌、体察不同时期人情世态的信息窗口。语言是特定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研究语言的好处不限于语言学本身,可以窥知人类文明变迁的轨迹,这是极具吸引力的。其二,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学活古汉语。当代生活节奏下学习古汉语必求高效率,而对古今汉语比异求同是最为重要的高效学习途径。其三,这是一篇典范的阐释性说明文,从写作的角度研读,可以熟悉基本招式,学一知三。因此,要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的有趣、有用。要注重联系当代社会语言的急剧变化来端详我们所处的时代,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古文积累来印证文中有关观点。在研读文章中阐释说明技巧时,不光要

3、知道作者用了什么,而且要探究为什么这样用而不是那么用。教学目标1.明白语言是读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透过这扇窗去解读包括当代在内的不同时期的生活风貌,举行一次新语词新生活报告会。2.强化语言学习中的比较意识,了解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法、主要是语汇上的区别,自觉运用比较法复习古汉语。3.理解文中运用的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三种主要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准确把握文章的说明重点,明了第一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目标二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一为教学难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见说课部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联系生活法、温故知新法。教学用具课前收集有关当代新语汇的资

4、料。学习导航一、导入语上课伊始,教者请学生每人说三个当代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如:回归、一国两制、三通、反恐、欧盟、反倾销、蛇头、人贩子、外企、民营、工薪阶层、下岗、再就业、人才市场、双选会、申奥、招商引资、素质教育、考研、非典、基因测序、克隆、减负、空姐、空嫂、拍卖、下海、教师节、打工、三陪女、扫黄打非、打黑、MTV、DVD、炒股、国债、水货、艾滋病、亚健康、公益广告、大腕、黑哨、零距离、大话、拉动、名模、名牌、打假、跑官买官、出国游、绿色食品、减肥、选美、创意、三个代表、与时俱进、抄霸、超市、连锁店、保险、一日游、五一黄金周、隐形飞机、911、手机、上网、网虫、菜鸟、游戏机、网络、升

5、级、杀毒、接轨、软件、硬件、武侠小说、高考、中考、外教、二奶、大款、富婆、特区、特首、社区、知识产权、专利、扩招、双赢、入世、追星、动画片、商机、产业化、以人为本、独生子女、家教、炒鱿鱼、破产、对话、吸毒、海湾战争、人肉炸弹、东扩、GDP、房市、股市、二手房、社区、春运、物业管理、计划生育、走私、反腐败、网友、网恋、酷、打工妹教者投影出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请学生试猜其中的若干词汇的意思。知青、大跃进、放卫星、批林批孔、上山下乡、五七干校、修正主义、大锅饭、粮票、革委会、样板戏、红卫兵、红小兵、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贫下中农、阶级斗争、大鸣大放、右派、大字报、黑五类、

6、唯生产力论、大串联、工宣队、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大队、生产队、公社、供销社、战天斗地、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文化大革命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也才五十多年,以1978年为界,现代汉语语汇经历了两次大爆炸。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带来了语言的全新面貌,而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印证了生活的剧烈变化。板书课题:语言的演变。二、结合思考练习一、二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一)学生按照要求通读全文,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第二题(二)讨论、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总体上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第二部分,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三)讨论完成第二部

7、分结构提纲1.语汇的消长(1)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2)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3)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2.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缩小:“几”“床”等;(2)词义扩大:“江”“河”等;(3)词义转移:“涕”“信”等;(4)词义弱化:“很”“普遍”等。3.事物改变了名称 (1)词语替换;(2)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三、章法的探究(一)文章第一部分的必要性提出疑问:讲语言的演变,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讲得非常明白,第一部分能否删去?引导思考:第一部分的内容似乎和下文重复,是否真正如此?这一部分假想朱熹闯进孔子课堂、剖

8、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是为了强调什么?探究明确:第一部分内容并非和下文简单重复。第一段假设举例非常风趣形象,研究孔子的专家都听不懂孔子讲课,遑论他人?朱子生活的宋代距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也就一千多年,语言的变化已是天上人间!随后具体剖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文字的古今变化情况,强调的仍是“古今言殊”(语言的演变原来的标题)。从全篇来看,围绕话题(即文题),作者讲了两个问题:其一,语言古今变化大;其二,语言是怎样演变的。这样看来,文章的第一部分绝非可有可无了。(二)说明的重心及其合理性逐层提出疑问:作者所讲的两个问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语言的变化谈了三个方面,哪个方面又是说明的重点?作者这样取舍是否合

9、理?探究明确: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讲语言如何变化,又把语汇的变化作为说明重心,仅从篇幅长短就可看出这一点。就广大读者而言,对于语言在变化,一般没有什么怀疑,至于语言怎样变化,则不甚了了,弄清后者,意义较大。所以在语言三要素中重点谈语汇,是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至于语音,尽管古今差别很大,但是光看文字看不出。因此,语汇的变化情况得重点谈。作者的取舍还是很有道理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讲语汇变化时,除了讲明古今这方面的变化,还时时处处扣紧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讲语言的变化,笔墨如此安排是要读者明白语言变化的第

10、一推动力还是社会生活的改变,使语言变化有迹可循。(三)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文中运用的灵活性教师讲解:文中主要运用了分类、比较、举例的说明方法。作者运用举例法十分灵活,可分三类,各展其妙。第一类,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就从语音具有时代特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的演变,饶有趣味,印象深刻。第二类,典型举例,如第一部分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就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从字形、语汇、语法等方面加以证明,十分典型,说服力强。第三类,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等一连串例子,非常明确。四、

11、汉语语汇变化的学以致用(一)小讨论:面对语言的变化,我们应取的态度是什 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二)运用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分析一些语言现象1.温故知新,课堂练习(1)从词义变化的角度看,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江山B.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汉C.五谷丰登谷子、谷米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流(2)从词义变化的角度看,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肥肉B.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味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

12、关系D.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民除害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在现在未转移的一项是()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结构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不然,籍何以至此?说明:答案略,做此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中道理来复习梳理所学知识。2.探究归纳表示行走的词语的古今演变解释下列各个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归纳这类词的古今演变。(1)入而徐趋(2)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3)走狗(4)三国

13、疾攻楚,楚必走(5)弃甲曳兵而走(6)走马观花(7)乃自强步 明确: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有“趋”“走”“步”,按速度分,“步”是慢走,如句(7);“趋”是小步快走,如句(1);“走”是“快跑”,如句(2)(3)(6)中的“走”;“走”也常指逃跑,如句(4)(5)。3.研究“克隆”一词意义的流变“克隆”一词系新出现的词语,但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范围在扩大,涵义在发生变化。该词本指无性繁殖,但其意义已不限于此。如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老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五、拓展提高 打开社会生活的镜子览古观今 (一)语言是社会生

14、活的一面镜子教师讲解:语言是一种社会产物,社会的变迁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和记录,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语言是我们览古观今的一面镜子,自觉地运用这面镜子,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演进会获得许多有意义的发现。比如过去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女人被视为祸水,这种观念在文字中就有体现,汉字中有不少表示贬义的字都是女字旁,比如“奸”“妒”“妄”“妖”“娼妓”。汉字中本来也没有专门用来指称女子的代词,“她”“她们”系二十世纪初出现,这两个代词的出现反映了女权革命的影响,蕴含了男女平等这一现代文明的基本理念。有位特级教师谈到“我们”和“我”两个词的使用,认为一个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我”的使用频率才更高,确有道理。专制社会在词

15、语的使用上也有痕迹,如同样表示死亡,君王和臣民就有等级分明的说法。(二)从新语汇看新生活教师引导:从大家一开始列举出来的当代新词汇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些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参考观点:科技日新月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外来语汇急剧增加,反映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越来越多,地球正越来越小;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丰富多彩的经济现象在语言中得到充分反映;网络语言加速融入当代汉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社会不良现象引起当代人的广泛关注六、课后作业继续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汇,对这些语汇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梳理考察,在此基础上举行题为新时代新语汇的专题报告会。板书设计语言的演变吕叔湘 语汇的消长(1)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2)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3)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缩小:“几”“床”等;(2)词义扩大:“江”“河”等;(3)词义转移:“涕”“信”等;(4)词义弱化:“很”“普遍”等。事物改变了名称(1)词语替换;(2)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语言的根扎在社会生活的沃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