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640413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X 页数:188 大小:4.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人口资源环境(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授课教师:黄利春 20062007(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授课教师:黄利春,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资源与发展 第九章 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与持续利用,第十章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配置管理 第十一章 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环境与发展 第十三章 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十四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第十五章 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

2、十六章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2,第一章 绪论,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又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4,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

3、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1、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主旨认识的深化 2、从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对传统经济学的财富观的发展 3、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对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挑战 4、从持续增长到稳态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的更新,5,6,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四种资本,自然资本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价值; 生产资本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对人力进行投资的教育、医疗等形成的资本价值; 社会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 这种新方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财富基本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经济学实际上是把人造的资产作为确定财富的主要标

4、志。,7,稳态经济的主要特征,(1)持衡的人口数量; (2)持衡的人造资本; (3)人口与人造资本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 (4)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能量流通率要降到最低的可能水平。,8,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1、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 2、学科性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 3、学科特征,9,10,11,3、学科特征,1)系统性 2)复合性 3)协调性 4)战略性 5)可持续性,12,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 2、系统论方法 3、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4、比较分析法,13,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

5、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4,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15,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16,1、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

6、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17,2、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 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18,其他学者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E.M.Eas

7、t发表的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 1923年) E.A.Ross发表的只有站票吗?( 1928年); 皮尔逊和哈勃出版的世界的饥饿( 1945年); 威廉福格特在其生存之路中提出的“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论、赫茨勒和艾利奇提出的“人口爆炸”论等(二战后)。 L.K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 1967年) G.Taylor的世界末日(1970) E.Goldsmith的生存蓝图(1972) B.Ward主编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19,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20,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1、人口 2、资源 3、环境,21,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972年

8、联合国的人类环境会议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2,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23,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4,3、原则,1)一般性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 污染排放原则 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25,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2、资源环境与可持

9、续发展 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4、制度与可持续发展,26,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 2、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6、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27,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1)金融政策 2)财政政策 3)市场准入制度 4)产业政策 5)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28,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1、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 3、评价与展望,29,2、可持续发

10、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1)绿色GNP 2)可持续发展的CSD和FISD体系 3)SCOPE和UNEP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5)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6)西雅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30,3、评价与展望,首先,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含的人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 其次,环境经济学方法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仍然将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不可偏废的两大途径。 再次,国家层次和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在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设置上,既应该又相容行性,又应该各具特点,不可混为一谈。,31,第四章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世界

11、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 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 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32,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 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 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 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33,34,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一)人口增长阶段 (二)人口转变,35,(一)人口增长阶段,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 1)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约200万年时期 2)公元前8000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期 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

12、,36,37,38,39,(二)人口转变,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被一些学者总结为“人口转变”。,40,1、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现象的不同描述,汤姆逊: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细分为5个阶段 联合国:在一份文件中对人口转变的阶段及其参考指标提出四个阶段的划分方法,41,2、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论解释,诺斯特坦 寇尔和胡佛,42,目前世界总人口约65亿人。总的来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已经经历了漫长增长、高速增长两个阶段,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后期

13、,再经过约50年左右的时间将进入相对稳定或缓慢减少的第三个阶段: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人类出现在地球直至17世纪中期的约200多万年时间,是人口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的新石器时期分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约200万年时期;公元前8000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期。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即为“人口转变”。人口再生产模式变化的基本趋势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

14、增长率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整个过程中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转变的以上规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43,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1、孩子的价值、成本与效用 1)孩子的价值 2)孩子的成本 3)孩子的效用 4)孩子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2、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 1)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容 2)妇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的程度 3)家庭养老方式 4)经济活动中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44,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二)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45,(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5、及其传导机制,1、人口数量影响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 (1)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 (2)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3)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 (4)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 (5)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2、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46,47,48,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有如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 (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 (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区

16、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49,第五章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质量及其度量 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50,较早系统提出人口质量问题,大约开始于20世纪中期法国学者朗德里,他在1949年即提出与“量的人口学”相对应的“质的人口学”的概念。随后索维在其人口通论则专门开辟章节研究从前很少被人们提及的人口质量问题。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人口质量研究在经济学、人口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焦点也由传统的人口数量问题不断扩展和深入到人口的质量和结构层面。,51,1、人口质量的内涵,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有什么区别? 人口质量的外延是什么? 在人口质量的外延方面,主要表现为“三要素”和“两要素”之争。 “两要素”论者认为,人口质量是由可以量化、测度从而可以比较的人口身体方面和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构成的,它不应该包含难以界定、无法测度和比较的思想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