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640199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本科讲义(一二三四) 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一、儿童与儿童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上的儿童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018岁的发展中的人,即新生儿到青年初期的人类个体。,个体发展中的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儿童期,二、发展心理学及其分支,个体发展心理学分支,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儿童各种心理现象出现和变化的时间点及判定标准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 (二)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三)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 (

2、四)丰富心理学的理论,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W.Preyer, 18421897)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时间是1882年。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原因: 1. 开始重视儿童,愿意了解儿童 2.自然科学在西方出现了迅猛发展,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儿童心理研究的迅猛发展 表现: 不限于早期年龄的研究; 不限于心理过程; 不限于日记法和观察法;(问卷、测验、统计、实验、心理分析等) 出现了各种学术流派; 出版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有了专门的儿童心理刊物,大学开设了儿童心理课程,建立了儿童心理研究的组织,(二)儿童心理学变成发展心理学 (三) 形

3、成了各种理论,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伦理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矛盾性原则 五、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节 研究类型 一、横断研究 在某一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段或者几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进行的研究或比较研究。 优点:1、短时间大收获 2、适合研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3、一定程度上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4、能预测日后儿童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 局限: 1、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比较勉强 2、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做基础 3、需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二、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研究者对一个被试或几个被试的心理活动

4、进行定期的有系统的研究。 优点: 1、能详细系统地观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进程; 2、能清楚观测儿童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 3、能观测到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局限: 1、持续的时间长(由内容不同可能持续1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不能及时获取结果; 2、不适合大面积研究 3、所获取结果易带有特殊性; 4、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因素和条件难以控制,研究的信度、效度会受到影响,三、整体研究 是选取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某一具有整体性质的内容所进行的研究。 四、分析研究 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具体内容所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求取具体心理现象发展变化更为详细的结果。,五、血缘关系研究 (一

5、)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是通过双胞胎儿童的行为差异来分析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研究。,(二)家谱分析 家谱分析是围绕某一个体进行家族成员的情况调查,从而分析探讨某种心理特征受血缘影响的程度的方法。 如 :成就,能力,性格等家谱分析,(三)寄养儿童的研究 通过寄养儿童与养父母、生父母之间心理行为的相似之处来研究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六、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运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对儿童心理中同一心理课题所进行的研究。 作用: 1、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分析探讨文化背景对儿童某种心理特点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更有利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或教育条件。 2、通过对不

6、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进行研究,验证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同时也找出儿童发展的差异性。,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是研究者在自然生活状态下获取儿童个体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从中分析其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观察时间的久暂分 长期观察 短期观察 根据观察时观察内容的多少 全面观察 重点观察,依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儿童的活动分 参与式观察 非参与式观察 依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儿童分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依据观察者观察记录特点的不同分 叙述观察 取样观察 评定观察,依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质分 正式观察:实况详录法事件取样法等级评定法 非正式观察:日记描述

7、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和清单法,观察法的优点 结果相对真实可靠 操作相对简便易行 局限: 易受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 生活中条件控制比较困难 有时浪费时间,注意事项: 观察目的明确 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 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 收集的资料要尽量准确客观 结合其他方法补充观察结果,二、实验法 儿童心理实验法是研究者操纵和控制一定的条件,使儿童某种心理现象出现或发生某种变化,从而考察儿童心理特征与活动规律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 是在特别创设的实验室里,利用仪器和设备对儿童的行为活动进行观测的实验。,自然实验: 是研究者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引起或改变一些条件来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变化的实验又

8、称为现场实验。 教育心理实验: 是把儿童心理与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儿童心理特点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实验。,三、调查法 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间接了解的方法。 分类: 按照调查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分为: 现状调查(调查了解儿童特征、发展状况、影响原因等) 发展调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所进行的调查) 区别调查(对不同类型、特点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的调查,目的是将其心理特征进行比较) 相关调查(通过调查两个变量来分析其相互关系的调查) 按照调查对象不同分为: 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 抽象调查,按照调查的具体实施办法的不同分为: 问卷法 访谈法,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

9、用某一标准量表来测量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差异的方法。,保证测验的效度和信度: 施测人员要专门训练; 施测时注意环境的陌生性带给被试的影响; 施测人员要具有和儿童和谐相处,灵活机智的能力; 测验法所获得的结果还要注意不能随意透露给儿童家长和教师,以免产生不良效应。,五、当前方法新进展 (一)推行生态学运动 让儿童心理的研究脱离实验室而走向生态,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去,在儿童自然的环境中揭示儿童心理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这种心理研究方法的变革称之为“生态学运动”。,(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进行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第三章 新生命及心理产生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

10、孩子。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仅靠后天养育者的努力是不够的。,第一节 遗传基因与新生命 一、基因与遗传 生物的遗传物质除了某些特殊的病毒以外,所有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被称为DNA . 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转移过程是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完成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并保证了一个物种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内容,保证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得以传递,又为个体的变异提供了条件。,生殖细胞,减数分裂,配子(精子、卵子),受精,合子(受精卵),细胞数,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有丝分裂,婴儿,上代基因,基因结合,下代基因,二、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或染色体所负载的遗传物质(基因)发生异

11、常在下一代身上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的特点: 致病早 治愈难 多遗传,(一)染色体畸变引起的遗传病 1、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 唐氏综合征 2、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 3、常染色体嵌合体和性染色体嵌合体,(二)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 1.单纯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 2. 数对基因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三)X染色体缺陷带脆性位点 三、遗传病预防 1、婚前检查,2、遗传咨询 分为婚前咨询 产前咨询 优生咨询 3、孕期保护和产前诊断,第二节 胎儿的成长 一、胎儿成长阶段 (一)胚种期(0-2周) (二)胚胎期(2周-2个月) (三)胎儿期(2个月出生),二、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 (一)母亲的生育年龄 (二)母亲

12、的营养 (三)母亲的疾病 (四)母亲所使用的药物 (五)母亲的情绪 (六)外部幅射 (七)母亲的Rh因子,第三节 新生儿及条件反射的建立 一、胎儿的分娩过程 二、新生儿的一般状态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一)吸吮反射 (二)觅食反射 (三)抓握反射 (四)眨眼反射,(五)怀抱反射 (六)朝向反射 (七)游泳反射 (八)行走反射 (九)强直的颈部反射,四、条件反射的建立 无条件反射特点 人工条件反射 自然条件反射 哺乳姿势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第四章 儿童的感知觉 第一节儿童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产生 新生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比成人模糊。 二)视敏度 (三)颜色视

13、觉 新生儿已具有辨别简单颜色的能力 儿童在早期表现出对颜色的偏好 儿童对颜色的认识一般还表现出顺序性 儿童颜色辩认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加强的。,儿童的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 色盲和色弱 儿童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二、听觉 胎动有人认为不是听觉而是振动觉的反应。 新生儿已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 新生儿具有听觉听位能力 婴幼儿的听觉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三、触觉 胎儿已初步建立了触觉反应 出生后儿童的触觉十分敏锐 口腔触觉 手的触觉,4个月以后才有所谓成熟的够物行为 不随意触摸随意触摸 手眼不协调的动作手眼协调动作 抓握反射抓握动作 单手动作双手协同活动 手的动

14、作技能发展 痛觉,四、味觉和嗅觉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三个月时开始发育 6个月时形成,出生时发育已相当完好 胎儿7-8个月时,嗅觉器官已相当成熟 新生儿(0-24小时)已有嗅觉反应 新生儿有明显的嗅觉偏好,第二节 儿童知觉 一、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1、婴儿对形状的知觉 2、幼儿的形状知觉 36岁幼儿辨认图形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学龄儿童的形状知觉 初入学儿童前科学概念居多 识别和绘制图形比说明图形特征的成绩更好,概括几何图形特征时会有几个遗漏或加入一些非本质特征 .,(二)大小知觉 出生6周的婴儿已经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儿童判别图形大小的能力是随年

15、龄增长而提高的,(三)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人对空间上两个物体之间横向或纵向相对距离的知觉。 通常用视觉逼近实验来研究婴儿的横向距离知觉 不同的研究结果在出现的时间上有差异 深度知觉: 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的能力 4岁时儿童已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深度知觉 婴儿深度知觉实验: 断崖实验 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展与婴儿的经验有关,(四)方位知觉 婴儿的方位定向 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的方位知觉发展有顺序性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儿童的左右方位掌握困难,二、时间知觉 儿童知觉时间困难 从3岁左右开始运用时间词 幼儿认识时间与空间关系相混淆 教学能促进小学生时间感知力发展,三、整体与部分知觉 斯珀克(E、Speike)的实验 埃尔金德(D、Elkind、7964)的研究,四、色形知觉 卡兹(D.Katz)对儿童的色、形双维知觉进行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