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16_18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7323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16_18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16_18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16_18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16_18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题逐题特训 第16-18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许崇德:言宪六十载胡新民许崇德于192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少年时的许崇德曾目睹日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就想到要让这些坏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抗战胜利后,当他看到有中国法官参加的远东军事法庭上,法官们义正词严地审判日本战犯时,他深感法律工作的崇高,心向往之。于是,当他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复旦大学教授张志让是许崇德的宪法启蒙老师。那时国民党宪法刚颁布不久,张志让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蒋介石五权分立是假,集权才是真。日后许崇德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所以对宪法萌发兴趣,一方面,固

2、然同张先生循循善诱、分析深透有关,而另一方面,因我身经战乱,吃尽民穷国弱的苦头,政治腐败,斯时为烈。所以一接触宪法这门学科,初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大法的重要性,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求知欲。”1951年夏,许崇德大学毕业后,离沪赴京,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他被分配到宪法专业,这正合他本人的志趣。1953年研究生毕业后,许崇德留校任教。1954年春天,中南海加紧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许崇德被挑中,抽调到中南海工作。1954年9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一致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作为工作人员站在走廊上的许崇德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我

3、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刻。”无论是一度身在农村的许崇德,还是后来回到大学重操旧业的许崇德,都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宪法方面的事务。1977年10月,中央决定修改宪法,他不顾人微言轻,大胆直言,就不设国家主席的弊病和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必要性,做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但第二年修订后的宪法(“七八宪法”)没有采纳他的这一建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的宪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而此时的许崇德连续发表了修改宪法十议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被调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直接负责

4、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关于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一职的建议又被许崇德提了出来,他还写了一本名为国家元首的专著。他在民主与法制上发表了宪法修改刍议一文,提出十条建议。此外,他还发表了近二十篇法学方面的文章,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历经五载,许崇德的建言终于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的文本。后来许多记者采访许崇德时请他谈谈自己对“八二宪法”的贡献,他不愿多言,只是谦虚地说:“通过这次伟大实践,我接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情况和事物。虽然为时仅两年半,却受益至巨,若以胜读十年书来比喻,恐怕还不足以说明我收获的丰硕。”参加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是许崇德立法生涯中非凡而精彩的又一笔。1

5、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亲自向许崇德颁发了任命书,任命他为起草委员会委员。之后的1988年,许崇德又受命参加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半年之后,许崇德等五名起草委员会成员深入香港进行实地调研。出发前,许崇德因患眼底出血症,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医生嘱咐他保护好眼睛,不要外出。可他深知此行意义重大,必须以国事为重,便戴上一副宽边墨镜,遮挡住红肿的眼睛。基本法草案在香港进行全民讨论时,之所以取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与许崇德他们在香港脚踏实地地工作是分不开的。1990年2月17日,在起草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结束时,邓小平赞扬他们“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1993年3月,他参与

6、起草的澳门特区基本法也完成了。“我这一生似乎都是与宪法结缘为伴,历史已经证明,重视了宪法,国家就兴旺发达,忽视了宪法,就会停滞不前。” 2014年3月3日,著名法学家许崇德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当晚,他便与世长辞,为自己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灵堂大门上挂的挽联书曰:“身以传道三千徒,学而言宪六十载。”(有删改)1文中多次引用许崇德的话,有何作用?答:2许崇德“言宪六十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3传主许崇德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2015盐城市5月高三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知名学者汪涌豪注访谈记者:汪教授,

7、您这次的讲座是关于文学的,您认为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和20世纪相比,如今的文学有哪些变化?汪涌豪:我一直以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很不够的,文学其实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说得准确一些,是人的一种获取精神自由的存在方式。它还可以超越现实的局限,让人放眼更广大的人生乃至宇宙,获得更本质更悠久的精神体验与享受。中国的文学曾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认识、社会认识、政治认识,所以那时一部小说出来就会洛阳纸贵,需要了解情感的人从中学习情感,需要了解社会的人从中学习社会。而在今天,文学已经进步,回到了文学自身,正是因为已经剥离了许多功能,文学不再是大众聚焦的中心,文学变得安静了,开始审视自己。有人说文学创作一代不如一

8、代,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进入21世纪,原来的众多作家如莫言、王安忆、余华等还在创作,尽管他们的作品没有过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那么大,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日趋成熟。只不过今天大众的阅读习惯改变了,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样,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大家不再聚焦文学,文学退回到了边缘。任何时候,文学处于中心都不是常态。记者:现在的网络培养了人的浅阅读,其重要特征是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汪涌豪:网络带给人即时的便利资讯,而且不需要创造就可以轻易获取,随时随地无限量无边界地免费享用,这是网络带来的好处。但是它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读图时代,人是被动的承受者。当然我们对于画面也可以探索,但是相对

9、来说,阅读文字时的细胞活跃程度远远高于读图。文字是更抽象更虚拟的,在文字与画面之间需要通过想象去构造,所以阅读文字更能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也更能诗化人生。美国的卡尔曾经写过一本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因为互联网的特性,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探索,而是发散式地到处找,而且关注标题,关注结果,而不在乎过程。时间久了,就不习惯于书本的阅读,特别是长篇的阅读。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和英国的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发现本世纪以来,人类的智商在退化。人类刚诞生的时候,要向自然抗争,调动所有的力量和心智来赢得生存的最大可能性。而现在各种知识在网络上都是现成的,人类的大脑反而长期闲置,当然会萎缩。这

10、让人不禁想起两个世纪前托克维尔著名的发问: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时,天才反而再难见到;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原因固然与物质、技术有关,但更在于人回避思考、耽溺安乐的自甘平庸与自我放失,在于不善于利用物质技术而造成心智的懒惰。在这种懒惰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在经典里出现最多,甚至就是经典中最显著的徽标。因此我是反对一味地读图和读网的,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记者:读图

11、和读网对文学创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汪涌豪:一般而言,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读者的阅读方式对他的创作不会有影响。作家阎连科就说:“读者对我没有任何影响,甚至批评家对我也没有影响。我尊重他们的评论,但是评价的好与坏和我无关,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当然也有一些作家会关注读者的反映,比如为了市场接受度,为了名声,会考虑加入一些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或者投读者所好。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很少会这样做。(选自2015年2月8日宁波晚报,有删改)注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文化批评。著作有中国游侠史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言说的立场等。4结合文本概述文

12、学在当今的主要变化。答:5汪涌豪在回答记者第二个提问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何作用?答:6试简要分析汪涌豪回答记者第三个提问的思路。答:答案精析高考第1618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1直接展示传主的内心世界,表现传主钟情宪法、献身宪法、谦虚谨慎的形象特点,让读者对传主有更全面的了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解析在人物传记中,经常直接引用原始材料,即传主或他人的话,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答时,首先要调动知识储备,知道引用的常见作用有哪些;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条组织答案。2

13、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论著等身。一生积极参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八二宪法”均有参与。积极参与起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的基本法,受到高度好评,功不可没。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分三步走:寻找答题区间,摘录相关语句,做好概括整合。纵观全文,传主的一生都献给了制宪事业,既有贯穿始终的参与制宪,也有发表大量专业学术论文,最后几段写他晚年参与起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事迹。这些内容就是答案要点。3矢志报国:少年时就充满正义感和爱国情,义无反顾地选择法律专业。痴心学术,成果累累:六十年笔耕不辍,潜心学术,论著等身,影响巨大。呕心沥血,制定宪法: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4、到“八二宪法”,他都积极参与,煞费苦心,贡献巨大。为人谦虚,不计名利: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愿多言自己的贡献。舍弃小我,顾全大局:忘我工作,在生病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实地调研,以国事为重,报效祖国和人民。解析解题时要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紧扣传主的爱国情怀,二是紧扣其具体贡献,三是紧扣其精神品质。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要简明,答案务求全面。4文学剥离了许多功能,回归自身;文学不再是大众聚焦的中心,文学变得安静了,开始审视自己;原来的众多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减小,但艺术风格日趋成熟。解析可根据第三、四段的内容回答。第三段,汪涌豪主要指出文学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及文学地位的变化;第四段主要谈一些作家的知

15、名度、影响力及艺术风格的变化。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5对比论证:汪涌豪将网络阅读与文字阅读进行对比,强调文字阅读对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起的作用。举例论证:列举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指出网络造成人类智商的退化。引用论证:引用托克维尔的名言,指出人类的自甘平庸与自我放失导致阅读倾向的变化,进而提出反对一味地读图和读网的主张。解析解答本题,可先根据原文内容分析出汪涌豪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具体指出他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如何。6首先指出有追求的作家不应因读者的阅读方式而影响自己的创作,接着列举两类作家在对待读者反映时不同的态度,最后强调一个成熟的作家不能为了市场接受度、名声而改变自己的创作。解析解答本题,可将最后一段的内容划分层次。第一句为第一层,指出作家应如何正确对待读者的阅读方式。第二层为二、三、四句,列举两类作家在对待读者反映时的不同态度。余下的是第三层,再次强调观点。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