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第4辑)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5069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月第4辑)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6月第4辑)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月第4辑)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月第4辑)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 (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6月号第4辑1. 在感知端午传统中实现快乐 2. 端午节,一种传承有序的文化 3. “视觉健康”当纳入国民健康保障 4. 大数据指导报志愿需实话实说 5. 出租车安装车载监控,到底能走多远? 6. “作文工坊”能拯救作文吗? 7. 谨防高温补贴成为隐型“杀手” 8. “芹农”之痛需要“互联网+”解忧 9. 交通失信禁上高速是在闯法律的红灯 10. 滴滴快车乱象不应被小概率遮蔽 11. “男友不好找”未必是辞职笑谈 12. 规范旅游市场当有用餐管理之细 13. 失败的教育原因各各不同 14. 盲井只是带来坏消息的信使 15. 未被授权的京东如何标榜“无

2、假货” 16. 有无精神病别成为权力的一场游戏 17. “裸条”借贷,跌破伦理与法理的底线 1. 在感知端午传统中实现快乐 2016-06-09 11:42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堂吉伟德“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月日迎来端午节。民俗专家表示,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文化内涵丰富。(6月8日新华网)端午节的来历跟屈原分不开,作为一个悲壮的祭日,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端午节都是在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状态下而度过的,也由此滋生了很多禁忌性的东西。不过,端午节内容极为丰富,有诸多作于纪念节日的仪式,比如端午节有吃粽子

3、,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其主题一是为了趋利避害,消灾减难,二是为了欢庆快乐,高兴为王。比如赛龙舟的欢庆与喧嚣,本就是快乐的表现。不过,时下的过节方式,似乎越来越同质化和雷同化,每个传统节日都少了必要的形式尊重。端午节跟中秋,或者其他节日几乎完全一样,要么是吃喝为主,要么是娱乐至上。以端午节为例,吃粽子、赛龙舟在很多地方都已消失多年,一些传统的过节方式正在逝去,很多年轻人对节日的内容和如何过节,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当端午等传统节日,被韩国争抢为文化遗产之后,通过对比和审视不能发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显然已然落伍。端午节放假的目的,就在于提供更多的时间,

4、让每个人都能认真的去融入节日,并在形式的继承上,达到对内涵的延续。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没有形式的传承,就没有内容的体现。过节的本意是为了快乐,终极目标是为了幸福,不过若没有形式上的尊重,那么谈内涵的挖掘就会成为空话。面对“今天你如何过节”的问题,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更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当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很多人并没有做好节日的准备,只是想着如何利用节日,好好的娱乐一下。追求快乐并无不可,不过采取何种方式却极为重要,这甚至关系到节日的形式延续和内涵认同。很多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就在于其在历史的递进过程中,无论时间怎么改变,其最基本的方式都没有改变,并固化成为一

5、种庄严的仪式。其实,形式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本末逻辑。要“活在当下”,就应当具有感知传统文化的敏感与能力,并在追追忆往昔的同时,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时下,过节的味道越来越淡,其实质还是对文化的感知出现了问题,多大同而小异,使得节日失去了应有的吸附力。如果说传统节日出现了危机,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对节日的认同感出现了问题。只有先从形式尊重开始入手,由引巩固和提高对节日的公众感,培植强大的民间热情和底层基础,那么节日的传统才会更有张力。端午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无以估量的文化价值。如何实现在感知端午传统中实现快乐,业已成

6、为一个复杂多元的现实课题。(堂吉伟德)2. 端午节,一种传承有序的文化 2016-06-10 08:54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然玉又到一年端午节,端午节就像其他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一样,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节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就不尽相同。在当下语境中,端午节无疑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涵。一方面,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体系;另一方面,其也是法定的公共假期,是一个休闲、娱乐、消遣的消费爆点。端午节源远流长的沿袭脉络中,自始至终都带着强烈的文化祝福意味。比如说,消灾免疫、趋吉避凶、防疫保健等等美好的寄愿,往往会在端午节这一特殊的节点得到了集中体现

7、。对于“避疫驱邪”的期待,构成了端午节最初的内在驱动力。可以说,这是一种夹杂着敬畏和祈望的复杂情感。这种敏感而柔和的心理状态,在今天已经日渐消散。端午节不仅有着明确的节日主体,更有着一套完整的风俗体系。端午节食俗中除了全国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区喝雄黄酒,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还吃糍粑,江汉平原一带吃黄鳝,山东、江西等地吃茶叶蛋恰是鉴于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与历史底蕴,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入选项目。倘若忽略端午节的文化指向与风俗传统,那么端午节便不成其为端午节。随着商业社会的崛起,随着大众消费的扩张,端午节已经越发

8、成为了一个世俗化的消费节日。吃喝玩乐,忙忙碌碌过完三天假期,却好似与真正的端午节毫无关系,这总归是值得反思的。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当然不能仅仅归因为现代人的文化健忘,而更要从民俗传承本身去加以考量。包括端午节在内,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式微的尴尬。有鉴于此,不少人已在呼吁民俗保护。可是,所谓民俗保护,到底该如何进行?倘若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节日民俗想必更可能成为“濒危的遗产”。相较于此,我们更应去做的,显然是找到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唯有重新设计一套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价值取向的节日仪式系统,才可让传统的节日习俗获得新生最好的保护,是让传统节日的传统内容重新流行起来。端午节,象征了一

9、种传承有序的文化。这种传承,并不总是自发的传承,更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努力。(然玉)3. “视觉健康”当纳入国民健康保障 2016-06-10 09:5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何勇海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5日发布的国内首部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显示,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病”: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6月9日北京晨报)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一定要好好保护。当“心灵的窗户”早早罩上一层厚厚的近视镜片,它就会因此而随时蒙尘,难让我们接触到清晰的世界;当“心灵的窗户”生了病、受了伤乃至于一片黑暗, 世界

10、的距离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整个社会、国家来说,近视成为“国病”,绝非“多戴一副眼镜”那么简单。视觉健康危机会增加老百姓的医疗成本,影响老百姓的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从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甚至持续上涨来说,会降低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与国民健康素质,对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也会产生“拖后腿效应”。而成年人纷纷提前患上老年性视力疾病,则会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视觉健康早已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应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议题。对于视觉健康,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合理用眼、科学护眼应是必须坚守的一条红钱,一旦发生眼底病变,造成严重的永久性视功能损害,将是不可逆转的。在这里,必须强

11、调预防与控制孩子近视。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约3040%的小学生患有近视,在中学里60%的学生都配过近视眼镜,而到大学生时,近视的患病率高达80%以上。从学校、家庭到社会,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与时间,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培育孩子的体育运动爱好,再也不能“光打雷,不下雨”。除公众意识要加强,公共政策的推进也势在必行,从公共教育,眼病预防与保健以及视光产品等方面,对近视成“国病”予以有效的政策干预。为此,国民视觉健康研究项目发起人和组织者、北大教授李玲建议:将视觉健康纳入国民健康保障体系中,建立保障国民视觉健康的专门部门;针对当前电子产品的危害大力开展视觉健康公共教育;将初级视觉健康保健服务

12、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建立终身的视觉健康档案;探索使用医保资金购买视力检查、视力矫正等服务。这些都可以探索。就拿预防与控制学生近视来说,就需要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出台公共政策,以行政力量强力推进。在这方面出台的公共政策,应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电子产品在教学与学习中使用,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改善学校照明条件等方面着力。还要建立预防与控制近视的管理、监测、评估、处罚等机制,对预防近视不力的学校予以处罚,如学校评优一票否决。让一代又一代的“花朵们”摆脱视觉健康危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何勇海)4. 大数据指导报志愿需实话实

13、说 2016-06-12 10:3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张 立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即将面临志愿填报“大考”。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这类高考志愿咨询服务靠谱吗?“花钱填报”真能帮考生进入理想的大学吗?(6月11日 央视新闻)高考结束后,填报高考志愿已是考生和家长们面临的又一重大考验。不少商家瞅准商机,打出大数据指导志愿填报的广告。然而,除了被炒到上万元的指导咨询费外,所谓

14、的大数据指导,却有些名不符实,甚至存在着误导考生填报志愿之嫌。本应实话实说的大数据指导,却陷入无数据可用和逐取暴利的漩涡,着实需要整治。填报志愿环节,对于考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事实上,填报一个好专业,从录取成功率、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与个人的兴趣、基础相匹配,确实非常重要。倘若咨询机构能够借助大数据,提供良好的填报志愿指导,其收取相关服务费用也是理所应当的。但事实上是,经媒体记者调查,所谓的大数据指导,却鲜见大数据库支撑。挂羊头卖狗肉,虚晃一招,商家看重的滚滚财源,却无形中乱用了指挥棒,误导着考生报考。大数据指导填报志愿的风生水起,无非是高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市场逐利高考经济的拓展。逐利高考经济本

15、无可厚非,但打着所谓的大数据,在“互联网+”上做虚功谋实利,着实有违市场经济诚实守信和平等交易的法则。在志愿填报方面,从最开始估分填报志愿,到后来评分报志愿,填报志愿的透明度相对增加,促使更多考生被自己心怡的学校和专业录取。对于考生而言,倘若填报一个录取成功率较高的专业,且又符合好就业,与个人学业和爱好等匹配度高,相应的志愿指导确实会物超所值,不仅于高考志愿填报有利,甚至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指导志愿填报也是对市场需求的主动对接。有市场就会有商家。但商家的行为法则,还是需要尊崇法律的框架,遵循填报志愿的客观规律。乱象横生的大数据指导志愿填报,所谓的专家级指导,需要相关部门把把脉,打打假,到底有多少是真专家,又有多少是“真砖家”。即便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报考志愿的冷门,但众目睽睽之下,相应的分析指导,会不会又出现从众行为,冷门变热门,也是应该警惕的问题。大数据指导志愿填报,假大数据外衣,诱惑力实足,但能够搭建良好指导平台,切实需要有数据可用,善用大数据。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志愿指导行业的监管。即便如此,在填报志愿上,考生还是要掌握住自己内心深处的“大数据”,符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所谓的大数据指导填报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