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第6辑)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4260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月第6辑)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2月第6辑)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月第6辑)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月第6辑)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12月号第6辑1. 图书馆“冠名权”要守住底线 2. 国家公祭,让历史照亮未来 3. 别让策划新闻代替“好好说话” 4. “城市认同感”仅与待遇有关吗? 5. 用遗体打捞制度终结“绑尸要价” 6. “多校划片”能阻拼房,能挡拼爹吗? 7. 试题雷同频发,考试法何时出台? 8. 跑偏的“裤衩维权”事件无可原谅 9. 校园禁售方便面背后的“一刀切”逻辑 10. 三亚新规是在为宰客“磨刀”吗 11. “可怕的杀鸡”与“可忧的严罚” 12. “任性”辞职信中没那么多“深文大义” 13. 靠说狠话治污有悖法治思维 14. “煤老虎”不再威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

2、. 图书馆“冠名权”要守住底线 何勇海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国务院法制办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公共图书馆可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文献信息资源专藏或者专题活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可依法以捐赠者的姓名、名称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馆名,或命名图书馆的馆舍、其他设施。(12月11日安徽商报)这是我国首部公共图书馆法,有了这部法律,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如公共图书馆数量少,公共图书馆选址远离人口密集区,公共图书馆设施陈旧缺乏管理等,有望逐步解决。特别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捐赠人有望获得冠名权,就给长期以来的“捐建图

3、书馆能否冠名”之争制定了法律依据。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学楼被冠上捐建者名称,如“清华真维斯楼”、“暨大富力楼”等,引发舆论哗然。与高校教学楼一样,在一些高校或地方,由社会力量设立的公共图书馆,一旦以捐赠者的姓名或名称命名,往往会招致批评,认为会玷污图书馆的书香。虽然高校图书馆命名慢慢冲破这种禁忌,以捐建者命名的图书馆越来越多,但走上社会的这类图书馆却纯属凤毛麟角,让人遗憾。公共图书馆用捐建者冠名是小事,如何办好公共图书馆事业才是大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透过人们的心灵促进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平均43.72万人才拥

4、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我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2.5册等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若允许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可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冠名,则能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建设公共图书馆,就可减少公共图书馆事业对政府财政的依赖,也可以缓解公众需求和公共图书馆馆舍不够、馆藏量也少的矛盾,能更广更持续地保障公民沉浸于书海与墨香,进行终身学习,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当下,更要鼓励社会力量营造喜“阅”氛围。图书馆捐赠人可获冠名权,也符合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捐赠人对于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可以留名纪念;捐赠人单独捐赠

5、的工程项目或者主要由捐赠人出资兴建的工程项目,可以由捐赠人提出工程项目的名称,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当然,可获冠名权的公共图书馆,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这就把各级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排除在外,不必担心它们也被商业化操作。社会力量捐建的公共图书馆虽有冠名权,也要守住基本底线。不能见钱眼开、来者不拒。像烟酒类企业可为公众捐建图书馆,以履行社会责任,却不宜直接用其企业名称冠名。否则就存在美化烟酒及烟酒企业形象之嫌,鼓励人们消费更多烟酒,尤其会吸引更多青少年抽烟喝酒,造成负面社会影响。冠名也要考究。据报道,有一乡村小学图书馆被冠名“中国移动”,有社区图书馆被冠名“珠宝图书馆

6、”,听起来别扭又可笑。2. 国家公祭,让历史照亮未来 杨飞12月13日,凄厉的警报声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在将雪未雪的冬日街头,佩戴起紫金花的南京人又矗立街头,回首这座城市78年前最惨烈的历史。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用胜利告慰逝者的同时,灾难历史再一次警醒国人,民族伤痛决不能重演。民族劫难,铭心刻骨。77年前,金陵城中30多万同胞四十多天时间内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而今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和尊严,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国民铭记历史,也彰显出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敬畏

7、,警醒着人们莫让历史轮回,携手捍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铭记历史既是为了不忘来时之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事实上,彼时日本之所以敢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血腥屠杀我同胞,所倚仗的无非就是当时明显强于中国的军事及科技等优势。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湮没,而今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凝心聚力,携手圆梦。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随着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再度握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华儿女开始从

8、一盘散沙频频内战到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而今国家公祭中人们积极响应,必能凝心聚力携手圆梦。保护历史,捍卫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对于78年前那段最惨烈的历史,日本本该深刻反省,但其右翼势力却幻想通过篡改教科书和修改宪法为军国主义招魂。历史真相须得到还原、尊重、保护,国家公祭就能够有力回击日本有关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荒谬言论,昭示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历史的耻辱是对昨日的惨痛记忆,更是今日我们前行奋进的不竭动力。不久前,南京大屠杀档案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公祭这天一幕幕再次向人们诉说着近代中国那段漫长、黑暗、

9、令人心痛的历史,更提醒着后人要记住民族创伤,肩负起历史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推动中华民族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捧一束白花,我们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因为这些逝者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苦难。国家公祭就拉近了远去的硝烟,能够让我们在民族情感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的推力。当下中国正处于开启“十三五”、冲刺“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国家公祭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杨飞)3. 别让策划新闻代替“好好说话” 李劭强在公众以为“厅官城管握手言和皆大欢喜”之后的第四天,退休厅官毕国昌自爆“被三亚城管欺负得只剩裤衩”一事再现波澜。12日,一

10、则名为最新视频铁证!扒开毕厅长的丑陋嘴脸!的文章在网上传开,这篇文章用多段监控视频证实,毕国昌当天在自行车与衣物被城管扣走后,并非如其自述的“虚弱地走到市政府”,而是打车前往市政府,并在过程中回过一趟家。(12月13日西安晚报)即便出现所谓的新闻反转,整个事件也并不复杂。一个退休厅官,在三亚游泳时被城管没收了自行车和衣服,为了讨一个说话,老人以策划新闻的方式进行了维权坚持只穿内裤徒步街头4小时,并且将所受遭遇放在网上表达诉求。没想到的是,老人的做法在引起了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引来了争议和质疑人们觉得这是厅官大人对小城管的施压;觉得这名厅官的维权行为是一种作秀。而这种作秀,间接损坏了城管的群体形

11、象和人们对三亚的整体印象。老人的做法可能与其之前的职业有关。在退休之前,老人的身份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记者站站长。对于一名曾经的记者来说,借助媒体和舆论进行维权,显然是一种熟稔的路径依赖。同时,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这番策划,老人是否可以顺利地讨回公道还真不好说。所以,遇见事情时,一个曾经做过记者的老人首先想到舆论维权也有情可原。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一种生活经验。毕竟,这种策划新闻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新闻报道之后,老人迅速获得了城管方面的诚恳道歉。当然,新闻也存在所谓的反转。前有小城管给厅官大人的一封信,后有视频显示厅官在作假。如果说,前一封信因为城管在公众脑海中的“刻板成见”,并未完全

12、翻盘的话;那么后面曝光的厅官弄虚作假的细节,已经影响到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因为,人们忽然发现了两个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一是,厅官并不像描述的那样可怜,可怜的情形源自一种策划;二是,自己的善良和判断被误导了,刚刚才作出义愤填膺的表达,随后就被打了脸。这不是拿群众的感情不当回事嘛。于是,简单的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事情的焦点也在发生转移。如果,这位厅官没有退休,是作为一个记者在报道该事件,那么这样的策划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因为这是一种假新闻,是对新闻报道权的滥用。但是,新闻中的厅官已经退休了,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借助原来的媒体,只是凭借着新闻人的狡黠做了一个吸引眼球的策划。而且,这个策划也没有改变事情的本

13、质他的衣服的确是被收走了,的确有一个无法讨回的过程;这个策划只是给整个事情添油加醋、添加辅料,让其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而已。对于这样的行为该如何判断呢?宽容一点看,在法律框架内的策划和作秀其实是一种选择和自由。因为,所谓的策划和作秀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在讨论完策划新闻是否可以之后,更重要的议题其实是,我们为何丧失了好好说话的能力。当退休厅官遇见问题时,想到的不是好好说话,而是以夸张的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策划;当城管感觉自己受了委屈之后,也不会好好说话,而是以标签化的做法,放大人们对厅官以及权力的敏感,以为这样就可以讨回公道。甚至,如果厅官和城管在一开始发生纠纷时就能够好好说话,事情根本就不会拖延下来,

14、发酵成为一个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舆论热点。问题是,人们好像不会好好说话了。即便当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清楚,围观的人们还是会陷入选择性关注和自说自话的舆论站队中。这显然不只是表达的问题,制度依赖的缺失,社会舆情的焦躁,都会让人觉得好好说话不会有好结果。在缺少制度敬畏的时候,在心情焦虑的时候,人们想到的不是制度救济,这个本来应该最稳定、最有效的救济反而被看成是鸡肋,人们更相信更依赖的是媒体救济只要“媒青天”出场,问题就会得到快速而有效地解决。这种观点和思维不仅仅在普通人心中存在,连退休的厅官也深信不疑。(李劭强)4. “城市认同感”仅与待遇有关吗? 朱四倍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

15、心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分析发现,不同学历水平的群体之间的城市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拥有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在城市认同感上显著低于其他学历人群。(中国网12月11日)曾有市长明确指出,“人才流失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非常危险”,而且,城市间的竞争往往是人才上的竞争,但最能代表人才层次和质量的博士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显著低于其他学历者,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调查结果,也对城市管理者积聚人才进行了善意提醒。一个没有对城市具有强烈认同感的人才群体,恐怕是不可能迸发出具有与其相匹配的创造力和贡献度。那么,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提出的“只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才能提高他们的城市认同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城市做出自身的贡献”的建议是对症下药的对策吗?或者说,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呢?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学者雷文斯坦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人才)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看起来,给予足够的待遇和关注的建议大体不差,但仅仅有物质条件支撑就足够了吗?这真的是一个问题。老子文子卷六“上德”说:“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求鸟者先树木,水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